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宾
苏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开头一句为:“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老师们一般都会简单介绍一下林冲为什么会遭到高太尉的陷害,这就牵涉到高太尉的儿子高衙内了。有的老师认为高衙内,姓高,名衙内,或认为“衙内”是宋代的一个官名。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高衙内”的“衙内”,根据国学大师吴梅先生的考证是一方言。吴梅先生在《中国戏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考证《董西厢》与《王西厢》,即董解元与王实甫的《西厢》时说:
“余谓解元之称,为金元人通称,凡读书应举者,皆以此呼之。如《鬼董五》卷末,有泰定丙寅临安钱孚跋云:‘关解元之所传,是汉卿亦称解元也。又王实甫《西厢》第一折云‘风魔了张解元,是君瑞亦称解元也。此等称谓至多,如公子称衙内,夫人称院君,和尚称洁郎,盗贼称帮老,概为一时方言,不必狃于旧习,以为乡举首列者为解元也。”
由此可知,高衙内,即高公子,衙内,公子的意思,它既不是高逑儿子的名,也不高公子所处宋代的某一官名。这个词演变到现在,我们兴化北部仍在使用,称儿子为“衙子”,也写作“迓子”“牙子”(读作yá zi)。
有人会问,为什么在《水浒传》独独称高逑的公子为“衙内”呢?
这还要从五代时说起。衙内,一说应作“牙内”,是五代时“牙内都指挥使”的省称。这类官职一般都由亲贵子弟担任,后来就把亲贵子弟称作衙内。如关汉卿的《望江亭》中有杨衙内。旦谭记儿:“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搅乱。” 武汉臣《生金阁》中把 “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的庞绩称为庞衙内。可见“衙内”一词在复杂的历史演变中,由官名演变为贵胄子弟的代称,继而变为作恶公子哥的专用名词,被赋予了贬义的色彩。
这样看来,在《水浒传》中单单称高逑儿子为高衙内就好理解了。我国古代许多文学作品中的“衙内”,总是令人生厌。他们之所以能作恶多端,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更作恶的、手握大权的父亲。《水浒传》的作者用一个“衙内”,道出了高家父子两代人的丑恶本性,道出了对人物的情感态度。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