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凤华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个性化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个性化教育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师生之间充分开展交流、敢于挑战自我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终身学习能力,充分挖掘其创造潜能,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迫切需要。
一、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确立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它允许学生自主性发展,主张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它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要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就要树立一种个性化的教育理念,重点是确立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质量观。
二、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构建个性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一方面,学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掌握他们的发展“优势区”,结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分析,梳理现行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方案,建立与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建构。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成果带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更新,无论是教学研究或学术研究,除了能提高教师理论业务水平外,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后,更有助于形成个性化的教授风格,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充实、提高、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最终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效果。因此,以科研带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的方式来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条一举数得的有效途径。
三、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建立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个性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就是对传统的模式化教育的积极变革,以便为学生创设适宜于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个性得以完全施展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体制方面的保证。第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第二,以个性化的管理措施,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个性化。一是要实现教师管理的个性化。二是要实现学生管理的个性化。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个性化,体现到学生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三是要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立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运作新模式,促进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四、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推行启发式教学
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推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特性。启发式教学强调了教与学的双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同时存在着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启发式教学并不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于教师闻道在先,具有专门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素养和教育技能,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表现出了主体性的本质特征……能动性和自主性,并能将其体现在对象性活动中,即独立自主地、能動地去完成传授知识、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使学生主体向社会主体转化。
五、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当前,我国教学评价存在的诸多弊端,在一定程序上弱化了教学评价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改革势在必行。第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这是推进教学评价改革的前提。第二,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是推进教学评价改革的关键。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应恢复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改变终结性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要把学生平时表现作为课程评分的重要指标,增大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注重对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察,另一方面要检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三,要改革考试制度,这是推进教学评价改革的保障。
综上,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把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开发出来,而实施个性化教育是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确立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建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立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推行启发式教学、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大学个性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I.Cheng and A .Basu.An Effective Multimedia Item Shell Design for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J].IEEE Int'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2007.
[2]陶玉丽.《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3]卢文忠,彭未名.《高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条件及途径》[J].理论月刊.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