探索创新进校路径倾心培育“四有”新人

2011-12-23 11:15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
中华魂 2011年6期
关键词:河北大学研究生院四有

文/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

探索创新进校路径倾心培育“四有”新人

文/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

牢记历史使命,培育“四有”新人,是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全体同志的共同心声,在积极探索延安精神进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延安精神进大学校园、进研究生院、进大学教师队伍三种路径,取得理想效果,为延安精神进高校校园做了有益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明确延安精神进高校校园的重要意义,增强推进延安精神进高校校园的自觉性。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和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是青年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是粉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罪恶图谋的有力武器。弘扬延安精神,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客观需要,是解决高校思想战线存在的现实问题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延安精神研究会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能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能不能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做好对青年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灌输、教育工作,就是我们延安精神研究会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积极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关注大学生群体。200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根本任务。”20年后,现在80后成长起来的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归国留学生,将是我国中高层领导干部的主要构成力量,有的甚至可能是未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现在的90后也将是我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能否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能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直接关系到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高度重视培养这些青年大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就是我们延安精神研究会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保定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高校比较集中,是河北省高校最多的城市,有河北大学等九所大专院校,为延安精神进高校校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延安精神进高校校园大有作为、大有用武之地,延安精神进高校校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自觉把在高校弘扬延安精神作为神圣职责。

研究会的同志们自觉把在驻保高校弘扬延安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必须做好的经常性工作内容,长期坚持,竭心尽力,卓有成效。

(一)用无私奉献的延安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持以无私奉献的延安精神弘扬延安精神,是我们的突出特点。我们高度重视发挥老同志理论功底深厚的固有优势,把老同志组成宣讲团,积极开展宣讲活动。大家紧密配合我市中心工作,仅2009—2010年,就宣讲273场次,受教育人数达8万人以上,受到热烈欢迎。宣讲团成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感人至深。为了搞好宣讲活动,老同志克服年大体弱等多种困难,不讲条件,不要报酬,默默奉献。我会常务副会长、宣讲团主任、原中共保定地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讲师团主任王鹿鸣同志还编了一首打油诗: “保定有个宣讲团,到处宣讲不要钱。要问他们图什么,只为关心青少年。”集中表达了宣讲团成员的共同心声。常务副会长、原保定军分区副司令员臧凤华同志七十五、六岁了,有段时间老伴几次生重病住院治疗,很需要他照顾。可是他想了很多办法尽量不耽误宣讲活动,经常是在医院陪了一夜床,第二天又出现在宣讲台上。王鹿鸣同志老伴身患癌症,身体羸弱,非常需要他在身边照顾,王鹿鸣同志总是妥善安排时间,上午宣讲,中午回家给老伴做饭,尽量做到搞好宣讲、照顾老伴两不误,三年多来一直坚持。宣讲团副主任丁友良曾患癌症,虽已治愈,但身体比较虚弱,尽管如此,仍常年坚持参加宣讲活动。仅他一个,一年就宣讲20场,听众达7000余人次。常务理事颜大会同志的精神更令人感动,一次,他的儿子刚刚因车祸不幸遇难,但他一听到河北大学研究生院要求去宣讲并座谈延安精神,他忍着悲痛毅然积极参加。当河北大学研究生院的师生听到这种情况,大家都感动得情不自禁热烈鼓掌。宣讲团十几年来持之以恒,坚持宣讲两千多场次,受众上百万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宣讲团主任王鹿鸣、河北农大教授刘芳两同志,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二)将在高校校园弘扬延安精神作为必须做好的经常性工作内容。正是凭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把在高校校园弘扬延安精神作为必须做好的经常性工作内容。2008年至今,在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九所院校,宣传延安精神和党的革命传统,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发展观上百场,受众达几万人次,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为在驻保高校中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打造“红色课堂”,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活跃在驻保高校思想战线上的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生力军。对驻保高校大学生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产生了良好影响。

研究会还积极组织驻保高校大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20年来,时常利用暑假、五一、七一、十一等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到延安参观学习、到西柏坡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到唐县白求恩纪念馆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崇高品质、到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接受红色之旅教育,适时组织参与大学生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科学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等演讲及打造“红色课堂”活动,组织河北大学艺术系学生艺术团到河北省第一监狱对服刑人员进行帮教演出,组织开展大学生助老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等等,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保定市长途汽车客运中心站亲切看望慰问青年志愿者和候车旅客,与青年志愿者握手,勉励他们积极奉献爱心,为旅客提供更多帮助。这些青年志愿者正是河北大学的大学生,是他们弘扬延安精神、常年开展为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的一部分。

三、抓住主要群体,探索出延安精神进研究生院的新思路。

研究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使研究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的迫切需要,同学们的迫切愿望。在他们中弘扬延安精神,是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举措。

河北大学高度重视在学校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把弘扬延安精神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先在研究生院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这是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与河北大学党委共同协商的结果。让延安精神进研究生院在全国尚属首次。在河北大学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会常务副会长臧凤华担任主编,组织研究会的专家、学者,编写了 《延安精神教学大纲》,专门作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的学习教材,河北大学明确把延安精神的学习研究作为研究生必读的专业课程安排课时,这在全国大学研究生院中也是首创。研究会的名誉会长郗光、苏玉振和常务副会长臧凤华、王鹿鸣等老领导经常到研究生院为研究生作报告,弘扬延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对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最近被任命为河北工程大学校长的原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哈明虎,就是在延安精神培育下茁壮成长的典型代表。他多次给研究生作报告谈到自己成长体会说: “我本人就是延安精神的直接受益者,从上大学到后来读博士、博士后,多年来我一直视延安精神为我的灵魂。延安精神是我刻苦努力,不断进取的巨大动力源泉。”他一直高度重视在研究生中弘扬延安精神,担任河北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学院院长期间,创造性地开展弘扬延安精神活动,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策划组织编写 《延安精神教学大纲》,安排课时,纳入规范教学课程,取得显著效果。由于成绩突出,他2000年荣立河北省一等功,2001年被评为师德先进个人,任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九届河北省青联副主席。曾任研究生院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的高建民在校时积极组织同学们弘扬延安精神,并在延安精神的熏陶下,健康成长,参加工作后继续以延安精神激励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取得了优异成绩。2003年,他在河北省公开选拔副厅(局)级干部竞聘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河北省委直属机构党委副书记。原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应寅锋和理论部部长韩毅继续深造,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博士后,一位留在中国社科院办公厅工作,一位参与主持重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他们既是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代表,也是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延安精神的榜样。延安精神为他们实现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学校打好了学业和思想政治基础,走上社会,很快成长为领导干部和行业骨干。河北大学研究生院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近20年来,培养出一批批这样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为延安精神进校园,培养“四有”新人,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得到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肯定和重视。2004年10月,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在河北大学召开了 《全国部分高校“弘扬延安精神、培育‘四有’新人”研讨会》。2010年12月21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在河北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河北大学延安精神教育基地”授牌仪式。河北大学开拓创新首创的延安精神进研究生院、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经验,已经成为河北大学新形势下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标志和闪光品牌。

四、开展研讨活动,拓宽延安精神进高校校园施教空间。

为了让延安精神更广泛地在高校弘扬,我们通过组织驻保高校理论研讨会的形式,将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凝聚起来,拓展了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将延安精神进高校校园的工作推向更广阔的领域。

从2007年以来至今,我们每年都按照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工作部署,适时组织研讨会。已经与河北金融学院共同举办“学习十七大精神及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与河北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纪念 《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暨马克思诞辰1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与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与保定市社科联一起和河北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理论研讨会”;与河北金融学院共同举办“纪念建国60周年理论研讨会”;还与保定市关工委、市老促会、市老年协会联合举办“纪念建党88周年、学习六个‘为什么’座谈会”等六次理论研讨会、座谈会。各大学书记、副书记,校长、副校长出席并讲话,各大学的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参加研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这一系列的理论研讨活动,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引起强烈反响。河北大学社科处长、博士生导师李金善教授,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黄长春教授,河北金融学院副院长王春满教授,保定学院政法管理系主任纪常造教授等专家学者,高度评这种研讨会的价值。他们认为,这种研讨整合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力量,意义深远:一是用科学理论武装了人们的头脑。与会者基本都是高校的教授、学者、骨干教师,是高校思想理论战线上的中坚力量,是将马克思主义弘扬传承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延安精神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直接传播者,是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领路人。他们的思想理论观点正确与否,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着把学生引导向何处、为谁培养接班人的大问题。通过理论研讨会的形式,使大家尤其是青年教师明确了自己工作和人生的正确方向,有利于他们在讲台上在更大的范围内弘扬延安精神,更好地为培养“四有”新人发挥作用。二是为高校思想理论战线的社科工作者创造了理论研究的浓厚氛围。理论研讨会的形式,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促进大家积极搞好社科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理论研讨,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开阔视野,共同提高,有利于提升各自的理论研究水平,促使大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三是加强了社科界同仁的联系,增进了大家的感情和友谊。

目前,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与驻保高校思想理论界同仁已经形成了一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教育人的有机整体,成为弘扬延安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骨干力量。在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和驻保高校党委领导积极倡导、大力支持和广大教师的带动和影响下,驻保高校的延安精神弘扬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各高校都纷纷表示加入或成立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精神进校园的工作得到了中共保定市委宣传部的肯定和支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欣然接受了出任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的聘请,并在工作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最近,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与驻保各高校沟通协商后作出决定,将九所驻保高校的党委书记聘请为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名誉会长。河北大学在研究生院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河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会,党委书记、校长王洪瑞为会长,副书记李自壮任常务副会长,长期领导研究生院延安精神研究会开展活动的研究生院原书记、党委宣传部长刘焱任秘书长。同时,驻保各高校社科部、研究生院也一致表示,将陆续在适当时机成立延安精神研究会分会,加强延安精神在高校的传承和弘扬,展现出在高校弘扬延安精神的可喜局面和美好前景。✿

(执笔:刘 焱、安建萍、张吉明)

猜你喜欢
河北大学研究生院四有
赵浩岳作品
The Application of a Diverse Visual Angles Concept in Eight Broken Plate to Advertising
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日本师范研究生院入学定员充足率下降16.9%
日语中ハ行辅音的历史变化
日语中ハ行辅音的历史变化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