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立森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阜阳 236000)
篮球技能教学控制的研究*
柴立森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阜阳 236000)
对篮球技能的内涵、形成规律以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篮球教学应以发展技能为本位目标.指出:拓展课堂教学、精选教学内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以及建立动态、科学、多元评价体系,有助于篮球技能的提高与发展.
篮球;技能;教学
现代体育起源于西方,英文称为Phpsical education,直译为:身体的教育.因此,虽然当今体育理论界对学校体育的任务、目标、功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是通过传授运动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应是其本位目标,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主线.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篮球是受欢迎程度最高的体育项目之一,也是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篮球教学中存在重技术、轻能力、重技术外显表象、忽视技术本质功能关键信息等现象,由此导致了学生篮球技能并没有通过篮球教学而得到改善,造成了学生普遍喜欢篮球但对篮球课的喜好程度却大打折扣的现象,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篮球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观察、教师访谈和与学生交流,了解篮球技能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篮球技能教学控制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提供教学参考.
在体育学中,运动技术又称“动作技术”,指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有效完成动作的合理方法.篮球技术,就是指为了将球投进对方球篮而尽量阻止对方进攻本方球篮而运用的一切合法、有效的动作方法总称;技能从词语结构方面来讲是一个复合词,辞海对技能的注解是:运用知识与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篮球技能是指活动主体在认知、经验的指导下,运用篮球基本技术的能力(包括对技术组合).由此可见,技术是技能的主要构成要素并对运动主体的技能水平产生决定性影响.对于闭锁式运动技能来讲,技术无限接近于技能;对于以篮球为代表的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而言,影响运动主体技能的因素则是多元性的.其中包括运动主体的技术体系、身体素质、心理水平、战术意识以及智力水平,等等.
实践表明,运动技能对促进运动参与、终身体育意义非凡,后者也是学校体育目标的主旨精神.篮球是当今中国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据卢柏·史达治全球研究公司调研统计表明:“中国篮球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9%左右,超过2亿”,近年来,伴随联赛体制改革及NBA篮球文化的带动,篮球运动影响力正大幅攀升.2010年最新统计显示,我国13亿人口中,3亿人参与篮球运动[1].然而,同时又有调查表明:学校中,喜欢篮球的学生比例达到95%,却有85%的学生不喜欢篮球课,显然,现行的篮球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反思.
篮球技能形成与技术习得虽然存在高度相似的形成轨迹,但并不完全一致.技术习得是中枢神经系统与骨骼肌建立连接的过程,此连接的巩固过程反映技术定型进程.技能的形成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学习主体对“环境”进行阅读、分析,进而形成合理运用技术的能力.由此可见,技能形成过程涵盖了技术习得.本研究认为,篮球技能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技术习得、运动试误、运动程序图式的建立,三者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限制,相互渗透,但是运动技能的形成以运动程序图式的建立为标志.
篮球是开放型、连续性、以大肌肉群参与运动为主的技能项目.技术运用的环境具有多变性和不可预知性,需要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熟练把握基本技术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同时,要求教学组织者准确把握技术学习规律,通过科学控制教学加快基本技术的学习进程.心理学研究认为,篮球技术是信息加工的结果,是中枢神经对外部环境变化,经连续解释、编码,发出运动指令传到肌肉而呈现的运动行为[2],基本技术的习得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连接阶段、完善阶段.技术动作学习的认知阶段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兴奋占主导.学习主体主要通过观察示范动作进行模仿练习,并借助以前的经验以及视觉、听觉反馈感知动作,注意范围较为狭窄,连接不协调……学生主要依赖视觉、听觉反馈控制动作;连接阶段是指学习主体经过练习后初步掌握篮球技术动作的局部,并且有能力把局部动作进行连接,但整体动作尚不能流畅地完成.此时,学习主体兴奋程度有所降低,注意范围扩大,多余动作基本消除,并具备了一定的识别错误动作的能力……此时,学习主体肌肉的运动感觉逐渐明晰,可以根据肌肉运动感觉进行动作的分析判断.及时、准确的视、听觉反馈有助于加快技术动作的自动化进程;动作的完善阶段:学习主体大脑中已经建立了巩固的动力定型,能够自如地对神经兴奋与抑制进行控制,更多的注意能量用于应付练习环境的变化,而不是技术动作本身[3].在此阶段,学习主体对视、听觉反馈的依赖性降低,能够通过动觉感觉技术.
理论上,学习主体在习得技术动作的同时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事篮球运动的能力,并且技能会随着技术数量的增加与技术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因为技术习得也需要学习主体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会对技术环境产生一定的认知.然而,教学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篮球学习者技术练习环节表现较好,但运用技术的能力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练习环境与技术应用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初步的认知与实际应用反差较大;二是学习主体对技术关键环节在应用中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只有当学习主体逐渐熟悉技术运用环境,适应运动环境的规律性变换,并通过结果反馈修正技术动作,才能最终习得篮球技能.本研究将技术习得与技能形成的中间环节称为“试误阶段”.在此阶段,教学组织者往往通过人为设定练习环境、组织教学比赛等方式实现学习与实践的衔接.在此阶段,通过教、学双方的努力,学习主体技术的耐抗性将得以提高,多余动作逐渐消失,技术动作的结构趋于稳定,注意范围扩大,逐渐转向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肌肉动觉感觉加强…….
运动程序图式是学习主体经过较长时间练习而形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性知识[3],是经验积累与学习观察的成果体现.需要注意的是,此过程中包含了很大的内隐学习成分,内隐学习是学习主体外显认知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学习实践中,学习主体有意、无意观察到的各种状况及处理对策构成了一套套运动图式,这些图式随学习主体参与篮球运动时间的增长而日益完善.图式形成后可以在无反馈的情况下指导运动主体处理各种环境变化.长期练习后,运动程序图式会非常巩固,某种特定的刺激便可引起相应图示的启动,并且容许在执行过程中根据环境产生一定的变式,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其中运动技能是串联五领域的主线,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方可实现身体与心理健康进而达到社会适应.然而当前篮球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却不利于此目标的实现.首先,受传统教学影响,当前篮球教学主要以技术传授为主,能力发展重视不足.教学过程受考核指标干扰较大,出现了“为考核而教学”的现象;其次,教学多是在“去情景”的情况下进行,对技术的关键环节与核心信息把握不准确,对技术分解有余而组合不足.教学内容的选择过于泛化,不利于技能的快速形成;再次,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同化作用;此外,教学方法单一,组织练习过于程序化,等等.篮球技术的习得与技能形成有着自身的规律,教学必须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之上,根据教学目标,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以及评价方式等进行科学控制.
当前,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为每周2课时,按每学年38周计算,学年总课时数一般在76学时左右,2年的选修合计152学时左右(校际开课时间有差异).此外,由于受场地、设备、器材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技能教学时间并不能完全得到保证.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排球运动员技能达到巅峰需要约11 200 h,相当于学校体育14 933个课时[3].篮球由于技术的多样性及其运用环境的多变性,技能达到巅峰所需时间更为漫长.虽然学校体育倡导“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快乐体育”,不需要花费如此漫长的时间,以形成高度发达的技能水平.但是由于技能认知有着自身的规律,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必须要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保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此,《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为实现教学目标,应对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4].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认知篮球基本技术原理,通过课外锻炼进行技术试误,发展能力,可有效加快技能形成进程.本研究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应采取学生自主、制度规定、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竞赛激励等多元化模式,以保证高质量的顺利开展.
运动参与是体育教学的初级目标,也是其他领域目标实现的基础.篮球作为集体项目,同伴之间存在技能互补,技术全面并不是参与其中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学的初级阶段应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参与目标的实现.然后,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渐完善技术体系,形成较为发达的运动技能.本研究对篮球技术教学内容进行A、B和C三级划分,见表1.
表1 篮球技术教学内容分级
A级技术体系是实现运动参与的基本要素,初学者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与练习便可较为熟练地运用,达到初步参与阶段;B级技术体系的习得将推进参与的深度,也可以说已经掌握了篮球运动的基本技能,为身体健康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在A级目标实现的前提下,B级技术指标一般情况下经过一学期教学便可实现;C级技术指标的实现表明学习主体已经完全具备了参与业余篮球运动的条件,并可成为其参与社会活动的工具.三级技术指标是篮球技术教学内容的精简,教学组织者可以以此为主线,优化教学过程,精选教学方法,辅以学习主体课外活动的实践试误,篮球教学五领域目标便可实现.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选定以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习者能力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共同教学目标运用的手段与方式的总称,是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适宜、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加快学生技能提高速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必须要符合技能形成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技术教学的认知阶段,由于学生主要依靠视觉、听觉反馈感知动作,教师应通过影像或标准的动作示范给予学生充分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组织练习阶段教师应对呈现出的问题及时地进行语言反馈,如果结合示范动作进行视觉刺激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技术动作学习连接阶段由于肌肉动觉逐渐明晰,学生感知动作能力加强,不需要高强度的视、听觉刺激,然而适宜的语言反馈会加快向动作完善阶段的过渡进程.学生习得技术后的实践试误阶段,教师的语言反馈与形象教学(运用图示、影像或示范)将会使学生构建自身技术体系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技战术能力.此外,教师的讲解与反馈必须要使学生清楚:应该怎样做?如何做?为什么如此做?即明白技术原理.
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对篮球教学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取得了丰硕成果.王建通过教学实验发现,“整体—分解—整体”技术动作的教学方法在开放式技能项目教学的初级阶段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随着学习主体技能发展的深入,此方法效果逐渐减弱[5];李嵘实验结果表明,启发诱导式篮球技能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的培养,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篮球基本技术,提高篮球技能;刑尊明认为,应高度重视篮球技术教学中的“技术环境”,并提出了“以赛代练”的教学方式.虽然此观点引起了较大争议,但在特定情况下,在一定的学习阶段有助于学习者运动机能的巩固与提高;王润斌等认为,运用领会教学法将篮球教学重点由技术学习与练习转向运动参与,通过对比赛形式的改造启发学生对竞赛规则与技术应用环境变化的认知;分层教学法主张将学生按技能水平进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与控制;胡桂英通过教学实验得出:内隐学习机制与外显学习有着本质区别,内隐习得的运动技能结构更加稳定,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小…….本研究认为,技术、战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技能提高.
前苏联心理学家兰达认为,教学控制就是利用客观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理论.在确定了篮球教学以发展技能为主线以后,教学过程应遵循技能形成规律,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首先师、生双方明确教学阶段的共同预期目标,继而在微观操作层面上通过方法控制向目标行进.简言之,控制过程的实质就是以预期目标为中心,对教学方法、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等方面进行整合的过程.比如,在初期教学中,选用A级教学内容,运用整体—分解—整体、诱导、领会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技术要领,并通过课内、外的实践试误达到运动参与目标.此外,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有义务为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努力,使师生双方形成良好的心理、生理定势.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6].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并对师、生双方教、学活动具有监督、强化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篮球教学评价普遍采用绝对评价法,即首先确定某一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此标准进行比对,以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的状况.绝对评价法能够客观真实的反应教学水平,但由于过于重视结果,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精神投入程度,与当今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注重运动参与、强调身体健康、注重过程的主旨相背离,因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它的存在制约着篮球乃至整个体育教学系统发展,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解放教学思想势在必行.
教学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要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篮球教学的本体目标是篮球技能获得,而技能的获得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通过某些客观、具体、静态的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完全依赖教师主观测评可以反映学习过程,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并会引起一系列不利于教学的问题产生.因此,应建立一种客观、主观相结合,动态、多元性的评价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教师教学观察日志、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定量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日本则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2].以美、日评价体系为参照,结合我国在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成果,以发展技能为目标,本研究认为:篮球教学评价应建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位一体的动态评价体系.诊断性评价以学生自评定位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同学间可能相互不熟悉),其中教师评价采用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结合的方式,以主观定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以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为主,参考学生自评;终结性评价应以教学目标达成度为依据,体现学生进步程度.综上所述,篮球教学评价应采用客观指标评价、教师主观定性评价、同伴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能力提高与教学过程投入,以教学目标达成度为参考.
1)篮球教学以发展“技能”为本位目标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技术”相比,“技能”概念含义的外延更广.
2)篮球技能的形成有着自身的规律,需经历技术习得、运动失误、运动程序图式建立三个阶段.
3)拓展篮球课堂教学,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4)精选教学内容,选择科学教学方法是篮球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5)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健康的课堂教学生态.
[1]张学领.篮球教学系统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2]胡桂英.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特征、机制和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宁波:浙江体育出版社,1997:226 -231.
[4]石振国.体育教学评价研究中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4):66 -68.
[5]谭兆风.体育教学现状的不足及改善措施[J].体育学刊,2001,8(3):96 -98
[6]王新华,赵继伟.篮球教学过程的理论及结构优化[J].体育学刊,2002 ,9(4):112 -116.
The Study of the Basketball Skill Control
CHAI Li-sen
(Spots Institute,Fuyang Teachers’College,Fuyang Anhui 236000,China)
The paper has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the law of form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basketball skills.Then it puts forward that basketball teaching should take developing skills as the standard goal.It also points out that expanding classroom teaching,carefully choosing the contents,scientifically us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establishing dynamic,scientific,and multiple assessment system are helpful to raise and develop the basketball skills.
basketball;skills;teaching
G 841
A
1673-2103(2011)05-0126-05
2011-09-2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68SS11076);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1221)
柴立森(1978-),男,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篮球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