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身习惯培养视角的大学体育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

2011-12-15 01:24付碧超
新校园·中旬刊 2011年10期
关键词:大学体育实效性教学

付碧超

摘要:最新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19-22岁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进一步下降。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出现明显下降的原因,从“健身习惯”这一角度提出了大学体育教学应注重哪些方面的提高。

关键词:健身习惯;大学体育;教学;实效性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原因

(一)大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不够,缺乏规律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渐渐弱化了体育锻炼的意志,一些学生的生活变得散漫起来。不喜欢参加体育健身、作息时间无规律、晚睡晚起已经成为当前多数大学生的通病。此外,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运动健身的习惯,在课余的时间很少出去运动,整天猫在宿舍里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下降的一些重要诱因。

(二)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明显少于中小学生。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讲,每天要达到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一些本科高校只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进入大学三年级以后就不再开设体育课程;加上政府和学校缺乏必要的组织措施和硬性约束,学生没有养成运动习惯;而且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许多都在忙着找工作和论文设计与答辩,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在“先天上”时间不足。

另外,目前大学里存在三个热点,一个是考取研究生,一个是考取各类的资格证书,最后一个是热衷于社会上的各类兼职工作。考取研究生和各类资格证书使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文化课上,生活上自然形成了“教室-食堂-学生公寓”的“三点一线”式,热衷于社会各类兼职工作的大学生则把时间都花在社会活动上,同样也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这也是没有时间保证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因。

(三)选修造成“偏门偏科”

由于现在很多大学体育教学都采取了“俱乐部”形式,很多大学体育项目是选修,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全凭兴趣和爱好,势必会让大学生出现偏门偏科的情况,身体素质也得不到全面的、均衡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长跑项目是很好的耐力锻炼项目,引体向上是很好的力量锻炼项目,体操是很好的柔韧锻炼项目,但是现在的一些大学校园里,很少有学生会选择从事这些项目的体育课。

(四)体育场地、器材吃紧

从2002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实施扩招。近几年来的高校人数逐年增加,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也相对越来越多,导致体育场地越来越拥挤,场地器材出现严重不足,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地方参加锻炼。另外,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远远不够,许多高校将经费都投入到了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图书馆、食堂等设施的建设上,而体育运动器材设施严重短缺,学生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这样便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体育锻炼。

二、基于“健身习惯”的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

基于“健身习惯”的大学体育教学,主要是指大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健身习惯,提高自己健身的能力,有规律的自觉开展健身运动。有如下三点作用:

一是使学生增强体质。以“健身习惯”为培养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学生增强体育训练、培养“健身习惯”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顽强意志和品质的过程。

三是“健身习惯”使学生获得了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三、以“健身习惯”培养为目的,增强大学体育教學实效性的对策

(一)学校、教师、社会形成合力

一方面学校要大力发挥体育环境的熏陶作用,以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技能学习、指导,鼓励学生不断坚持,此外应引入健身养生的观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现在是一个全民运动的时代,重视健康锻炼将成为世界的主流,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太极拳、拳术、点穴等项目。再者,还要大力在社会上加强舆论宣传,呼吁各界关注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才观和成才观。

(二)增强大学体育课程的地位性

加大对大学体育课程课时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例如规定出操时间、增加活动次数、甚至可以制定相关制度使体育测试结果与学位、就业等挂钩起来。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适量的体育锻炼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将社团运动引入体育教学中来

解决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问题,还应该依靠学生社团的力量,将某些社团的相关运动引入体育教学中来,使体育教学工作变得有层次、有趣味、有参与,激发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加大学校体育教师、场地和器材的配备

既要加强专职、专业体育教师配备和现有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也要划拨充足的经费,完善体育场地及器材的配备,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开展自我运动。

【参考文献】

[1]袁雷,袁林.《大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2).

[2]黎国庆.《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探索》[J].实践与探索.2010,(3).

[3]张岚.《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4,(1).

[4]陈平.《略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创新》[J].内江科技.2009,(9).

[5]赵升,范凯斌.《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面临的问题探析》[J].运动.2011,(4).

猜你喜欢
大学体育实效性教学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关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探讨与分析
“思维引导”法在高职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中实践效果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