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边界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及路径选择:以学会为例

2011-12-21 02:00:46崔永华李正风尹雪慧李红林
中国科技论坛 2011年6期
关键词:学术会议边界社团

崔永华,李正风,尹雪慧,李红林

(1.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 100084;2.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 100081)

跨边界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及路径选择:以学会为例

崔永华1,李正风1,尹雪慧1,李红林2

(1.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 100084;2.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 100081)

本文在组织边界理论基础上提出“跨边界组织”概念,分析了学会等跨边界组织的属性及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对知识交流与创新的促进作用,构建了跨边界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模型,包括技术监控与预见、会员分级管理、奖励制度、学术会议、出版物、培训和标准制定等。我国学会应加强自身运行与管理,积极拓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流动、激励创新和标准制定的作用。

学会;跨边界组织;国家创新体系;IEEE

2007年召开的全国学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学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自身如何运转,学会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尚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本文借助于组织边界理论,对学会等跨边界组织的特点、优势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与路径进行深入分析。

1 跨边界组织的内涵与功能

1.1 跨边界组织的内涵诠释

20世纪80年代以来,边界现象吸引了人类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者的兴趣。以托·赫尼斯(Tor Hernes)和尼尔·保尔森(Neil Paulsen)为代表的英国学者把边界现象纳入管理学研究范畴,提出了组织边界理论[1-2]。

本文在组织边界理论(见表1)的基础上,把“组织”的概念拓展到企业以外的政府机构、大学、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跨边界组织 (Cross-boundary Organizations)是“骑跨”在不同组织之间的一种柔性社会组织,跨边界组织的成员往往来自企业、大学、政府和科研机构等不同的组织。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跨边界组织可分为两类:一是跨越多种组织的边界,主要是学会、协会和其他科技社团等,比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机械工程学会、法国工程师和科学家联合会(CNISF)、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DE)、美国的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二是仅跨越两种组织的边界,比如我国的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设在芝加哥大学的美国伊利诺州科学技术促进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分别协调科研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种跨边界组织往往起到委托代理的作用。

表1 组织边界的结构

1.2 跨边界组织与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流动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分属不同组织类型的企业、大学、政府等创新主体,由于组织边界的存在(见表2),知识的生产、流动、扩散与共享,在不同组织间并不是自动自发实现的。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内,创新主体之间缺乏相互作用;公共部门的基础研究与产业界更偏好的应用研究之间的配置不当;技术转移部门的故障;企业方面信息和吸收能力的缺乏[3],不但可能对一个国家的创新绩效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同样阻碍了产业界的创新绩效。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现象是由于组织边界的“屏蔽效应”造成的。边界的“屏蔽效应”是边界阻碍跨边界知识流动的一种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提高了不同组织之间交易成本。McCallum John、Brocker和李特立等学者分别把“边界”作为一个虚拟变量引入到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之中,分析边界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4-6]。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组织边界其深层次的隐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对知识流动的影响更为复杂。一般而言,为了促进知识的流动效率,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规制 (如税收激励、直接投资)和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拉动(如产学研合作)。而学会(包括其他类型的科技社团)可以看作行政干预和市场力量以外促进知识流动的重要途径。

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在于能够有效“穿越”上述组织边界,把分属于不同组织机构的人员凝聚在一起,增进知识的流动、共享与合作。学会这类跨边界组织是科技人员基于学术自由、平等交流、互动自主机制自愿结合而成,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跨学科等组织网络优势和客观公正性、地位超脱、非营利性等特点[7]。从历史发展看,知识交流和知识创造始终是学会的要旨。一方面,学术交流促进科学家之间最新成果或信息的分享和向科学家群体以外的公众的扩散。“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海森堡语),学术交流是“无数学会存在的理由”(贝尔纳语)。

表2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要组织及其边界

学会的成员,不仅有来自教学、科研单位的科技工作者,也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大量来自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学会的人员构成覆盖了学术研究的理论及实践层面、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传播以及应用的各个阶段,呈现出打破学科界限、单位界限、地区界限、国别界限的“跨边界”的广泛性和社会性,使得学会具备区别于单个横向闭合的单位组织的极强的社会联结功能,也使其具备可能更广阔的影响范围。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里,学会的运作并不是为了积累财富或创造利润,而是实现社会和团体的公共利益,更多在于提供服务,如学术交流、激励创新、人员培训、标准制定、技术监控与技术预见、公众科学传播与普及等等。

2 学会等跨边界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1 跨边界组织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作用

学会的功能和机制与国家创新体系有着天然的联系。学会通过出版学术期刊和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可以发挥学术交流、成果评价、人力资源评价、规范导向等方面的功能,促进知识在企业、大学、政府和研究机构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与扩散,甚至直接从事知识的生产与创新,进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目前我国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扩散。②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进行学术评价和促进创新人才成长。③学会规范科研行为和塑造创新环境、创新文化。④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服务的作用。⑤学会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学会的广泛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良好运转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结合国内外学会特点、优势以及实际运行状况,构建了跨边界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作用的理想模型,包括技术监控与预见、会员分级管理、奖励制度、学术会议、出版物、培训和标准制定等 (如图1所示)。

(1)促进技术创新并进行监控和预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技术监控和技术预见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技术预见是新技术研发的方向,技术监控则是判断哪些技术存在缺陷或没有市场前景。两者都需要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因此需要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领域多学科人士参加。IEEE在2005年曾成功地预见到“市内无线宽带网络”、“电话公司的宽带电视服务”、“电池驱动的小轿车”以及“功能更强大的半导体微芯片生产技术”等将是最有可能获得重大突破的技术,并认为美国为打击恐怖活动提出的电子护照项目以及由IBM公司、索尼和华纳兄弟影业等8家公司旨在保护下一代DVD产品的下一代数字家电信息内容保护系统等项目是当年“前景暗淡”的科技项目[8]。

(2)把研究活动引向创新。主要激励方式是会员分级和奖励制度。我国和欧美学会均对会员进行分级管理,而会员的等级基本上是按照会员在其专业领域的贡献认定的。按照学术贡献来划分的会员等级,实际上是一种荣誉分配,是对会员很大的激励,是一种学术交流中的“硬通货”。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等级和阶级不同,等级的故土不在经济制度里,等级的真正的故土“即在荣誉分配的领域里”。中国科协每年评选出的 “十佳杰出科技贡献奖”和IEEE设立的计算机先驱奖(Computer Pioneer Award)奖励那些“理应赢得人们尊敬”的学者和工程师[9]。

图1 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作用的理想模型

(3)发展初级和高级培训。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承载着技术和知识的大量科技人员。对社会和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也是学会等跨边界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积极拓展各种培训和认证,为学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另一方面,这些培训帮助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缩短培训周期,跨越教育和现实工作需求之间的鸿沟。目前,有近20个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开展了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职称评定等工作。

(4)举办学术会议,增进学术交流。以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学会为例,一是学术会议的规模和数量显著增加。全国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数量从2005年3148次,上升到2008年的3464次,参加人次从44.1万上升到61.7万。二是国际学术会议的频次和规模大幅跃升。全国学会举办的国际会议从2005年的243次增加到2008年的334次,增长37%,参与人次由近5.8万增长到10.5万,增长81%。特别是国际组织系列学术会议有明显的增长,从2005年的46次增长到2008年的71次。

(5)从事创新产品生产,主导技术标准制定。技术标准对产业链具有先天的控制力,可以说,主导了技术标准的制定,就完全控制了厂商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在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的科技与产业界争夺技术标准话语权。同时,标准制定过程,存在较高的商业利益。主导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国家科技“硬实力”。以IEEE为例,设有31个技术委员会,约有7万人从事标准化工作。IEEE的标准制定内容有:电气与电子设备、试验方法、元器件、符号、定义及测试方法等[10]。我国学会在标准制定方面与欧美学会还存在很大差距。

(6)出版物促进知识传播与扩散。学术会议与期刊出版是促进知识传播与扩散的两个重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流动的主要载体。我国超过1/4的期刊由各类学会主办,根据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8》的统计,578种被收录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学术指标有较大提升,在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1的118种期刊中,中国科协期刊为73种,占61.9%[14]。学术期刊既反映出各学科的发展水平、动向和科研的最新成果,又反映出各学科领域里高科技的尖端技术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前沿动态。

2.2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跨边界组织的影响因素

国家创新体系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创新主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正式组织,如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院所等,这一类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已形成共识。二是学会、协会、社团等跨边界的柔性社会组织。然而,学会等跨边界组织能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制约。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学会多数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成长的,有半官方性质,不少学会的管理人员有事业单位编制,有一定的财政支持,而且在部委改革过程中,承担了一些部委的职能,比如技术鉴定、职能评定等。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我国的这几类学会危机感还相对较弱,除了出版期刊、举办学术会议,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②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尽管2005—2008年全国学会经费筹集总额由4.4亿元增加到9.2亿元[11],但是学会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其次是出版物收入,而会员会费、学术会议收入以及其他商业投资收益则比例极低。主要是我国学会驻守“非营利性”的组织定位而不敢进行有效突围。相反,美国是市场经济充分发达的国家,共有各类专业社团(协会、学会)14.4万个,尽管这些社团定位于“非盈利”性,但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跨边界”的优势提供各类专业服务,获取合理收入。IEEE通过发展会员、学术会议、出版物、技术标准、培训以及投资收益和金融保险等每年收入超过3亿美元。

3 发挥我国学会等跨边界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作用的路径选择

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创新美国》研究报告,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创新不是一个线性或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影响创新的各要素——供应与需求、政策与基础设施之间存在多方面的相互作用。“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 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也在朝创新生态系统转变,在这个创新生态系统中,学会等跨边界组织发挥着促进知识互动、知识竞争、知识演化的积极作用,成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应积极借鉴IEEE等欧美专业学会的成功经验,加强学会自身的经营与发展战略,沟通政府、产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知识交流,更好地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生态体系中的跨边界作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完善我国学会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

一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建立健全学会等科技社团法律体系,包括与学会发展相关的 《社团法》、《公益事业捐赠法》、《营业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旨在从根本上明确学会等科技社团的法律和社会地位,规范其活动范围、权责以及监管办法,使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二是修订和完善阻碍我国科技社团发展的行政法规。与政治性社团、行业性社团或各类自发的社会团体相比,学会等科技社团体现出鲜明的学术性、专业性特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1998年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过于强调社团的登记与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科技社团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因此,应改革登记管理制度,适当放宽科技社团的登记限制。三是建立社团管理制度,赋予学会等科技社团参与决策咨询、学术交流、科技评价、科技奖励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等功能,并提供相应的资金筹集、财务管理、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四是设立科技社团发展专项基金,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等形式,扶持和强化科技社团的决策咨询和科技中介服务等功能,拓宽学会等科技社团承担公共项目和科研项目的渠道,充分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跨边界组织的特殊作用。

(2)提高我国学会的运营与管理能力。

许多研究者都认识到,IEEE除了具有一般学会的学术交流(年会、学术论坛、期刊)等功能外,更像一个庞大的跨国公司,原本属于企业的经营理念被IEEE发挥得淋漓尽致。很难想象,为什么这样一个专业学会除会长外,还要设总经理职务?正是基于学会市场化经营的需要。甚至连与学术机构不沾边的金融保险业,IEEE也充分利用自己庞大的会员网络,为会员提供各种金融保险服务,即IEEE的财政利益计划(Financial Advantage Program)包含从寿命保险、医疗保险到旅游度假等几十项内容。IEEE经营领域不仅在美国本土,也和其他美国跨国公司一样,把业务范围拓展到全世界。

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日渐成熟,我国学会需要改变观念,调整发展路径,以适应市场经济这样的外部环境需要。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2004年),我国学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目前有四类情况。第一类,政府部门直接领导的官办学会。这类学会一般被认为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学会有编制,人员有级别,工作有资金,而独立性相对较弱。第二类,半官半民的学会。这类学会一般被政府部门视为主体工作的附属物,人员全管,经费自筹。第三类,组织上挂靠业务上自立的学会。这类学会把挂靠单位的资源运用得较为充分,工作中的自主性较强。第四类,完全独立的社会团体。针对四种学会类型应采取相应措施,主要是:①强化和规范政府职能转移,发挥学会的专业优势。全国学会承担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主要是科技奖励、科技评价和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工作以及科技人才评价工作,而这些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会设立的科技奖励的权威性、科技评价的公正和公平等。②加大财政、税收等政策供给,化解学会的现实困境。把学会等科技社团纳入财政政策扶持对象之中,设计年度财政资助计划和专项基金,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科技社团免税资格认定制度。③对于完全独立的学会,应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激活学会的跨边界优势。2005—2008年,全国学会完成技术咨询合同数由121项增加到309项,其合同实现金额由1090.9万元增加到5400万元;全国学会技术交易额由422.3万元增加到1562.6万元。这种规模与我国学会的数量以及我国市场容量不相称,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的学会改革中,市场潜力庞大的展览业、修学旅游等应该可以纳入我国学会的视野。

(3)增强我国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流动作用,发挥跨边界组织的优势。

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来看,目前大多数学会在体制机制、主体意识、组织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而学会改革和发展的滞后又制约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推进。学会是促进知识流动的基本力量,期刊和学术会议是学会促进知识流动的主要形式。随着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上升,我国学会也应有能力和有信心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形成独特的学术会议品牌,杜绝那种形式化、旅游化、学术交流效果不高的学术会议。

(4)积极拓展我国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激励创新和标准制定的作用。

IEEE高级会员、会士、荣誉会士等是对会员个人创新贡献的肯定,而像“先驱奖”等更是对世界范围内在计算机领域取得卓越创新贡献者的崇高荣誉。由于资金限制或国情原因,我国创新奖励还主要体现在政府奖项上,比如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虽然近年来学会奖项逐年增多,但其影响力还较小,难以在国内形成足够的关注度和吸引力,在世界范围内更是名不见经传。学会应寻找机会与企业合作,设立几个为专业人员认可的奖项,引导技术创新。在标准制定方面,由于我国庞大的市场空间,相关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我国学会在技术标准方面并非没有话语权的机会,应当联合政府、产业、大学研究机构,积极争取参加标准制订。TD—SCDMA技术标准则是由我国制订的一项具有全球影响的技术标准,但是这项标准却是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大唐电信、华为、摩托罗拉、北电网络、西门子共同发起的新型科技类社团——TD—SCDMA技术论坛倡导共同制订的。我国学会“缺席”这项标准的整个制订过程。由此可见,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有实力制订具有全球影响的技术标准,学会应借鉴IEEE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标准制订。

[1]尼尔·保尔森,托·赫尼斯.组织边界治理:多元化观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7-47.

[2]Hernes Tor.Spatial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M].Philadelphia,PA,US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77.

[3]李正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野中的基础研究[A],胡显章,杜祖贻,曾国屏主编.国家创新系统与学术评价:学术的国际化与自主性[C].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0:82.

[4]李特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5]Mccallum John.National borders matter:Canada-U.S.regional trade patter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03).

[6]Brocker J.How do international trade barriers affect interregional trade?[M]Holland:ElsevierScience Publishers.1984.

[7]王春法.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学会,2008(4).

[8]IEEE评出2005年最有前途的科技项目[N].人民邮电,2005-01-11.

[9]崔林,吴鹤龄.IEEE计算机先驱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赵启杉.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反垄断审查要点剖析——IEEE新专利政策及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审查意见介评 [J].电子知识产权,2007,(10).

[11]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09)[EB],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73/n35518/11187709.html.

The Role of Cross-border Organization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ui Yonghua1,Li Zhengfeng1,Yin Xuehui1,LI Honglin2
(1.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Beijing 100081,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stitute’s property and role in promoting knowledge influence,provides a model about the role of cross-border organization i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including technicalmonitoring and predictable, membership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incentive systems, academic conferences,publications,training and standards.Chinese institute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especially promote the flow of knowledge,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standard-setting.

institutes;cross-border organization;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IEEE

中国科协委托课题“学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03301/G0307)。

2010-12-26

崔永华(1972-),男,安徽淮北人,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科技政策。

C26;F123

A

(责任编辑 胡琼静)

猜你喜欢
学术会议边界社团
缤纷社团
拓展阅读的边界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
学术会议通讯
广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 12:49:26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49
第十八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通知
思考新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