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峰
摘要:在公民的科学素养日益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的今天,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探讨幼儿科学师资从职前到职后培养、培训的方式方法,并试图构建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培训
一、師资职前培养模式构建
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涉及到师资的来源、课程体系的设置、学习环境的营造以及社会资源的利用等方面。
1.提高生源质量、改革以文科生为主的师资来源
(1)提高生源质量。目前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是高专院校,而高专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初中起点五年制和高职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无疑初中起点的这部分学生其文化素质是令人担忧的。而高中起点的学生经过了本科一层层的筛选,进入到专科的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但仍有很大欠缺。
我们认为要培养合格的幼儿科学教育师资,应该从学生源头抓起,提高生源质量,为后续的师资培养打好基础。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来说,我们应该立足高起点大专,逐渐缩小中专和五年制大专以及高职大专的招生比例,并不断开拓学前教育本科段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07年第一届高中起点大专只有53人一个班的规模,08年扩大至123人三个班的规模,2011届高中起点大专的招生人数为1000余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高中起点大专生占据了绝对优势。
(2)文理并举。改革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只招收文科学生的历史。理科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了系统的科学课程的理论学习,其理性思维模式及其较好的科学素养对文科学生有很好的影响作用,更容易形成学习科学的良好氛围。而同时,文理同招又可很好的提升理科生的人文素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使幼儿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获得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而较少科学教育的学科课程。
许多高校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以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为改善科学教育的师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课程体系构建的角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路:
(1)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科学史、科学常识、科学教学法等学科,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要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科学素养提高的课程体系。要开设跨学科课程,设置综合性课程和“文理渗透”的选修课,打破文理专业割裂的现状,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2)对现有的科学课程进行改革。目前师范学校所通用的数理化的教材仍然是以公式、定理的形式出现并学习,对于基础本来就很薄弱的五年制学生,这样的学习内容无疑是乏味的。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是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因此,应该编订专门的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理化教材,以现象的解释为着力点,突出操作性和实践性,以兴趣的引导、探索精神的培养为重点。
(3)加强科学教育在其它课程中的渗透。虽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以文科为主体,但可以灵活的根据课程的内容利用文科的课堂向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
3.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首先,必须改变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的课堂为发现式课堂,这样的科学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生成新的问题,这样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教师还应该是学生们学习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和“鼓励者”。这样,学生就会形成对科学探究的亲身体验、养成科学探究的素养,形成探究的能力。
在课外,社团活动是营造科学氛围的好的途径。通过开展科学竞赛、科学制作等相关的科学类活动,在学校营造科学学习的氛围,推动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师资的职后培训模式
自上世纪80年代《幼儿园工作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工作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2001年新《纲要》颁布以来,从幼儿园理论研究到幼儿园实践组织都在不断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资职后培训的主要模式有:
1.以园为本的职后培训模式
“园本化”的培训模式是以改进幼儿园实践、解决幼儿园的实际问题为宗旨,由园长和教师共同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更好的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的方法。以园为本能更好的发挥幼儿园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使得培训更实际、更有效,更能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园所的共同发展。
以园为本的培训模式前提是健全的园本制度,浓厚的教研氛围,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拥有一批专家型的教师等。以园为本的培训形式主要有:
(1)园本培训。面向全体或部分幼儿教师,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主要目的进行的培训就是园本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注重理论于实践的结合,培训内容来自实践中的问题,为实践服务,彻底改变以往的为学而学的培训理念。而园本培训又并非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部,为了使幼儿园教师接受更前沿的信息和理论,可以教师“走出去”,也可以把专家“请进来”。
(2)园本教研。园本教研就是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题,旨在提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办园特色,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科研活动。园本教研的形式多样,如案例式教研、专题性教研、参与式教研等。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使某些教师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2.参与式专题培训
参与式专题培训是以专题的形式,让幼儿教师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参与其中的一种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培训模式。“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学会”,参与式专题培训最大的好处是让教师们学了会用。参与式专题培训调动了教师的内部动机,让教师们真正成为培训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思考。参与专题培训的教师都要有自己与主题相应的实践经历,在培训中教师们可以就以往自己开展的相关主题进行交流,如主题的确定,主题中课程的预设,主题中区域的设计,主题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等。
3.观摩式培训
这是颇受幼儿园教师喜爱的一种培训方式,俗称“我与名师面对面”。这种观摩活动主要有一些社会力量和培训机构组织,他们常常能够敏锐的抓住市场的需求,组织全国各级的名师进行各地的巡讲活动。这种直接的优秀活动的展示对幼儿教师有很好的示范性的作用,教师们可以灵活的把看到的课堂在自己的教学进行仿讲,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设计水平。这是帮助幼儿教师快速提升活动设计及组织能力的一种方法。
三、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的建构
所谓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互动模式是指以教师资格证为纽带,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内容和体制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以职务评聘、职称评定为杠杆使职前职后互相衔接的模式。
1.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目标一体化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是:(1)对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爱护动物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因此,不论是职前的培养还是职后的培训都应当仅仅围绕幼儿科学领域的目标来进行。首先,培养学生或幼儿教师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能运用积极思考、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第三,能具备广泛的科学知识,并能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第四,爱护动物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学生—教师—幼儿“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目标。
2.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内容一体化
目前高等学校进行科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虽然教材有很多的版本,但大体的内容框架如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途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评价等几大部分组成。作为职前教育,这门课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架构了学生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框架。入职后,更加侧重的是实用性和综合性。因此,根据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思路,应该在职后的培训中尽量减少重复性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而主要以研讨、主题的形式开展针对实践的科学教育培训。
3.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方法一体化
我们在幼儿园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要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同样,对幼儿教师进行的培养培训也需要一体化。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体化并非一样的。在职前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主要采用课堂的集体授课、集体讲解的方法,而实践的部分则更多的采用微格教学法、教学观摩等方法。在职后,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更多的则是采用园本教研、参与研讨等方式来开展培训。这是与个阶段培养培训的内容一致密不可分的,这也正体现了职前职后培养培训方法的一体化。
4.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评价一体化
目前,不管是学生的在校培养还是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评价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以职前为例,对于学生的科学教育的评价方式考查,而考查的衡量标准主要是学生设计教案和微格教学的能力。这并不能综合的考查一个学生,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如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如何,学生是否对科学感兴趣等等,这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反而无从考查。同样的职后的评价也是主要看教师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无疑,这种评价是单一的、片面的。在职前、职后应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从强调对结果的评价向强调对过程的评价转变;从静态的评价向动态的评价转变;从侧重知识的评价向侧重科学情感和科学探究的转变;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并且,为每个学生建立评价档案袋,对学生的科学状况进行追踪的记录,同时,评价档案袋也有利于职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有利于实现职前职后培养、培训的一体化。
最后,在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一体化模式的建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1)教师资格证与教师继续教育证并行。我国自上世纪末开始推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以证明教师的身份,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教师资格证已经成为教师入职的必须凭证。但教师资格证仅仅是进入教师职业的入口凭证,而现行的教师资格证是终身制的,一旦取得终生有效,这和教师的后续的学习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应该设计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证书,对于各种教学工作对教師的学历要求,后续培训要求,统一设计培训计划和培训的内容。科学教育的教师应该接受定期的和不定期的专门的幼儿园教学和科学教育方面的培训。
(2)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机构的衔接。职前科学教育的师资有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职后培训则是有教育部门安排,职前与职后没有统一的规划、互不衔接,造成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内容上的重合,师范院校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快与师范院校的联合,使职后培训的任务由师范院校承担,使得职前与职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