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睿
【摘要】文章介绍了沧州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同时简述了面对现状所采取的有效保护对策。
【关键词】沧州;自然资源;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现状
沧州市地处渤海西岸、华北平原东部的黑龙港流域,地势平坦多洼淀。目前的生态系统主要是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生态系统。按照地域大致可分成四类:一是沧州市区、各县市城区为代表的城市、城镇生态系统;二是运河以东的盐渍化农业生态系统(包括沧县、孟村、盐山、南皮、海兴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三是运河以西及沧州南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区(包括任丘、河间、献县、肃宁、东光、吴桥、泊头、南皮、等县市的部分地区;四是近海区域包括黄骅、海兴等县的部分地区及渤海新区的近海生态系统(即滨海荒漠化、盐渍化生态系统)和沿海生物多样性生态开发保护区等。截至2010年底,全市创建完成了2个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8个省级环境优美城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村。
2、自然资源现状
2.1水资源
沧州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2.3亿方,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96亿方,地下水资源6.92方,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80方,亩均102方,仅为全国人均的8%,不足全省人均的60%,是全省资源性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为维持国民经济发展,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年均超采量达3亿方。地下水过度开采,不断加剧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沧州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综合考虑全市各项发展规划,测算2015年P=50%时,全市需水量为19.41亿方,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缺水量将达5.33亿方,
2.2、土地资源
沧州市辖区内18个县(市、区),土地调查总面积为2146万亩。其中耕地1183万亩,园地137.8万亩,林地43.6万亩,草地27.7万亩,城镇村及工矿328.2万亩,交通运输用地77.2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217.4万亩,其他土地130.1万亩。
沧州海岸为典型的淤泥质海岸,地势平坦,潮间带和浅海面积宽阔。潮间带以上10公里范围内多为盐碱荒地,为我市提供了重要的后备土地資源。
2.3、土壤植被
沧州土壤主要由近代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各河流冲积物人为利用改造及不断发育熟化而成,因其不同源流、不同时期沉积、不同层次交错、颗粒大小及河水分选而呈现复杂的自然土壤类型,共有半淋溶土纲、半水成土纲、水成土纲、盐碱土土纲和初育土土纲等5个土纲,褐土、潮土、盐土、滨海盐土、碱土和凤沙土等7个土类,以及普通潮土和盐化潮土等16个亚类、壤质潮土等38个土属,共计222个土种。沧州原属华北植物区系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随着人类活动已日益变迁,人工植被类型较多,有各种温带农作物和多种果树。
3.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近年来沧州市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所减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推进,自然保护区体系不断完善,受保护地面积持续增加,2010年末达到410.83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86%。对缓解生态环境恶化起到较大作用。但我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仍然较弱,农村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4.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沧州市特殊的土地条件,日益干化的气象条件,使沧州市受保护地面积、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等生态建设较为滞后;境内主要河流均为过境河流,受上游污水来水的影响大,境内河流水质大多数为劣五类;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生态环境用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沧州市大面积沙滩裸地,直接影响着城镇环境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沧州全市湿地面积较大,补给水源保证程度低,维护湿地水的供需平衡、防止湿地萎缩任务越来越艰巨。
5、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对策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状况,沧州始终把跨流域调水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根本举措,不断完善调水线路,初步形成了近期抓引黄,远期抓引江的工作思路。特别是2008年以来,沧州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了杨埕水库。这是继大浪淀水库(蓄水量1亿多方的全国最大平原水库)之后,沧州又一座大型蓄水设施。任丘、肃宁、东光等八座小型水库也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大浪淀水库入黄骅、南皮、孟村、盐山以及杨埕水库入渤海新区、海兴等供水工程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这都为解决沧州缺水问题奠定了工程基础。
沧州海水和层咸水资源丰富浅层咸水资源,再加上越来越多可回用的污水,加以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缓解了用水压力。一是关于海水利用,渤海新区国华沧东发电厂发挥水电联产优势,利用发电余热淡化海水,目前在已投运海水淡化能力3.2万吨/日的基础上,规划的20万吨/日海水淡化装置也即将投入运行,年产淡水量可达7600万方;二是关于浅层咸水利用,在农业上大力推广咸淡混浇技术,经测算,年可替代淡水8800万方。在工业上,对于中小企业,如纺织、铸造、水泥制品等水质要求不高的循环冷却水等,可直接利用浅层微咸水;三是关于再生水利用,目前我市投运污水处理厂16家;全市污水处理能力49万吨/日,处理后的水源可用于城市中水回用或农业灌溉,前景可观。
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建设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深入推进河北省农村小康建设“十千百”工程,以全面建设文明生态村为切入点,以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为突破口,以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为重点,扩大“百乡千村”整治范围,推进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全方位评估土壤污染情况,建立优先修复污染土壤清单,提出土壤分区控制、利用和保护对策,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
参考文献
[1]沧州市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
[2] 张文杰,伊明,吴海岚.沧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长江水文网.201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