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军志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广州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影响因素与对策
芦军志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通过对广州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基本现状的调查,对其供给主体、渠道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新时期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特点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与发展对策。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影响因素;对策
体育事业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与居民的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公共体育服务和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条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新时期我国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逐步深入,必将要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依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要求,无论从服务的提供途径、具体内容、基本质量和保证措施等诸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不仅是满足处于小康生活阶段居民体育基本需求的需要,更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提出了建设体育强省的体育发展战略,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即将召开,都极大地促进了广东省城市大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作为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广州市,在公共体育设施、社区体育组织和大众体育文化等诸方面的建设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是“十二五”期间广州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必然面对的课题。本文通过广州市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力争阐析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渠道、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的特征,为广东省建设体育强省战略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实施提供建设性意见。
选取广州市8个行政区的街道居委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和实地走访等方法,共访谈有关专家学者14位,走访40位街道居委会管理人员(每个行政区抽区5个居委会),发放社区居民问卷400份。问卷采用现场填答,每个区由街道抽取5个居委会协助随机抽取50人填答(每个居委会抽取10人),全部有效回收,同时也保证了问卷的信度和客观真实性。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实质上是以政府组织为主导并提供基本的体育服务,以基层社区和第三部门(NGO)等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协调民办非营利性企业共同参与,提供公益性和准经营性的体育服务,利用社区公共体育资源,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基本体育需求的各种活动。在此活动中,涉及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场地设施建设、经费保障、培训与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均等化服务。
2.1 广州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现状
2.1.1 以街道和民间组织为主,组织与管理服务不足
从调查的情况看,广州市各行政区街道居委会辖内普遍成立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体育团体,同时也普遍存在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经营性体育俱乐部,而体育行政部门协建及体育协会建立的体育组织所占比例均不足30%;街道、居委会协助建立和区内学校建立所占比例均超过60%,则自主或在单项体育协会的支持下指导和协助居民建立了部分单项民间休闲体育活动组织。而以营利为目的的休闲体育俱乐部也普遍存在(见表1)。
表1 部分城市社区各类体育组织建立情况(N=40)
由表1可以看出,当前广州市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的建立途径主要是群众自发组织和经营性俱乐部,街道、居委会协助建立的占80%,而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协会建立的分别只有15%和27.5%,说明在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服务方面,政府部门的投入明显不足,体育社团组织还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过15年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广大社区群众的体育健身与休闲的积极性已经空前增长,而政府和第三部门对公共体育组织的服务还没有真正地重视起来。对于政府部门来讲,主要是操作层面不到位,而对于第三部门来讲,则主要是能力和运作水平的先天缺陷。
2.1.2 组织管理各自为政,公共体育服务整合不足
一个社区或一个街道往往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社团组织,它们在体育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管理都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体育活动场所也相对封闭,形成各自独立的小圈子,没有形成社区内有机的联动整体。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不足,单位体育设施只对内部免费开放,一些公共体育设施用于经营出租,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只能在公园广场进行健身锻炼。大众体育的竞赛、培训活动开展有限,参与人群只有极少部分,各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流极少,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公共体育服务难以落实和发展。
2.1.3 相关政策法规缺失,社区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目前,虽然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与管理的政策法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但广州市在全民健身运动和公共体育服务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政策和措施,在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管理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科学健身知识培训和体育休闲指导服务方面仍然缺乏广泛性和普及性。调查显示社区居民中有60%的人群由于缺乏健身意识而没有参加体育锻炼或体育休闲,对政府、街道在体育健身娱乐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满意度不高(见表2)。说明在科学体育健身的宣传教育以及指导培训方面仍缺乏力度。
表2 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的满意度(N=400)
3.2 社区体育设施与经费现状
2.2.1 社区体育经费来源情况
表3是对8个区40个街道的在体育设施与经费投入方面的调查,其结果显示,广州市社区公共体育活动经费来源主渠道有3个,即上级政府拨款、自筹资金和社会捐赠,均达到85%以上。其中,社区自筹资金占97.5%,社会捐赠占95%。不难看出,广州市社区公共体育活动的社会化水平至少在经费投入方面是比较高的。实地访谈的结果显示,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经费方面,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十分有限,有20%的社区承认得到上级政府公共体育专门经费的投入极少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活动支出,绝大多数经费依靠街道、居委会自筹资金。
2.2.2 社区可供支配的公共体育活动经费过少
调查显示:街道办每年用于全民健身的活动经费低于5千元的有7个,5000-10000元的有9个。这些街道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经费平均每人每年还达不到0.15元。即使每年投入2万元以上的街道来说,其活动经费也仅达到人均每年0.5元的水平,这与广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极不相称的。居民参与体育健身娱乐的经费主要由自己承担,其中用于租用场地的费用最高(见表4)。
表3 城市社区体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N=40)
表4 社区居民个人年均主要体育消费项目排序情况(N=400)
2.2.3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不均衡,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功能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失衡等种种原因,能够高效率投入社区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体育场馆设施比例并不高。尽管许多社区修建了全民健身广场或文化广场,但由于城市社区公共用地难以有效解决,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配置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公共体育健身娱乐器材也存在缺乏维护管理,安全无保障等问题。从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状况看,在40个被调查社区中有23个社区的体育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设施保存相对完好的仅占42.5%。调查显示,只有52%的居民认为健身设施够用或基本够用,有23.8%的居民认为设施不够用,还有24.2%的“城中村”居民反映居住小区内没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此外,由于在设计、制造、安装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后期维护不到位问题,加上使用的方式、方法不当,社区居民在使用小区体育设施时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多为骨折、肌肉拉伤、扭伤等。
2.3 社区体育指导及骨干队伍建设
2.3.1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无法满足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各社区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明显不足,多以民间体育骨干为指导主力。在所调查的街道、小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结构中,管理型指导员专科占52.8%,而指导型指导员中高中或以下学历最多占81.3%。其中,具有体育专业学历的仅占3.1%。有78.5%的街道负责人认为,本辖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无法满足体育健身娱乐指导的需要。
2.3.2 社区体育指导员年龄偏大,兼职为主,服务满意程度低
目前能够在社区体育指导一线积极开展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是志愿型,全部属兼职。调查显示,在街道社区从事公共服务的三级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有一半年龄在35岁以下,55岁以下的超过97%;而二级指导型社会体育指导员50岁以下的仅占9.4%,有37.5%达到或超过了60岁。这说明指导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整体偏大,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主要由离退休人员组成,虽然经过一定的培训,但指导和组织能力有限。
从调查结果看,广州市社区居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指导工作的满意度是较高的(见表5),说明广州市社区体育工作在组织与指导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受到大多数社区居民的认可。
表5 社区居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满意度(N=400)
3.1 政府组织
其供给主体是各级政府公共体育事业主管部门。广州目前的城市社区政府行政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与供给服务,主要依托于社区街道及其辖区居委会中的体育健身娱乐管理组织与服务机构。由于目前社区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公共体育管理与服务机构,因此,其公共服务供给职能主要由社区体育服务中心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有关组织承担。在公共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方面,重点提供政策法规、公共治理、协议监管、公共设施、经费、宣传教育等。
3.2 社团组织
社团组织(第三部门),是公共休闲体育服务供给的又一重要提供者和供给渠道,在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发展中,在全民健身运动的组织与开展,社会大众体育组织实施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表明,广州城市社区中非营利性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不以营利为目的,或接受政府组织协议委托实施准经营性服务,以开展公共休闲体育活动、提供公共休闲体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团体。其次是没有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以群众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松散的非正式民间体育社团,他们接受相应的正式组织或街道办、小区居委会的指导与协调,平时自我开展活动,假期或节庆日则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活动,成为正式体育社团组织之外的公益性的有效休闲体育服务载体。在被调查的8个行政区中,正式或非正式的体育社团组织,是提供公益性和准经营性公共休闲体育服务的主要载体,它们提供的日常公共休闲体育活动的比例达到近90%,而由政府部门或街道办开展的体育活动多集中在传统的节假日或全民健身活动月。广州市社区中蓬勃发展的居民体育活动组织、民间群体组织和民间休闲体育组织,体育志愿服务组织等,有效地弥补了社区公共休闲体育服务组织严重不足的问题。
4.1 公共休闲体育服务场地设施与培训指导不足
广州市在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公园广场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但这部分的场地设施仍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体育健身娱乐需要。大部分体育指导服务活动都集中在需要付费的准经营性场所,一般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较多地集中在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和公园广场,公益性指导服务没有惠及广大社区居民。以公益性为目的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较为低端,很难满足居民多层次的休闲体育产品需求。
4.2 公共休闲体育服务供给制度不完善
访谈结果显示,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在政策与制度上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还存在向竞技体育倾斜,政府对社区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重视明显不足,对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应数量与质量都难以保障。现在广州市在社区公共休闲体育方面的立法还不明确,存在一定的真空,不利于社区公共益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权利的实现。有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是阻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
4.3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资源亟待开发
调查发现,公共休闲体育服务场地与设施建设成为社区居民的首要需求,尽管目前住宅建设必须同时遵守《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中的有关规定,但广州市大部分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标准。从居民参与体育场所上分析,居民主要是到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和公园广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到收费体育场馆、俱乐部和单位体育场地活动的居民相对较少。场地设施的供求关系矛盾突出,公益性休闲体育场地设施在功能上存在结构性不足,对社区居民日常休闲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影响较大。
4.4 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亟待提高
当前广州市社区设立的公共体育组织机构还很有限,尽量普遍设立专门的公共体育的组织机构成为了当务之急。目前,主要承担体育活动指导任务的是社区有锻炼经验的居民、离退休人员,其次才是聘请的体育社会指导员和社区学校的体育老师。如今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指导需求,他们对锻炼的科学性、锻炼的质量、趣味娱乐性等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指导服务人员的质和量也有较高的需求。因此,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多任用曾接受过体育专业知识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学校的体育老师。总之,社区公共体育组织与指导服务数量的不足以及质量的不高是制约广州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障碍,社区公共体育组织与指导服务的数量与质量仍需进一步加强。
5.1 完善政策法规制度,促进社区公共休闲体育的开展
针对社区体育的开展,从加强和维护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权益出发,研究和制定有关加强社区休闲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与制度,深入落实《全身健身条例》和阳光体育工程,切实保障休闲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社区休闲体育组织与活动、宣传与指导培训等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5.2 通过开发建设和改造,提供多层次的社区休闲体育场地设施服务
政府组织要加强社区、街道、居民小区的休闲体育宏观规划,充分利用社区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公园广场等,在区域内统一规划、开发、建设休闲体育服务设施,引导社会、市场和个人建设多层次的休闲体育服务设施,加大社区公共休闲体育硬件建设的投入,为社区居民提供满意的公共休闲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同时,要合理规划并加强现有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发挥社团组织和各类公益性组织在休闲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和运营方面的积极作用。
5.3 加大资金筹集和投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活动
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加强引导,鼓励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拓宽资金来源,通过动员社会捐赠、赞助,以及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筹措资金,弥补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以保证社区休闲体育健身娱乐的组织和开展。
5.4 加快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休闲体育服务质量
利用各级各类学校、社区学院、专业培训等方式,加快休闲体育组织与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通过休闲和休闲体育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公共休闲体育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还要注重社区休闲体育服务志愿者及其组织的培育,充分发挥社区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弥补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休闲体育组织指导上的严重不足。
[1]王才兴.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科研,2008(2):20-26
[2]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
[4]楚继军.广东省体育社团组织网络现状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院,2006(6):15-19
[5]谷礼燕.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1):24-27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in GuangZhou
Lu Jun-zhi
(Guangzhou sports training and technical col
?lege,Guangzhou 510650,China)
By investigation to the basic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in Guangzhou,the article analyze its supply subject,channel and influence factors for the aim to explore new features and ways on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ervice and on this basic give the reform and develop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ly.
urban community;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Factors;countermeasures
G80
A
1007-323X(2011)04-0055-05
2011-03-18
芦军志(1967-)男,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