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成都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1-12-20 01:24关丽丽
关键词: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

关丽丽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乡产业规划所,四川成都610072)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成都发展的影响分析

关丽丽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乡产业规划所,四川成都610072)

2009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区域规划,内容涉及10多个省份,覆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区域规划不仅成为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举措,也成为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本文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批复之际,将其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提出成都将面临“两加快两推进”的新机遇,总结对成都未来发展的新要求。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5月30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举措,也是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此规划对于明确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 规划解读

《规划》中确定: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以及四川省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规划期从2011年到2015年,展望到2020年。规划内容共十个章节,约2.5万余字,涉及发展背景、总体要求、总体布局、重点任务等方面,其主要思想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规划》明确了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凸显了先试先行的区域特色。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开始实施之际,《规划》着眼于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全国的区域定位,提出了“一中心、一基地、三个区”的战略定位,即“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并参照《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的“到2015年,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规划》提出“到2015年,成渝经济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39000元”,其经济总量增速将高于西部地区2个百分点。

相较于其他国家级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凸显了先试先行的区域特色。特别是在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为使内陆地区更好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渝经济区具备了在城乡统筹、对外开放等相关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行改革创新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较其他经济区具有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环境和示范作用。

(二)结合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规划》明确了“双核五带”的空间格局,构筑了双核驱动下的内陆空间发展模式。为突破区域行政区划的制约、满足市场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要求,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规划》提出构建“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南(遂)渝发展带、渝广达发展带”的空间布局,重点推动“四个重点城市群”的发展,即: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南部城市群、东北部城市群,以及建设潼南和广安两个“川渝合作示范区”。

相较于其他国家级经济区规划,“双核驱动”的内陆空间发展模式,不仅表明了成渝经济区长久的政治历史渊源,也体现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双核城市的区域空间布局下,成渝经济区将围绕成都和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功能的提升,突破行政区划的约束,从经济联系角度出发,建立区域合作关系,带动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形成多个区域性城市群,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方式。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要求,《规划》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并将统筹城乡放在首位。按照“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的要求,《规划》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深化改革开放”六大重大战略任务,并专门就城乡统筹问题作为一章,并提出“到2015年初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的发展目标。

相较于其他国家级经济区规划,成渝经济区更加强调了城乡统筹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从城乡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管理、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化,并且进一步明确了2个核心城市和20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以及推进农村地区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措施。

表1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与其他国家级经济区规划比较

二 成都发展的新机遇

(一)有利于提升城市地位,加快实现“新三最”目标

伴随成渝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城市对外影响力将明显增强。一方面,成都将吸引国内外更多优质资金、先进技术、专业人才的集聚,提高集聚经济效益,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合作将更加紧密,成都与腹地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分工与协作进一步深化,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成都的综合服务功能也将随之扩大。特别是伴随成渝经济区的加快发展,成都的腹地城市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巩固成都作为西部经济中心的地位,而且有助于成都早日实现“新三最”的奋斗目标。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生态社会,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规划》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加强生态环节保护作为重点任务,提出“到2015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为成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也为成都建设绿色生态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成都将围绕社会事业领域,积极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加强构建成都的绿色生态网络,维护长江上游经济区的生态安全,这都将有利于成都和谐社会的稳步推进,为打造人和自然和谐的田园城市提供基础保障。

(三)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按照《规划》中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任务,结合成都已有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经验,从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入手,不仅有利于成都把握改革方向、拓展改革领域、推进市场化改革,而且将有力的推进成都土地管理、金融创新、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业突破,对于成都“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深化统筹城乡的综合配套改革”,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四)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两化互动”发展

《规划》以“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为目标,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为成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围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等行业形成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有利于成都准确把握自身的产业分工和定位,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增强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伴随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成都城镇化水平将迅速提升,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 对成都发展的新要求

(一)准确把握与重庆的竞合关系,努力实现合作共赢。《规划》中多次提出“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而成都作为双核之一,要确立区域合作共赢的整体意识,加强与重庆之间的资源整合,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的区域合作,优化升级成都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与重庆的良性、有序、错位发展。

在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构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障等涉及社会和民生、生态环境的领域,成都应积极与重庆合作,探索建立惠及两地社会和民生的制度体系,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保障措施,为经济共同发展打造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领域,成都与重庆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是并存的,其中,在现代制造业等工业领域,应与重庆实现分工协作,重点围绕电子工业、轻业、飞机工业等产业,延长特色产业链条,形成比较优势的差异化,联合打造西部现代制造业高地;而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成都应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基础厚实、发展条件优良的优势,率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在旅游、商贸、会展、金融等优势突出行业与重庆展开良性竞争,共同带动成渝经济区创造更加优越的市场环境,实现双城共赢。

(二)加快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城乡统筹的支撑力。为加强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支撑、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除以航空、铁路、公路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外,《规划》对成渝经济区内的水利、能源、电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了要求,而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将面临更多挑战。

在城市、农村水源安全问题上,成都应加快对城市应急水源地安全保护设施、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保护措施、多种能源资源的开发建设应用设施、国家数据灾备中心建设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减灾防灾能力建设方面,成都可通过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农村基础性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等手段,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推进城乡建设统筹发展。

(三)积极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在“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保障区”的战略定位下,成渝经济区在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的过程中,必然面临长江上游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而成都作为“盆周生态圈”的主要区域,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面临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任务。

为此,成都应当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土地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一个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系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对于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供一个生态环境保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加大对长江上游流域环境的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率先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四)加强区域合作机制体制的创新力度,保障区域联动发展。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一系列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而成都在区域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组织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改革与创新的任务。

为此,成都应以天府新区建设为契机,深化户籍制度、要素流动、社会管理创新和投融资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为成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保障;同时,成都应围绕要素市场全覆盖、金融机构互设互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业联网对接等方面,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成都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提供保障。

[1]肖金成.区域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0,3(33-35).

[2]于楠.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现状及成渝经济区发展远景[J].西南金融,2010,6(47-50).

[3]徐巨洲.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J].城市规划,2001,8(7-12).

[4]陈秀山.区域规划密集推出重构区域经济格局[J].领导之友,2010,2(5-9).

F202

A

1004-342(2011)06-25-04

2011-09-06

关丽丽(1983-),女,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乡产业规划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
长江经济带区域规划法律问题研究
新区域主义理论:中国区域规划新视角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成渝双城到同城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成渝城市群特征及发展对策思考
新时期推进区域规划工作的若干建议
成渝两大经济新区区域规划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