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企业合作思路与对策
——基于首钢集团公司的实证分析

2011-12-21 06:42
中国发展观察 2011年6期
关键词:首钢协作京津冀

■ 邵 斌

京津冀企业合作思路与对策
——基于首钢集团公司的实证分析

■ 邵 斌

企业协作是区域协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而在信息经济环境下,单个企业已无法真正做到对顾客全方位价值需求的满足。只有在价值链层次上进行有效的分工和协作,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这一需求,并且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了满足。国外企业在原有的专业化协作基础上,更加注重利用外援协作。因此,在国内如何促进区域内企业合作成为当务之急。

京津冀企业合作的定义与基础

企业合作定义

1937年,科斯在论文《公司的性质》中提出了企业的由来,它是为降低市场机制运行中需要的成本而应运而生的。企业是区域增长的主体,也是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主体。随着企业的跨地区转移,企业的生产要素如资金、设备、技术、劳动力等会随之流动或转移。

企业协作定义可以理解为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的企业或组织,它们具有相近的认识,彼此互相依赖,为共同目标能够协同工作、共担风险。企业协作可以降低各主体的发展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共赢。企业协作会带来产业转移。高梯度地区,例如北京,可以将一些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或者不适合当地产业政策的、成本高、效益低的产业转移到梯度较低的地区,例如河北。这样既提高了高梯度地区企业竞争力,也使较低梯度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确定接受目标,是提高其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京津冀企业合作基础

企业合作与产业转移紧密相连。产业结构多样化是区域企业合作的基础,从本质来说,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和互补关系。这可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看出来(见表1)。

表1 2008年京津冀三次产业贡献率比较 (单位:%)

第三产业贡献率越高,产业结构就愈加高级。从三省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看,北京第三产业贡献率为92.1%,明显高于天津(35.6%),河北最低,为33.2%。这种客观的差异是进一步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合作的基本条件。区域产业结构的这种梯度差异表明本区域在产业结构上不但存在互补,也存在逐级梯度转移的可能。这就为区域间的企业合作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实际上,京津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领域,而河北作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的重化工基地,主要是为京津进行原料加工。

京津冀企业协作现状

随着企业合作的逐步加深,京津冀地区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科技园和工业开发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顺义空港工业区以及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跨行政区的产业链也开始浮现,形成生产环节中的分工和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型分工模式。既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水平分工,也有企业内部产业链上不同节点的垂直分工。水平分工上,以德国奔驰为例,汽车整车厂入驻北京顺义后,配套厂家紧接着跟随而至落户顺义,也有部分配套厂商落户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地区。垂直分工上,北汽福田企业及其旗下的福田环保动力有限公司与河北宣工集团,联合上柴股份等50家战略投资者共同发起设立的福田重工集团,将总部设在北京,生产基地分别设在北京昌平、河北和山东。类似企业还有北京汉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白菊集团、入户天津的摩托罗拉公司以及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等等。总体趋势就是北京企业将生产环节迁移津冀地区,津冀企业将研发、营销以及企业总部等环节落户在北京。

在北京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特别是一些传统重工业,已在进行梯度转移。首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将陆续把钢铁生产设备逐步迁至唐山,使唐山逐步发展为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将集团总部和技术开发中心设在北京,利用北京的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实行产学研结合。

本文遵循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选取首钢集团公司2002年到2009年反映经济绩效的7个指标(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利润增长率、资产、从业人数以及500强排名),运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KMO统计量为0.668,适于因子分析。运用软件得个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见表2)。

表2:总方差分解

如表2所示,主成分累积贡献不小于85%的原则来确定主成分项数,前3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7.274%。其足以表征原始因子代表的全部信息,其中第一主因子的贡献率达53.731%,包含了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我们将这3个主因子作为评价首钢集团公司的经济实力的综合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后,由回归法计算得出首钢集团公司绩效的综合得分F(其中F1,F2,F3分别是主因子1,主因子2和主因子3的得分)

由此得出经济实力综合评价值(见表3)。该指数值越高,说明该年首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首钢地处首都北京的特殊环境,从1995年到2002年,首钢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比其他企业更大的环保压力,面临着国内外钢铁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面临着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

2003年初,首钢总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河北分行开始银企合作,迁安200万吨钢联工程奠基仪式在迁安基地现场举行。此外首钢轧辊厂划转顺义区。

2004年到2005年全面深入的企业创新工程,与中远集团、德国西马克公司冶金设备制造等多家公司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国务院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规划。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首钢“十一五”规划制定实施。

2006年到2007年,首钢处在史无前例的战略性搬迁调整中,微观绩效有所下降。2008年至今首钢在新的高度上开拓自身业务,总公司领导多次到天津滨海新区学习考察。2009年首钢京唐公司第一步工程也投入试生产。

从总的变化趋势上看,自2003年首钢微观绩效是上升的,与之相对应,首钢的迁址以及地区间和企业间合作也是从此开始的。影响首钢微观绩效的因素很多,但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首钢的企业合作状况变化与微观绩效变化趋势非常吻合,可见企业合作是影响首钢微观绩效的主要因素,是正相关的关系。首钢的微观绩效的上升带来了纳税额的增加,以2006年为例,这一年的纳税增长率为13.94%,这说明企业合作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起拉动作用,社会福利随之增加。

京津冀企业合作的思路与建议

1.寻求优势、扬长避短

企业运行中都会用比较优势增加自身经济效益,在区域企业合作中各企业逐渐形成优势互补。在新产品研发时,企业无需为此投入大量资金设置研发中心,可以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以缩短开发周期,节省开发费用。北京的首钢总部就是作为研发基地,生产工作就是由河北部分地区完成。首钢与中国科学院进行长期技术合作。2008年首钢还与钢研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三个研发中心第二期合作协议签约。这些都说明首钢积极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力求产品创新,以提高其经济效益。通过寻求自身优势,企业可以在生产的各环节利用地方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以期各部分的高效率运转提高整体的微观绩效。

2.完善产业链

京津冀企业合作的缺陷之一表现在产业链上,一方面企业间的地域关联效应不强,结构相似,互补性不足。在京津冀地区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行政边界的阻隔和特殊的财政、金融、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维护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趋同现象,京津两市尤为严重。其占工业产值半数的行业几乎完全相同(见表4)。

北京虽然已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但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地方财政和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因此与津冀的差别还未形成。由于京津冀区域在历史基础、社会文化、资源结构等条件上具有较多相似性,产业趋同现象更多的是由资源要素禀赋催生的。因此容易产生各自市场内部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均质化的环境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难以形成层次分明的产业聚集,产业间难以感应到相互依赖,由于关联度低,产业间的联系和依赖性就小,合作愿望也就低。

另一方面是产业链的残缺。以手机生产商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为例,其总部设在北京,生产基地设在天津,但是天津仅有两家企业为摩托罗拉生产电池芯及配套路板。河北有一家企业为其生产液晶显示屏,其他绝大部分零配件产品来自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表面上形成了京津冀区域中摩托罗拉手机的企业合作,但是三方合作并不是完成生产的整个或大部分环节,其合作实质是北京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合作,天津与河北所享受的经济利益少之又少,这样难以达到京津冀地区企业合作的最终目标。

表3:经济实力综合评价表

应对京津冀产业链的问题,提高技术水平是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原本京津冀处于同一层次上,因此不免有竞争大于合作的情况出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可以达到企业集聚,使内部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城市间产业可以分工协作。北京可以在已经形成的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上,使新兴的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确立,尤其是加强服务业的建设,并且也将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上,脱离不利于北京发展的第二产业,将其转移到河北地区。天津也可以在完成自身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转移一些企业到河北,继续走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路子,逐渐提升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地位。而河北省应利用其自然优势,发展临港工业,承接京津外移的重工业,利用第二产业提升省内经济效益。首钢移至迁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河北一号工程”曹妃甸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启动,就为河北省临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表4 占京、津、冀工业产值一半以上的行业比较

3.增强企业文化

企业合作中会产生对企业内部的短期不利,尤其是对于水平合作的企业,因为外协员工毕竟不是本企业的员工,不利于建立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另外,对协作企业选择不当则往往会引起纠纷,而协作过密则有可能使协作企业了解到自己的商业机密而成为以后的竞争对手。这一点在企业合作中属于内部制约因素。

为了使不同企业间的区际人工与合作能够高效稳定发展,建立一套有效的分工与合作收益分配调节与风险防范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企业文化就是在机制上体现出来的,它的要素渗透在企业运行机制的每个环节,并制约和影响企业的运行,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增强企业间的文化联系可以通过领导之间的互访,员工之间的学习,上下级的交流等等。首钢集团总公司每年都会有领导互访学习,员工交流。2009年首钢还举行“三创”经验交流会,总公司全体领导和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参加。这使企业上下都得到先进经验的学习。

文化将阻碍企业发展的部分剥离,将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部分进行系统整合,为企业打造一整套完善有效的运作体系,体系可以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同时文化也随之增强,二者互相促进。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首钢协作京津冀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团结协作成功易
北京首钢吉泰安新材料有限公司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协作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