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 “孝”的家庭伦理思想精髓及当今学习

2011-12-20 03:49闫文刚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3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道德规范孝敬父母

闫文刚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也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构建传统文化的先哲们,也在历史星河中永放光芒。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很多思想一直活跃于今世。《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书中对儒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其中关于“孝”的思考影响世代中华子孙。本文就《论语》中的“家庭孝”伦理思想进行一番简要的分析,并对今日我们怎样从中学习已达到美满的家庭生活提出部分个人

理解 。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has influenced the Chinese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And the fore-thinkers who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building this splendid culture are always the ever-shinning stars in history. Confucius is an important thinker in Chinese history ,whose ideas are still prevailing and of great influence in modern times .The analects is a classic book recording Confuciuss and his students words and deeds. The book detailedly records the traditional moral view advocated by the confucianist ,"filial piety" ideas of which influence the whole Chinese. This book is a a brief analysis about"family filial piety"ethical thoughts in The Anale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n how to learn to build a wonderful family life from these thoughts.

关键字孝家庭伦理现代意义

Key Words: filial piety, family ethicals, modern meaning

“孝”的观念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和流行,到春秋时期才有儒家将“孝”这一观念从上层社会推广到寻常百姓,并对“孝”的内容解释分成两种形态:一是作为儿女如何对父母行孝;一是对父母的、先祖的,怎么表达我们的思念。这是孔子吸取了有关思想并结合当时实际,第一次对孝道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阐发。

一“孝”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孝在孔子建立的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孝的次数远少于仁,但是孝却是孔子认为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当“孝”与其他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孝”有其他道德规范所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和独立性,其他的道德规范均和“孝”有着至深的关系。

1孝为仁之本

在孔子建设的以“仁”为核心儒家道德体系中,“孝”被看作是实现“仁”的基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 “仁”是孔子学说中的核心和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爱人是仁的本质含义,而爱人首先是从爱亲开始的。不爱亲就不能被称为仁,連父母都不爱的人肯定不仁。由此来看,孝与仁有一个共同的点是血亲之爱,孝是对亲人而言,仁是由亲人向外的逐渐放大。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而升华衍射出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内涵。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和元点,“仁”则是在“孝”的基础上内涵的扩大和深化。

2礼是孝的情感表露

孔子在讲到“孝”的行为规范时,就曾经以“礼”作为最基本的准则来告诫弟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提倡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之丧”等礼节是“礼”把人的内在感情制度化。是礼把孝的精神内涵转化为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被人肯定和尊崇。 “礼生于情,情为礼之本”。如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③所谓“绘事后素”、“礼后”,正是说明了“礼”乃源于人情。故孔子提倡“复礼”,实际上也是在向人的本性回归。“孝”与“礼”,从其本质上来说是统一的,“礼”与“孝”一样,都是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

3义以孝为先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④ “孝”与“义”发生冲突时,当以“孝”为重。一般的来讲,如果别人有做违背道义的事情,自己应该揭发制止。而其父盗羊,则 “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这在孔子认为当“孝”与“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应以“孝”为先。孝是天下根本,不知道孝敬父母,爱护亲人的人更不会有仁义可言,有仁才能有义。

4孝是忠的前提

如果说“仁”是“孝”内涵的扩大,由血缘关系的爱亲推广到非血缘关系的爱人,那么“忠”则是“孝”在政治上的运用。“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⑤,“事”是孝与忠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下级对上级服从。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⑥,同样体现的是对父母之“孝”与对君之“忠”所以在孔子的伦理范畴中,孝与忠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都有对贤士是否孝道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标准,不孝敬父母的肯定得不到重要,孝敬父母而名冠一方的才华平庸仍可得以提拔。

二“孝”家庭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

1、生事之以礼

这里的“礼”就是孝敬父母,就是社会普遍的道德礼法。是礼把孝规范化,表象化,而“礼”作为一种规范,实际上也是“礼生于情,情为礼之本”,在此处就要做到能养和敬。子夏言“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⑦ 在这里我们看到,要做到“孝”就要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即竭尽自己所能的孝敬父母。这里既包含了养,也包含了敬的成分。论语中子游问孝,孔子云:“今之孝道,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⑧从最基本的意思上来看,对于子女而言,父母要养,但这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要敬,这样就将养人和养动物区分了开来。所以在孔子看来,如果只能养父母,而不能敬父母的话,那么养人就跟养动物一样,这样是不能叫做“孝”的。将养人与养动物区分开来的是“敬”,“敬”是一个关乎精神层面的词语。如果只给父母物质上的供养,没有精神上的真心诚意地供养的话,也不能称其为“孝”。

2、死事之以礼

宰我问“孝”与孔子,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孔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知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⑩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道德规范孝敬父母
什么是给父母最好的爱?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浅析西方伦理思想对会计的指导意义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3G手机送爸妈
一部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