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建民
最先 “感动”的应是官员
文/姬建民
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易 “被感动”的经济,而当今社会却是一个感动不已的社会。身为布衣百姓,几乎每天都在“感动”着。粗略一数,嘴边上的就有“水稻之父”袁隆平,将军院长李素芝,军校教授方永刚,“老黄牛”吴天祥,好民警邱娥国,信访局长张云泉,大山投递员王顺友,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集体,地震灾害前线唐山十三农民,优秀村官沈浩,模范支书申纪兰,靠蹬三轮车捐资助学的老人白芳礼,“雷锋传人”郭明义,等等。
这些好人工作认真、事业勤奋、热爱家庭、对社会负责,对生活感恩,对祖国忠诚。他们大多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平常可见到他们的身影,不时可听到他们的话语,偶尔可得到他们的帮助,做人可信、可敬、可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风貌。确实让我们在面对一座座人性丰碑时,内心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与感动。
何为“感动”?就是被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行为所感染,心灵受到启发和陶冶,进而学习仿效的一种心理与行动过程。说白了,就是因“感”而后“动”。 “感”是前提,“动”是结果。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感动。既需要崇尚伟大、仰视崇高,更需要感动之后的后起直追。遗憾的是,现在的“感动”多现于平民百姓中,而官员更多的是组织群众“被感动”或在大庭广众面前的口头感动上。尽管也有些官员到了“现场”流眼泪,报告会上说感动,然而在实际作为上却很难寻觅到“感动”的踪影。
按说,官员是最应最先受到“感动”的群体。这既因官员担负对群众“领”而“导”之的责任,又因官员原本应是素质很高、道德很优的群体。 “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感动”也应在前。如面对勤廉事迹的感动,官员就应最先体现在拒腐防变、勤政廉政上;面对无私忘我的感动,就应最先落实到忠诚于人民的事业上;面对平民不凡事迹的感动,就应最先体现在修身养性、为民造福的工作中。绝不应是只动员或号召群众去“感动”,去改善社会风气,去为了什么而艰苦创业,尽责奉献。
一经细想,现实中最不被感动的恰恰是某些官员。比如官员也说感动于孔繁森、袁隆平、李素芝,但有几多官员能够信守大义、淡泊朴素、“拒腐蚀,永不沾”?倒是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之风不减,讲排场、比阔气、劳民伤财行径日盛,被查办的贪官腐吏日见其多。官员们也说感动于沈浩、申纪兰,但有几多官员能够深入基层、眼睛向下、“屁股真正与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倒是主观武断、衙门习气、形式主义猖獗,“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给“荒山刷绿漆”的玩艺儿冒出不少。最近报道的鞍山钢铁集团的公路管理员郭明义,每天提前两小时上班,节假日、双休日不休息,巡护矿场公路6万多公里,为企业创效3000多万元,20年来无偿献血5万多毫升,先后捐款12万多元资助特困生180多名,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郭明义无愧于一个“大写的人”。面对这样一位新时期的“雷锋传人”,官员理应最先受到“感动”。尚且清贫的郭明义能够在无权无势无利的岗位上作出如此伟大的贡献,权倾一方的官员们又能做出哪些可以让老百姓记得住、享受得到的好事?说句“小家子”的话,有几多官员无偿献过血?默默无闻地为困难群众和特困生捐过款?又在郭明义放弃休息的节假日与双休日里忙些什么?当然,不必苛求官员如郭明义那样献血、捐款、不休息,但在造福群众上做出令百姓们真正 “感动”的事体总不是一种 “苛求”吧。
相对而言,官员是最善言“感动”的,然其“感动”也是最靠不住的。有的是临场“作秀”,有的属当时“感动”,但一转过身就被豪宴笙歌所冲刷。巨贪李真下乡时看到贫困户窘境也曾感动落泪并掏囊赠款,但一离开那个地方立马就穷奢极欲,接受大笔贿赂。也并非官员的心不是肉长的,大抵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与权力监督无力所致。何况有的官员还认为最大的成功就是把群众“感动”起来,去默默奉献并无怨无悔,自己乐享天下太平并无人“闹事”,再去贪天吞月也就更加无所顾忌了。
“一撇一捺念个 ‘人’,配上‘好’字份量沉。中华美德字中存,做人就要做好人。”布衣百姓被感动而去学好人、做好人是社会主流本色的袒现,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必需支撑。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挑战,一个个被感动的平凡人站出来,肩上有责、心中有爱,吃苦耐劳、不图名利,与高尚同行,这才构成社会民主和谐的脊梁。好在百姓们并不指望官员也要“感动”,只求活一辈子无愧天地良心。但这不意味着官员就可以“不感动”或者“伪感动”,只需扪心自问:终日食用着百姓供养的“俸禄”,究竟该为百姓们做些什么?就当知道何去何从。
“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感动”涉及官员的名节,事关执政为民的本质,不论从哪个角度去说,官员都应该成为最先“感动”并率先垂范的人。一句话,你把“感动”捧在心头,“感动”就会把你举过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