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城市群集聚经济研究

2011-12-22 08:48李秀敏
东疆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城市群规模

李秀敏

东北地区城市群集聚经济研究

李秀敏

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群的集聚经济,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东北地区城市群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对城市群的概念、范围界定和集聚经济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与兴安盟为研究对象,对东北地区城市群的集聚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群发展仍处于要素推动阶段,尤其是资本推动阶段,集聚经济的作用远未得到发挥。

东北地区;城市群;集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

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发展起步较早,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基础也较好,“辽中南城市群”曾与“沪宁杭”、“京津唐”两大城市群齐名,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因受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而发展相对缓慢。《2008中国城市竞争力发展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全国33个城市群中,“辽中南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已位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山东半岛四大城市群之后,退居第五位;哈尔滨和长春两大城市群虽榜上有名,但只分别位居第10位与第19位。因此,加快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城市化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任务。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集聚经济方面揭示城市群的形成发展机制①中国学者的研究文章如马树才、王永刚、宋葛龙的《我国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的计量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4期),姚士谋等的《我国城市群区战略规划的关键问题》(《经济地理》,2008年第4期)。国外的Henderson,Saski,K&Mun,S.A.也都有相关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城市群集聚经济的实证研究仍十分稀少。马树才等

(2008)以京津冀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1995年为城市群的形成期,运用1986-1995年各城市群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序列分别建立计量分析模型,依据模型计算1996-2005年各城市群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测值,将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差值定义为城市群的经济规模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五大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都带来了“正溢出”效益[1](46~50)。Portnove(2009)通过回归分析证明,城市集群对城市增长的作用不尽相同,对于低人口密度城市群中城市增长的作用为正,而对于高人口密度城市群中城市增长的作用为负[2](287~310)。不过,已有研究还未对城市群的集聚经济进行全面的阐释,对城市群的定义也未形成一致的观点。

目前,国外学者描述城市集中分布现象的常用概念有城市集聚区(urban agglomeration)、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集合城市(conurbation)和城市集群(urban cluster)。其中,城市集聚区为以主要城市为核心形成的城市集中现象[3](351~370);大都市区是与城市集聚区相同的现象,但更强调地理功能上的依赖,不仅要以大都市为核心,还要邻近大都市,而且通常包括一个或几个主要城市,这些城市在就业、基础设施、商业,有时还包括行政管理方面都要依赖于核心大都市[4];集合城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城市带,由几个被城镇和村庄包围的大城市组成,通过人口增长与扩张而形成连续不断的多中心城市地区,它与大都市区的明显不同之处是它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5](231~240),Gottmann(1957) 的 Megalopolis[6](189~200)和 Mc Gee(1991)的Desakota Region[7]均属此种类型;城市集群则是最常见的城市集中分布现象,指一组位于相互通勤范围内的城市居民点,它可以包括主要城市,也可以只由一些规模类似的城镇组成。国内常用的城市群概念是姚士谋先生于1992年提出的,即城市群是指“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地理环境的条件,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群体亲和力的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群体[8](10~15)”。

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国外研究大都以县、大都市统计区、州或国家为研究范围[9](116~151),国内研究多以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同地级市组成的地域为研究范围,所以只能被认为是区域发展研究而非城市群发展研究。在城市群范围的界定方面,Portnov(2006)界定加拿大城市群范围的方法值得借鉴,他认为,判定一个居民点是否属于一个城市群的标准是:(1)最小城市规模,核心区居民点的最小人口规模为10 000人,而边缘区这一规模降为2 000人;(2)城市发展,不是所有达到上述人口规模的居民点都能成为城市群的组成部分,只有拥有大量人口的城市才能被视为城市群的成员;(3)地理邻近性,城市之间的通勤距离是地理邻近性的判定标准,核心区域为60公里、边缘区域为100公里[10](1314)。

为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明确城市群的概念,探讨城市群范围的界定,阐明城市群的集聚经济,并以东北地区为例,对城市群的集聚经济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下面部分安排如下:一是从理论上阐释城市群的概念、范围界定及其集聚经济;二是对东北地区城市群的集聚经济进行实证分析;三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城市群集聚经济的理论分析

(一)城市群的概念及其范围界定

借鉴上述国内外关于城市群的概念,并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城市群是指城市的集中分布现象。这里的城市不是行政区的概念,而是具有城市功能和性质的居民点,包括设区城市的市区、未设区城市的市政府所在地和县城;集中分布是指城市(含县城,下同)之间的地理邻近性。而且,本文的城市群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上述城市集聚区、集合城市、大都市区和城市集群。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市带县”的管理体制,以至城市群基本上围绕省会城市或地级市形成。因此,在划分城市群范围时应着重考虑各城市同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或地级市)的地理邻近性,可采用Portnov(2006)判断地理邻近性的标准,即核心区域为60公里、边缘区域为100公里。其中,核心区主要指人口比较稠密的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边缘区是指人口比较稀少的中小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对于同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心城市具有地理邻近性的城市,可根据Yorgos和T sobanoglou(2006)提出的中心城市服务强度指数确定其归属,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i表示中心城市j对城市i的服务强度;Wj为中心城市j的权重,可以用人口数量、私人部门的数量、公共部门的数量等指标表示,本文选用人口数量为权重;dij为城市距中心城市的距离,本文选择城市之间最高等级的公路距离或铁路距离[11](909)。

(二)城市群的集聚经济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地区,城市群的集聚经济不仅来自于产业集聚,而且还来自于单个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多个城市的集中分布。产业集聚是指企业在城市群中的集中分布。这种集中分布会产生外部性,包括金钱外溢和技术外溢,通常又可根据集中分布的企业类型而分为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前者指前后向联系的企业集聚产生的外部性;后者则指同一产业的企业集聚产生的外部性。单个城市规模的扩大同样产生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可以称为城市规模经济,具体包括近邻效应、分工效应和结构效应。近邻效应指由于城市人口和各种活动的集中分布和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益;分工效应指由于集聚而分享的专业化分工收益;结构效应指集聚要素的集聚方式和要素的聚合程度对城市集聚的影响[12](135~ 136)。

当然,中心城市规模扩大产生的外部性并非总为正,当中心城市集聚超过一定规模,就会转为集聚不经济,即因城市过度集聚带来地价和工资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及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这种集聚不经济使得中心城市的人口与产业向周围地区扩散,导致周围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以及新城市的产生,进而形成城市群。城市群中城市的集中分布同样会产生集聚经济,这种集聚经济主要来源于城市外溢,包括将中心城市的集聚不经济转化为集聚经济及各城市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市场所带来的社会成本的节约。这种集聚经济可称为城市集聚经济。

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城市规模经济的研究较多,因此,本文在考虑产业集聚和城市规模经济的同时,着重研究城市集聚经济。城市集聚程度可以用Yorgos和T sobanog lou(2006)设计的城市集聚程度指数(UCI)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在(2)式中,j为中心城市;i为被中心城市服务的城市;M为中心城市数量;N为被服务城市的数量;P为城市人口;S为服务设施的数量。本文用工业企业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数、医院/卫生院数、剧场/影剧院数、年末邮政局(所)数(处)和普通高等学校数之和表示;为中心城市同其服务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

dij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距离;aij为权数,如果dij≤mj,aij=1,反之,dij>mj,aij=0;M′j为dij>mj的被服务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距离的中位数。

(2)式的右侧由两部分构成,左半部分代表城市集中分布情况,右半部分代表中心城市服务能力。总的来看,城市群城市集聚程度指数UCI与中心城市的服务能力、位于平均距离以内城市数量的比重及其人口比重成正比,与各城市距中心城市的平均距离和位于平均距离以外城市距中心城市的中位距离成反比。

二、东北地区城市群集聚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东北地区城市群范围的界定

本文中的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与兴安盟。按照前述城市群范围的界定方法,界定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并用中心城市的名称命名,其地域范围包括中心城市及其所服务的县级市域及县域。将地域相连或中心城市之间具有地理邻近性的城市群合并,形成更大的城市群,以中心城市名称的首字命名,且较大的中心城市名称的首字在前,或者采用通用的名称。

本文所用的人口数据为中心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公路距离数据来源于《中国公路营运里程地图册》、《吉林省交通图册》和goog le地图数据库,铁路里程数据来源于2007年出版的《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最终划出28个城市群,其类型按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划分,小于50万人的为城市集群,50万-200万人的为城市集聚区,200万人以上的为大都市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集聚区或大都市区合并而成的较大城市群称为集合城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集群合并而成的城市群仍称为城市集群(详见表1)。

表1 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基本情况

(二)基本模型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城市群的产出不仅是资本、劳动等一般投入要素的函数,同时还是城市群内企业、产业和全部经济活动规模的函数。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城市群的总产出会随着这些外部总量的增加而提高,产出的平均成本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城市群的生产函数可以写作如下公式:

其中,Y表示城市群的总产出;K、L和Z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及其他投入要素。g(Se,Si,Su,CU I)表示集聚经济,它以乘数的形式进入生产函数。Se表示城市群内企业的平均规模,用以测度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Si表示城市群内企业的数量,用以测度产业集聚经济;Su表示城市群内的城市平均规模,用以测度城市规模经济;UCI表示城市群内城市集聚经济。

为了便于估计,上述生产函数可写成线性形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考虑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要素。因此,本文的实证分析模型为:

在(4)式中,GDP为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为误差扰动项。

(三)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8》、《辽宁统计年鉴2008》、《吉林统计年鉴2008》、《黑龙江统计年鉴2008》、《内蒙古统计年鉴2008》、《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8》、《中国建制镇基本情况统计资料2005》及相关城市的统计信息网。

具体的变量说明如下:(1)地区生产总值(GDP)。地区生产总值是常用的衡量地区产出的指标,本文也采用这一指标。(2)资本(K),指固定资本存量,其计算方法为:首先,借鉴张军等(2004)固定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结果,计算得到4省、区2007年的固定资本存量[13](35~44),并将其换算成2007年的价格;然后,按照2007年各相关市县占其所在省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各市县的固定资本存量;最后,通过汇总得到各城市群的资本存量。(3)劳动。本文用各城市群的单位从业人员作为劳动投入的代理变量。(4)企业的平均规模(Se)。考虑到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因此,采用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作为企业平均规模的代理变量。由于缺失内蒙古自治区各旗县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数,所以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同其企业数量的比值来衡量企业的平均规模。(5)城市群集聚经济。产业集聚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来衡量;城市规模用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衡量;城市集聚程度用UC I指数衡量,其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东北地区各城市群的集聚程度指数

从表2可以看出,阜新城市群的UC I较大,主要是因为阜新市服务的县城镇只有1个,且该县城镇距阜新市的距离只有6km,比阜新市的新邱和清河门两个市辖区距市中心的距离都小,从而导致其UC I过高。

(四)模型检验

利用东北地区28个城市群的相关数据对上述(4)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其中,方程(1)只考虑投入要素,没考虑集聚因素;方程(2)在方程(1)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规模经济因素;考虑到企业平均规模的计算用到了企业数量,将企业规模经济因素和产业集聚因素同时加入方程会引起多重共线性问题,所以,方程(3)是在方程(1)的基础上加入了产业集聚因素;方程(4)在方程(2)的基础上加入了城市规模经济因素;方程(5)在方程(4)的基础上加入了城市集聚因素。由于产业集聚因素的影响一直为负,与预期不符,所以方程(4)和方程(5)中均未给予考虑。

表3 模型回归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城市群所有投入要素、企业规模因素和集聚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均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其中,资本要素的影响最大,其系数为0.84;劳动要素的影响其次,其系数为0.15;企业规模和城市规模的影响均较小,分别为0.02与0.06;产业集聚因素与城市集聚因素的影响为负,与预期不符。从而说明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仍处于要素推动阶段,尤其是处于资本要素的推动阶段,集聚经济优势远未得到发挥。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城市群是一种城市集中分布现象,这种分布现象大致可以分为集合城市、大都市区、城市集聚区和城市集群四种类型;东北地区现有城市群28个,其中,集合城市4个,大都市区3个,城市集聚区9个,城市集群12个;东北地区城市群的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因素的影响为负,企业规模经济与城市规模经济较小,城市群的发展仍处于要素推动阶段,尤其是处于资本要素的推动阶段。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东北地区应转变城市群的增长方式,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城市规模经济和城市集聚经济效应。首先,应改善人口规模小于50万的朝阳、松原、白城、辽源、白山、延吉、伊春、双鸭山、七台河、绥化、黑河、呼伦贝尔和通辽等中心城市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对周围城市的带动作用;其次,在城市稀少的北部、西部、西北部及东北部地区培育中心城市,促进中心城市集聚,加快城市群的形成;再次,改善中心城市与服务居民点之间的交通条件,缩短时间距离,加强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城市群集聚经济效应。从长期来看,东北地区应摒弃求大求全的观念,重视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加快落脚灵活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的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聚效应。

另外,由于计算城市集聚程度指数要用到各县级市或县城距中心城市的距离,而这些距离主要受制于行政区划,加之近年来中心城市的扩张和“县改区”,导致一些邻近中心城市的县城消失,从而使城市集聚程度指数变小。这种现象在大城市或省会城市更为普遍,这可能是东北地区城市群城市集聚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而产业集聚因素的影响为负,可能是所用指标不当造成的。一方面,本文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忽略了中小企业的作用;另一方面,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其城市群的产业集聚应以城市化经济为主,而工业的企业数量只适用于地方化经济的分析。也可能是东北地区城市群中资源型产业和大中型企业所占份额较大的区域特征所致,因为资源型产业和大中型企业不利于产业集聚。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应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步伐,尽快实行“省管县”行政体制,取消城市的行政级别,使行政区划尽可能符合经济运行规律,这样有利于城市群集聚效应的发挥。同时,我国还应完善统计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城市和城镇的数据统计与数据公开,使得城市群的研究得到更快发展。另外,改进城市群城市集聚程度指数的计算公式、设计产业集聚的合理表征指标也是未来城市群集聚经济研究的重要任务。

[1]马树才,王永刚,宋葛龙:《我国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的计量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4期。

[2]Portnov,B A.Urban Clusters as Growth Foci.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9,49(2).

[3]Storper,Mand Venables,A J.Buzz: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Geography,2004.4(4).

[4]Pastor,M,Peter D,Grigsby III,JE and Lopez-Garza M.Regions that Work:How Cities and Suburbs Can Grow Togethe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0.

[5]Parr,J B.T he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A Closer Inspection.Regional Studies,2004,38(3).

[6]Gottmann,J.Megalopolis: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Economic Geography,1957,33(7).

[7]Mc Gee,TG.T 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in Ginsberg,N,Koppel,B and Mc Gee,TG eds.,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s Transition in Asi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8]姚士谋:《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城市问题》,1992年第1期。

[9]Ebets,R W和McMillan,DP:《聚集经济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三卷:应用城市经济学(中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Portnov,BA.Urban Clustering,Development Similarity,and Local Growth:A Case Study of Canada.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6,14(9).

[11]Yorgos,NPand Tsobanoglou,S.Residential Concentration Pattern A nalysis and of Urban Cluster Dynamics A ssessm ent,ERSA conference papers,2006,No.06.

[12]张敦富:《城市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13]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Study on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of Urban Clusters in Northeast China

Li Xiumin
(School of Econom ics,Northeast NormalU niversity,Changchun,Jilin Province,130117)

The main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urban cluster’s agglomeration econom ies of Northeast China incorporating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Firstly,the theoretical studies have been made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clusters,demarcation of urban clusters’spatial scopes and analyses of urban clusters’agglomeration econom ies;then,the author studies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 ies empirically,taking the provinces of L iaoning,Jilin and Heilongjiang,as well as Chifeng City,Tongliao City,Hulun Buir City,and Xing’an Prefecture of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s researching samples.A 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rban clusters of Northeast China develop still in the step stimulated by production factors,especially by capital,and the role of its agglomeration econom ies is underplaying fully.

Urban Clusters;agglomeration economie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061.5

A

1002-2007(2011)04-0078-07

2011-03-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污染产业转移与生态补偿机制的空间协同效应研究”,项目批准号:70773024;吉林省软科学项目“吉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00806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区域政策评价与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 790031。

李秀敏,女,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长春130117)

[责任编辑 张克军]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城市群规模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规模之殇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