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谨
青海省海宴县三角城镇兽医站,青海 海晏 812200
关节炎是肉鸡生产中较常见的疾病,主要有病毒性关节炎与葡萄球菌性关节炎2种,由于2种疾病在临床症状、流行规律及剖检病变上极为相似,易造成误诊,本文从其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方法的角度对2种疾病进行了阐述。
病毒性关节炎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传染病。禽呼肠孤病毒无囊膜,呈对称二十面体,有双层衣壳结构;有多种血清型,但由于采用的试验方法不同,对毒株的分型结果也不尽相同,分别有4、5或11个血清型;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卵黄中的病毒能耐56℃24 h或60℃10 h,可抗pH值为3的过氧化氢、2%的来苏儿和3%的福尔马林,对乙醚、氯仿和酸也具有抵抗力。
葡萄球菌性关节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常呈葡萄状排列,在脓汁或液体培养基中呈双球或短链状排列;为好氧或兼性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取决于其产生毒素和酶的能力,已知致病性菌株能产生血浆凝固酶、肠毒素、皮肤坏死毒素、透明质酸酶、溶血素和杀白细胞素等;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脓血中可存活数月,加热至80℃30 min方可将其杀死[1]。
鸡和火鸡是其自然宿主和实验宿主,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有病毒的健康鸡。此病在鸡群中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病毒主要通过被带毒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及周围环境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易感鸡群。自然感染后,病毒首先在呼吸道及消化道内繁殖,1~2 d后被感染的鸡群出现病毒血症,随后扩散至各组织器官,病毒可在鸡体内存留115~289 d。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多雨、潮湿季节多发,与饲养管理及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如空气、尘埃、污水和土壤中等。可通过各种途径感染易感鸡群,如皮肤或粘膜破损处以及雏鸡的脐带。
病肉鸡食欲减退,跛行,贫血,消瘦,胫关节、趾关节及其肌腱肿胀;后期出现单侧或双侧性腓肠肌腱断裂,足关节扭转弯曲,严重时瘫痪。
病肉鸡一侧或两侧腿关节上方肿大,约为正常的1~2倍;肿胀部羽毛易脱落,拔去羽毛可见皮肤颜色灰暗、失去光泽、有陈旧伤痕,皮肤表面有灰色小突起;体温升高;个别鸡出现趾瘤、脚垫,关节畸形,跛行,蹲伏,行走不便,难于跳上栖架或接近料槽、饮水器,逐渐消瘦、衰竭至死亡或被淘汰。
剖检病肉鸡可见,趾屈腱及伸腱水肿,腓肠肌腱出血、坏死或断裂,跗关节肿胀、充血或有点状出血,关节腔内有大量淡黄色半透明渗出物。慢性病例腓肠肌腱明显增厚和硬化,并出现结节状增生、关节硬固变形;皮肤表面呈褐色,腱鞘发炎、水肿;有时可见心外膜炎,肝、脾和心肌上有小的坏死灶[2]。
剖检时可见关节炎和滑膜炎,部分关节肿大,滑膜增厚、充血或出血,关节囊内有或多或少的浆液,或有浆性纤维素渗出物。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关节囊内有干酪样坏死,甚至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及畸形。幼雏中以脐炎为主的病例,可见脐部肿大、呈紫红或紫黑色、有暗红色或黄红色渗出液,发病时间稍长的则为脓样干固坏死物,肝有出血点,卵黄吸收不良、呈黄红或黑灰色液体状或内混絮状物。病肉鸡体表不同部位见皮炎、坏死甚至坏疽变化。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可选用病毒含量较高的肿胀的腱鞘组织、跗关节或股关节的关节液。病料经常规处理后,经离心取上清液,接种于鸡胚的卵黄囊内或绒毛尿囊膜上进行培养。如接种的病料中病毒含量高、毒力强且鸡胚对其敏感,则鸡胚可于接种后3~5 d内死亡,胚体充血、出血、呈淡紫色。病毒也能在原代鸡肝、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增殖,其中以2~6周龄的原代肝细胞培养物最佳,其次为肾组织。初次分离后,往往需要育传3~5代方可在细胞培养物中见到典型的细胞致病现象。
2)动物接种试验。取含毒的鸡胚卵黄或绒毛尿囊膜加生理盐水研磨,反复冻融后,离心取中层悬液作为接种材料,经足垫接种1日龄易感鸡,如有病原性的病毒,1~4 d后接种鸡足垫及跗关节肿胀。
3)血清学试验。由于禽呼肠孤病毒具有群特异性抗原,可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鸡群受到感染后的第15天即可检测到血清中的沉淀抗体。在发生关节病变的鸡体内,抗体可长期存在,但多数鸡在感染后4周内消失。
1)直接镜检。根据不同病型采取病料(皮下渗出液、肝、脾、关节液、眼分泌物、脐炎部、雏鸡卵黄囊和肝、死胎等)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特性等,可作出初步诊断。
2)分离培养与鉴定。将病料接种到普通琼脂培养基、5%绵羊血琼脂平板或高盐甘露醇琼脂上进行分离培养。分离到的葡萄球菌的致病性需进行下列试验方可确定:①凝固酶试验,阳性者多为致病菌;②菌落颜色,金黄色者为致病菌;③溶血试验,溶血者多为致病菌;④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者多为致病菌。
3)动物试验。家兔皮下注射24 h培养物1.0 m L,可引起皮肤局部溃疡、坏死;静脉接种0.1~0.5 mL,可于24~48 h内死亡;剖检时可见浆膜出血,肾脏、心脏及其他脏器有大小不同的脓肿。将分离物进行鸡皮下接种,亦可引起发病和死亡,与自然病例相同。也可将病料接种在肉汤培养基中,使之产生肠毒素,注射于幼猫或猴,可出现急性胃肠炎。此外,还可通过触酶试验、脱氧核糖核酸酶试验等进行鉴别[3]。
对发病的鸡场采取隔离、严格消毒、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以防止新旧鸡接触感染。在生产中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防疫工作,同时进行免疫接种。国外已研究出预防病毒性关节炎病的弱毒疫苗和油乳剂灭活苗。弱毒苗分为雏鸡用的疫苗和成鸡用的疫苗,前者用于1周龄以内的雏鸡,皮下注射;后者适用于8~10周龄的鸡,皮下注射。油乳剂灭活苗用于18~20周龄的种鸡,肌肉或皮下注射。种鸡经过弱毒苗和灭活苗免疫,母体的免疫力可传给后代,并在后代体内保持到3~4周龄。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使肉鸡抗病力降低;防止鸡群皮肤有外伤,圈舍、笼具要经常打扫;防止饲料、饮水的污染。发病初期病鸡关节刚开始发红发热时,用高敏药物可获一定疗效,如红霉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等。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杨慧芳.养禽与禽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84-285.
[3]闫玉馥,王晓铭.鸡关节炎型葡萄球菌病的诊治[J].现代畜牧兽医,2008(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