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阅时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历史研究
从历史运动机理看清末新政失败和辛亥革命的到来
居阅时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早在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已经对人类历史运动方式作出了描述,到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又完整提出历史时段理论,他们都对历史运动方式进行了概括。本文尝试用图表来表示他们的思想,结合一个历史案例,以便把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历史运动机理及其内在规定性清晰地表露出来。本文以清末新政失败为例子,分析结果使我们对历史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主客观因素对历史运动的影响作用在历史运动机理图中不再是笼统的,历史运动机理图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运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坐标。
历史运动 机理 规定性 清末新政失败
历史学界熟知,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都曾对人类历史运动方式作出过描述。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进一步提出了历史时段理论,他把历史时间分为“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认为“长时段”历史为结构或自然时间,是长期不变的缓慢现象;“中时段”历史为局势或社会时间,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短时段”历史为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历史上突发的现象。短时段历史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影响微小;中时段历史对历史进程起直接和重要的作用;长时段历史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根本作用。因此,年鉴学派认为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①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76-180页。笔者认为,布罗代尔提出的历史时段理论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如果进一步把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和布罗代尔关于历史运动方式综合起来审视历史,将会有更深入的发现,本文尝试用图表现历史三个时段的运动机理,同时把清末新政放到这个历史总体运动机理中考察,透过历史运动机理分析清末新政,结果那只操纵历史运动的无形之手——历史规律终于清晰地显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规定性的力量,并得到了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参照。
(一)
众所周知,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覆灭命运,最后11年如历史上许多王朝寿终正寝前一刻那样,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到临终忽剌剌一声轰响,顿作一堆废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个历史阶段向另一个历史阶段转换时,往往势行急速,犹如天崩地裂,江河倾泻,各种社会力量严重冲撞,诉诸暴力诉诸战争,迸发出的新势能推动社会无可抵挡地向前,荡涤着一切旧有的存在,虽至圣巨人也无能扭转,只好随斯前行。那么这种强烈突发的原因以及这股强大势能积蓄和爆发的机理如何,是对清末新政失败和辛亥革命爆发作出本质解释的关键,下文先从历史运动机理图着手分析。
1.“长时段”历史运动机理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运动呈螺旋形、波浪形。据此,可以描绘出一条波动的曲线表示中国奴隶社会开始到今天四千年的历史运动,这在布罗代尔那儿即长时段历史。见图1中国长时段历史运动机理图:
图1 中国长时段历史运动机理图
图1的纵坐标表示社会综合指标,横坐标表示时间,轴线表示社会综合指标与时间的函数关系;轴线的α角度取自所要研究的时间段内社会综合指标上升总数的平均值,体现宏观社会随时间推移而进步的程度。
a线反映朝代兴衰起伏的变化。社会综合指标是个变量,朝代的社会综合指标平均值高于或低于总的社会综合指标平均值时,表现为a线在轴线上作上下波动,连接起来就形成一条随时间向前发展连续波动的曲线,反映中国4千年整个社会历史运动的波动性、周期性。其中强盛的朝代因历史张力大而幅度高、周期长,反之则幅度低、周期短。
b线反映社会形态的演变。这里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看作一个周期,依附a线波动起伏,得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形态曲线图,反映两个社会形态的周期变化及交替。
根据图1原理,同样可以得到欧洲长时段历史机理图,下图为欧洲社会形态演变图,图中曲线相对于图1中的b线。见图2欧洲长时段历史运动机理图:
图2 欧洲长时段历史运动机理图
图2反映从荷马时代到20世纪初近代史结束。第一个周期经历希腊梭伦改革伯里克利时代一直到罗马帝国1-2世纪奴隶制最强盛阶段,随着隶农制失败和日耳曼人入侵,奴隶制西罗马帝国至476年崩溃,奴隶制周期完成。第二个周期是黑暗的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缓慢,周期表现平稳。第三个周期起于14世纪末,资本主义在意大利萌芽,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综合指标直线上升,资本主义获得很大的历史张力。
2.中时段历史运动机理
图1、图2证明历史阶段周期波动是共性的客观存在,并表达以下几层意思:
(1)长时段历史由若干个中时段历史即历史周期组成。历史中阶段从生成到消亡构成一个周期,每个周期都前后相续,历史运动显现出螺旋形、波浪形特性。历史运动周期性宣布,作为一个周期的历史阶段必然走向消亡,为下一个历史阶段所替代的趋势,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概莫能外。
(2)作为中时段的历史周期运动又具有时段性。在结构上由几个时段组成,见图3中时段的历史周期运动机理图:
图3 中时段的历史周期运动机理图
(3)一个周期犹如一个波浪,有着发生、发展和衰落、消亡的演变过程,0-1是历史阶段发展时段,1-3是停滞衰落时段,3-4是新旧交替,新的历史阶段的发生起步时段。其中包含两个转折期:“1”附近是由盛转衰期;“3”附近是社会历史阶段末期——新旧历史阶段转换期。
3.短时段即历史事件的历史运动机理
历史表明,一个王朝或一个社会形态的末期,社会总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落,社会综合指标直线下降,社会发生严重危机。当社会矛盾累积的量冲破社会承受极限时,就引发社会对抗力量的总爆发,这时,旧有存在被荡涤,社会发生急速反转,弃旧迎新,实现历史阶段的转换。继之社会停止倒退,在低水平滑行一段时间后,逐步走出低谷,开始新一轮的历史运动周期。据此,可以画出相应的图像,见图4短时段历史运动机理图:
图4 短时段历史运动机理图
图4中的A点——社会对抗力量总爆发的现象怎么会骤然发生,我们尚缺乏直观明晰的解释手段。哲学告诉我们,社会运动与其它运动方式一样,遵循着共同的宇宙法则,故而社会运动与其它运动在方式上往往相似,这里用物理学中的晶体管P-N结雪崩击穿机理作为图4A点——社会对抗力量总爆发的微观注解十分合适。①黄昆、韩汝琦著:《半导体物理基础》,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8页。见图5晶体管P-N结雪崩击穿机理图:
图5 晶体管P-N结雪崩击穿机理图
图5的物理原理是:当反向电压到-4V之前,P-N结的反向电流很小,反向电压达到-4V时,电流瞬间增大,如突发的雪崩,称雪崩倍增,因此,-4V是这个P-N结的极限阈值,我们用TV(Theshold voltage)表示晶体管P-N结的阈值电压。
同理,社会也存在极限阈值,即承受社会动荡冲击,维持社会运行的极限,这里用ST(Socity Threshold)表示社会极限。一个社会在ST界限之内能够正常运行,当社会矛盾和社会动荡——社会运动负向力量超越ST时,社会对抗力量就会骤增,快得也像瞬间爆发的雪崩,此时,就无法阻遏其趋势发展,结果这个社会将分崩离析。
(二)
人类历史运动是主观因素的统一,两者始终交互作用,一方面历史运动的规律对历史阶段的发展趋势予以规定,这种历史运动的必然趋势人的意志不可更改;另一方面人的主观因素对客观规律发生影响,改变历史运动的轨迹,历史阶段的时间跨度就是在人的因素影响下成为一个不定的变量数。
从主观上看,政体结构及其操作决定着历史阶段存在时间的长短。作为政治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可以使历史阶段存在的时间延长,如西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两朝改革及汉武帝一系列措施迎来了西汉的强盛,王朝存在的时间长达200年。唐太宗、武则天、玄宗的改革同样完善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使唐朝统治时间接近300年。改革大大提高了汉唐的社会综合指标和历史张力,给社会予以强劲的推力和运动惯性,汉唐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两个王朝。朝代张力迭加又构成一种社会形态总张力,由于汉唐两朝强大的历史张力,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宋、元、明、清不强大的张力仅对汉唐张力起到衰减作用,一定程度延缓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图1b线说明了这一点。
相反,有两种情况引起社会综合指标严重下降而导致历史阶段存在时间的缩短。其一,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由于操作不当,使政治制度变形而引发社会危机,结果使一历史阶段过早衰亡,隋朝即如是。其二,在开放社会中,旧有的政治制度本身衰朽,又抗拒变迁,结果新旧制度严重冲突,社会剧烈动荡,旧政权提前崩溃。
清末就属于第二种。近代中国,面临工业革命后的西方经济发展,中国被迫开放社会,与西方近代文明交往过程中,清廷抗拒变迁害怕应战,对内抱残守缺,维护旧制,加强反动统治。综观起来,清末朝廷的主观政治过失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政治体制结构僵化,政府中止与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清建国以来,尚能吸收社会精英分子参政,注意与各种非直接对抗的社会力量合作。鸦片战争后,在危机一阵重似一阵的刺激下,实行权力收缩,政治体制越来越趋向于满族贵族寡头专制,清廷只是利用意义上的启用汉人——曾国藩、李鸿章之辈,却无意对社会放宽政治参与道路。这是一种无奈,国家积贫积弱,危机迭起,已无余力从政治体制入手改良社会,如果把精英分子吸纳进权力圈参与决策,不但不能同化他们,却存在对其失控的可能,这种为难,迫使清末政治体制丧失回旋余地而陷入僵化。逐步堵死满清贵族以外的社会集团参与政治的道路,等于把精英分子推向社会,任其发酵,催化社会革命,使可能的合作者变为敌对者。精英分子大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欲,当他们找不到参与政治的道路时,往往会自己开辟道路——以激变的方式强行介入国家政治,如洪秀全科试失败,仕途受阻后,遂以农民革命的方式参与到政治体系中;孙中山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的改革方案遭拒绝后,同年即赴檀香山组建反清革命团体兴中会。可见,从政治合作者到政府反对者的变化有时即在旋踵之间,所以,清廷关闭政治参与渠道,实为引火烧身之举。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反映了清末政治体制僵化的状况,现列“君上大权”数条于下:
(1)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随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2)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3)设官制禄及黜缺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4)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日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5)宣告戒严之权,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这是一部集立法、司法、行政于一身的专制文献,不仅排斥意欲参与政治的人,甚至打破了立宪鼓吹者的幻想。清廷一错再错,1911年又成立满族为主的皇族内阁,把上层汉族官僚堵在权力决策圈外,至此,僵死的政治体制用堵的办法,丧尽了政治上所有的可能合作者,空前地孤立了自己。
其二,激化与社会各集团间的矛盾,置自己于被联合进攻的位置。清廷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愚弄残杀义和团激化了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洋务运动客观上培育了资产阶级,但清廷一再损害其利益,压制其成长,使资产阶级成为反清统治最积极的成员;镇压戊戌变法,打击知识分子,招致知识界的反清情绪;皇族内阁出台,激化最高统治层内的满汉矛盾;西太后对列强既拉又打的矛盾做法引起洋人愤怒,失去他们支持。这样,农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汉族官僚以及列强形成联合阵线。武昌起义后,汉族上层官僚、列强虽未直接参与反清,但他们对如火如荼的革命无动于衷,任最后一个王朝走向灭亡。这种情况正是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集团处境的再现,幕府统治使自己成为天皇、大名、武士、工商业资产阶级、农民、手工业者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敌人。
其三,错失改革时机,引发社会激变。以上分析表明,改革受各种条件的严格制约,在特定时间、地点,改革甚至完全无效,如当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张力降至为零,旧政府崩溃、新旧历史阶段转换已经开始时,如果残存的旧王朝仍十分反动,这时历史往往以激变的方式完成新旧转换,再推行改革无异隔靴搔痒。而及时改革却能泄放社会矛盾,加大历史张力,延长历史阶段时间,避免社会冲突。但是,清廷面对涌来的西学,特别是西方政治制度,统治者的态度始终暧昧,在改革问题上敷衍从事虚与委蛇,欺骗舆论,本质上拒绝政治改革,阻止社会变迁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清廷的主观过失,错失了缓和社会矛盾的机会,使得倒清运动连续不断,在孙中山为首革命派的推动下,革命起义接踵而至,直到武昌起义从未停息。武昌起义终于触发连锁反应,一呼而全国响应,革命势如决堤江河,积累的社会矛盾冲破社会极限,引发“雪崩效应”——社会革命总爆发,辛亥革命把清王朝送进了坟墓,并为“新政”画上了句号。
(三)
从客观上看,清末新政失败有两方面原因:第一,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开始进入历史阶段末期,同时,清末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表明社会形态的交替已经开始,清末的中国社会进入了历史阶段的双重转折期——长时段和中时段(社会形态和朝代)的更替。
第二,新旧社会体系相斥,坚持封建专制政体在新的社会结构构建中遭到排斥。鸦片战争后,清廷出于利用目的,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下,自觉引入资本主义,洋务运动像一粒种子在中国迅速繁殖起资本主义。到清末,商品经济、西方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等资本主义因素已在中国扎根,这些资本主义因素逐步按照固有的关系在中国构筑资本主义体系结构。同时,资本主义因素对封建主义结构发生侵蚀,打破封建结构内部的原有平衡,引起各因素之间关系混乱,封建体系运行开始失灵,呈现出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制度新生,社会逐步转型的迹象。资本主义因素渗入中国,造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两种制度,两种社会体系严重冲突,是清末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清廷却期望出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融合局面,以便能在非封非资的第三种社会新结构中继续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愿望违背了社会进化的规律。结构主义指出,结构由各自的因素及其相关因素组成,相关因素组成的严密结构决定体系的运动方式。旧有的封建主义因素对于资本主义结构而言不是“相关因素”而是一种“异质”,它不能与资本主义因素建立起关系,因此不可能出现封、资混合的社会新结构,相反,两者始终激烈地相互排斥,旧时代的封建政体在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具备,资本主义结构初步形成的情况下必然受到排斥,使封建政体一方面无能推动已经衰朽的封建体系照旧运作,另一方面又无能操作新生资本主义结构体系。
对清末新政失败和辛亥革命爆发机理的研究,使我们得到启示:
其一,任何历史阶段都不可能超越衰落、消亡周期性的历史规律,我们必须正视这点。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用改革方式提高社会健康程度,增大历史阶段的历史张力,延长历史阶段存在时间,避免动荡造成历史阶段过早衰亡,使社会尽可能快地向前发展,为向更高一级历史阶段进化做好准备。
其二,改革要及时、连续不断地进行。社会矛盾贯穿于历史阶段的始终,社会矛盾产生的最小量和社会矛盾积累的最小量是社会安定繁荣的前提。由于改革在功能上具有泄放、缓和、中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所以及时改革可以把社会矛盾限制在可控范围;连续不断的改革则可以通过泄放矛盾对抗因素阻止社会矛盾的积累,最终达到社会平衡、远离危险的ST极限阈值区域,避免社会发生“雪崩”的目的。
其三,改革要全面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始终互相适应互相依赖,同时又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改革必须在总体上同时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不可偏废其中一方,单方面的经济改革或政治改革必将使改革受阻,难以深入,最后归于失败。
可以得出结论,清末新政失败和辛亥革命发生由多方面合力造成:既有客观的宏观的长时段历史运动的规定性——处在封建社会形态的末期;又有客观的中时段历史运动规定性——处在王朝末期;也有主观因素——政治过失,即抗拒变迁。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对清末社会发展趋向发生作用,这就是历史运动机理图为我们揭示清末新政必然失败和辛亥革命必然发生的深层原因。
以上可见,历史运动机理图具有审视和把握历史运动规律的参照作用。
The Failure of the New Policies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Arrival of Revolu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ovement Mechanism
JU Yueshi
Early in Hegel theory and Marxism,style of human historical movement had been described,and Femand Braudel,who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nnales school,put forward a integrated theories of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All of them had summarized the style of historical movement.This paper trie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by diagram,and combines with a historical case so as to show the mechanism of historical movement and its internal prescriptive.The results of analysis give us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movement,especiall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influence on historical movement would never be ambiguous in the diagram of the mechanism of historical movement,and the diagram has offered a effective reference coordinate in our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history of movement.
history of movement,mechanism;prescriptive,the failure of the New Deal of the Qing Dynasty
居阅时,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K25
A
1008-7672(2011)05-0105-06
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