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昌森
农民工何时才能 “旭日阳刚”
文/李昌森
寒风凛冽,沈阳市三经街头八九名农民工扯起了红色大条幅,上面印着“面向社会招聘农民工新闻发言人”。这一条幅吸引了不少过往行人,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台2010年12月13日)
在四川资阳市一场工程款清欠纠纷中,各公司之间出现“三角债”,张三欠李四,李四欠王五,每家说起来都有一肚子委屈,但裹挟在这场债务中的100多名农民工的200余万工钱却拖欠4年无人过问。“又快到年终了,老板说政府欠他的钱还没拿到,今年我们的血汗钱又要泡汤了,希望有人为我们说话。 ”(中工网2010年11月22日)
每年的年终岁末,都是农民工问题的敏感期。从求神拜佛、跳楼、爬高压线,到断指讨薪、聘请“讨薪发言人”,为了讨回应得的薪水,也为了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所用的方法越来越离奇,无不折射出农民工的无助与无奈。
十指连心。一个人的痛,一群人的痛都会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淌”。一曲农民工版的《春天里》,唱出亿万农民工的心声,唱得中国泪流满面。目前我国有近2亿农民工。他们离开祖祖辈辈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城市化”大军,做着城里人最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起得比鸡早,干得比驴累”。城市化离不开他们,现代化离不开他们,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在现有体制框架内,他们的劳动一直是廉价的,他们的社会地位一直是低下的,他们的付出与得到是何等不对称。农民工成了最受关注但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
“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岁月给我更深的迷惘”,“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当今中国两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工,44岁的王旭、29岁的刘刚,用他们的沙哑而粗犷的嗓音,道出中国底层社会人的生活情景与情感诉求。“旭日阳刚”的组合,既是歌的组合,也是心的组合。他们的视频一上网,点击率一下突破千万,无需任何导演,无需任何编排,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旭日阳刚”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体现了一种民意的井喷。
虽然歌曲听起来让人心酸,但又不失对“春天”的强烈追求:虽然我们收入微薄、生活窘迫,但我们依然坚强而淡定;虽然我们“老无所依,悄然离去”,但我们依然自强不息,盼望春天的到来。歌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坚强”,透出健康向上、催人泪下的追求。两人组合取名“旭日阳刚”的本意,也正在于此。“旭日”者,充满阳光希望也;“阳刚”者,挺直腰杆、昂头挺胸,有尊严的生活也。他们如泪如泣的苦苦诉求,不是愤世嫉俗的发泄,而是一种呐喊,一种期盼,对“旭日阳刚”的期盼!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听到《春天里》,泪流满面,多次在公开场合倡议他的属下看一看这个视频。作为执政者,泪流满面体现出一种同情感,但仅仅泪流满面还是不够的。《春天里》已经把农民工的声音和期盼唱出来了,执政者们又如何接唱?我们的社会不应让老男孩们只有在网上畅想春天,不应只让“旭日阳刚”留在歌声里。让畅想变为现实,让歌声变成生活,是每个执政者的责任。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说得好:“人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为人创造一个能享受长寿、健康和有创造性的环境。人类发展即是扩大人的选择范围的过程。”我们的社会应该给予他们希望,只有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充分地尊重和善待他们的权利,让农民工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那离 “旭日阳刚”也就不远了。
何时《春天里》不再是泪流满面的哀唱,何时每个农民工都“旭日阳刚”,那才算做好了 “以人为本”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