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优异竞技体育成绩的实证研究
——以广东培正学院课余训练为例

2011-12-09 03:39谢冬兴赖锦松余卫平
关键词:运动队课余教练员

谢冬兴 赖锦松 余卫平

民办高校创优异竞技体育成绩的实证研究
——以广东培正学院课余训练为例

谢冬兴 赖锦松 余卫平

主要运用文献法与分析法,从院领导与部门管理层面、教练员层面以及学生运动员层面探讨广东培正学院取得优异竞技体育成绩的几点经验,旨在为民办高校课余训练开展提供借鉴;认识构成课余训练系统各个因素的特点,理顺其关系,打造一个符合民办高校现状的一线教练员队伍,是民办高校课余训练取得成绩的关键。

民办高校;竞技体育;课余训练;运动队管理;广东培正学院

课余训练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校园文化的品味和知名度,纷纷成立了校运动队。高校通过课余训练各种竞赛既可以扩大本校的影响力,又可以丰富学校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随着民办院校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积极开展课余训练,打造符合本校特色的课余训练运动队成为部分民办院校体育改革发展的亮点。在进行课余训练的工作中,部分民办院校已充分认识体育的广告效应,认清体育代表队课余训练和体育比赛的重要性,应用体育代表队显示民办高校办学特色,提高社会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知名度和促进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民办高校应加强体育部门与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大代表队投入,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科学地确立训练方法、手段,努力提高训练成绩。

一 广东培正学院课余训练概述及近5年竞技体育成绩

广东培正学院(原培正商学院)创办于1993年,199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8年3月教育部正式备案;2005年3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1997年,在学院董事会的关怀下,原培正商学院组建起两支运动队(男篮、男足)并开始训练和对外比赛[1]。1999年起,随着参加完广东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学院运动队加快了建设步伐,至此,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各项高校体育比赛,学院几乎都组队参赛。2005年前,学院参加高校丙组(专科组)的比赛,多个运动队成绩一直名列大专院校前三甲。2006年开始参加高校甲组(本科组)的比赛,尽管进入甲组比赛才4年,但各个运动队在近年的省市比赛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截至2010年,学院共组建起11支运动队,包括田径、篮球(男女)、游泳、定向越野、足球(男)、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排球(男女)、毽球等。从表1可以看到学院运动队参加历年全国、省、市、区体育比赛的情况。另外,广东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公布的2006-2009年广东普通高校甲组竞赛积分统计[2]显示:2006-2008积分前8名的大学(分数)为暨南大学(338.4)、广东工业大学(277.8)、华南理工大学(250.8)、华南师范大学(171)、华南农业大学(156)、广东培正学院(150.6)、广东药学院(120.6)、中山大学(119.4);2009年积分前10名的大学(分数)为暨南大学(240.9)、广东工业大学(227.7)、广东药学院(209.5)、中山大学(184.5)、华南理工大学(183.3)、广州中医药大学(177.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56)、广东商学院(151.5)、广东培正学院(139.5)、华南师范大学(139.5)(注:2006-2008年按竞赛成绩计算积分;2009年按参赛人数,承办赛事次数,校内竞赛次数计算积分,竞赛成绩不列入积分)。众多数据显示:一,我院有较好的校外比赛成绩,特别是参与省一级的高校平级比赛;二,我院校内的竞技体育氛围浓厚,每学期固定有各种类型校园比赛举办,这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优良温床。

表1 2006-2010年广东培正学院参加各级竞技体育比赛获团体与单项名次统计

二 开展课余训练三个层面工作的经验总结

1.院领导与部门管理层面的工作。

(1)学院管理机构。广东培正学院在建校初就十分重视学院体育工作的开展,学院一直坚持创建体育特色的指导思想。历届主管体育的学院领导及体育部负责人都以建设学院运动队为突破口,确立课余训练在学院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运动队训练的目的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通过多年的管理与经验总结形成了一套以运动队训练、竞赛为中心的固定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学院课余训练竞赛管理结构各层次、各部门的职责明晰,保证课余训练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图1 广东培正学院课余训练、竞赛管理机构示意图

(2)体育部门管理。在学院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体系中,体育部门工作起着主导与关键性作用。体育部负责选派教练员组建各运动队并进行训练,检查教练员、运动员训练情况,负责校内、外比赛的安排,制订各运动队运作的年度预算,以及定期向主管体育工作的院领导汇报运动队训练竞赛状况,提出改进建议。团队领导是一种上下互动的关系,高校体育部门通过发展一个良好的团队互动环境来促进体育教师间的合作与沟通,进而激发每位体育教师去努力达成团队共同目标[3]。我院体育部门主任是在主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主持学院体育、训练、科研等方面的工作。选择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体育训练科研的能力强,同时组织协调公关能力突出者担任,是我院体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做好人的工作,是我院加强和改进体育部工作,不断提高部门凝聚力,保证体育部各项任务完成的重要举措。坚持科学、公正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可以理顺体育部门内部关系,调动、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推动学校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我院体育部在年度评优过程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学院的评优文件,明确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并进行公开评定,不搞内部确定,促进了部门和谐发展。

(3)训练工作经费与训练时间保证。广东培正学院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很支持体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运动队的经费到位。2006年以来学院每年的体育维持费从之初的10多万增加到80多万,到2009年增至130多万,其中有超过40%的经费都用在运动队的支付上,这在许多公办学校中都是很难做到的。由于运动员普遍技能基础较差,学院保证每一支运动队每学期训练15周以上。同时,如果遇到对外比赛,特别是省大学生竞赛需求,每周训练调整到4-5次,在比赛临近阶段还适时在周末安排对外交流赛,以增强运动队的实战能力。

2.教练员层面的工作。

(1)完善教练员队伍结构。学缘结构是某个教育单位中,从不同院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学历的人的比例[4]。广东培正学院体育部目前正式在编的教师(教练员)22名。反应体育部教师结构的各项指标统计数据如下:1)学缘结构:第一学历、学位为指标来自14所大学体育系或体育学院;以最高学位为统计指标来自10所大学体育系或体育学院。2)年龄结构:26-29岁7人(占31.82%)、30-35岁8人(占36.36%)、36-39岁3人(占13.64%)、40-45岁1人(占4.55%)、46-49岁0人(占0%)、50以上3人(占13.64%,为返聘退休教师),平均年龄是36.36岁。3)学历、学位结构:硕士研究生6人(占27.27%)、本科硕士6人(占27.27%)、本科学士10人(占45.45%,其中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有5人),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将有17人,占77.27%。4)职称结构:副教授及以上5人(占22.73%,3人为返聘高级职称)、讲师职称16人(占72.73%)、助教职称1人(占4.55%),教师平均教龄12.91年(其中3位返聘教师平均为45年以上)。通过十几年的建设,我院体育部教师结构日趋合理化。这对于我院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工作开展是非常有利的。具体有两方面。一是,教师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创新思维。由于在学习环境、知识构成、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异质性”,使得不同思想在学术上相互碰撞的情况较多,人与人之间相互激发创新思维的机率较高。二是,教师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团结合作。如此,教学也好,课余训练也好,都会受到积极影响。

(2)增强教练员业务能力。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是训练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院体育部在每个训练大周期开始之前,要求每位教练员根据比赛任务、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科学地提出预定目标,制订出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长期(2年或3年)训练计划、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如此,能使训练目标、任务得到落实,确保各个运动队训练工作有步骤地进行。另外,学院还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练员继续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学院给予相应的经费报销。

体育研究是对体育运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探讨和认识过程[5]。高校体育教育长期的实践证明,无论是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竞技体育训练水平的提高,无不有赖于体育科研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广东培正学院近年来,加大了对科研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在2007-2009年迎接省教育厅本科办学评估以来,坚持以评促研、以研促教。随着体育部教师队伍的壮大以及结构的合理化,中青年教师逐渐成为体育科研的主力军,近三年来,体育部年人均科研论文成果在1.5篇以上,走在学院科研工作前列,并多次受到院领导表彰。

(3)改善教练员待遇。体育部教师在教学课时与福利方面与学院其他系部教师保持一致。另外,运动队教练员的训练工作量学院领导一直予以肯定并十分关心,结合实际多次作出调整,并逐步提高,从平时训练到外出比赛都有相应的补贴制度;同时,与学生校外竞赛奖励类似,教练员的比赛奖励从区一级到国家一级[6]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也是激励教练员更加认真主动地对待训练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3.学生运动员层面的工作。

(1)了解学生运动员特点。与公立院校招生条件,以及招生措施不同,民办高校课余训练学生运动员是通过在普通学生的挑选而来,除少数有一定运动项目基础外,大部分运动基础薄弱,甚至部分只是运动兴趣较高。而从运动队水平来看,民办高校课余训练运动队水平很不稳定,多数受制于,能否招来好的、有运动技术基础的学生,因此总体表现出运动员出处多样,竞技水平参差不齐且不稳定的特点。由于运动员来源途径与方式的制约,民办院校课余训练运动员部分表现出参与训练的个性化与自由化,例如,喜欢参加一些在时间上能自由支配的、有兴趣的体育技巧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而对花费较多时间、消耗大量体力训练的项目不感兴趣(如田径、游泳等)。

(2)解决运动队梯队建设。竞技体育运动队梯队培养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后备力量的衔接问题,使之能够有足够的后续队员可以参赛,形成群体优势,这样运动队梯队建设问题也就解决了[7]。高校为了保证课余训练运动队向高水平持续发展,队员梯队建设是关键的过程,只有建立科学的运动队梯队建设体系,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推动运动队的发展。民办高校由于招生条件的限制,以及办学者指导思想的束缚(特别是在课余训练运动队建设经费投入方面),课余训练运动队的梯队建设比公立院校存在的困难要多得多,教练员与运动员需要付出极大奉献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在与众多公立院校平行起跑的竞技运动中取得一定成绩。

解决运动队梯队建设问题,民办高校可以制定招生奖励措施,增加招收具有一定体育特长学生的概率。公立院校在课余训练运动队招生时,可以进行体育生的特招与尖子生的录取;同时,处于名校效应,更多的有体育特长的考生愿意报读公立院校。在这种招生不利的前提下,民办高校可尽力做好招生方面的奖励措施,来增强对体育特长考生的吸引。近几年,我院在高考招生时开始实施以下措施:对在高中阶段获得一、二级运动员证书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凡是被学院正式录取的体育特长生,凭运动员登记证在得到该队教练核实后,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即可获得相应的奖学金,实践证明,这种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解决运动队梯队建设问题,民办高校课余训练要做好运动队训练与管理,以实现自身培养运动员能力。民办高校虽然在体育特长生招生方面实施了部分的奖励措施,但是能招来体育特长考生的可能性还是较低,毕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学生个人支持成本很高。因此,现有的运动队状况需要教练员与运动员从管理与训练上抓效益,争取能实现运动员的自我培养。在实践运作中,我院体育部各个项目教练员,发扬主人翁精神,在科学、严谨训练的同时,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有运动基础的学生,新学年做好新队员的选拔工作,并尝试设立运动队一队与二队制度,制定合理的选拔机制。另外,重视对运动队少数核心队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运动队技术、凝聚力与对外比赛中的示范作用,调动其运动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调动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相对部分公立院校而言,民办高校的学生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而参与学院运动队训练的学生大多数出于对某个运动项目的热爱,以及对运动队训练生活的向往,同时满足自身“归属感”的需求。训练实践中发现,在运动员的思想情绪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将社会现象结合自身利益。针对队员这些特点,民办高校运动队管理者一方面要运用正面教育激励他们建立起自我存在的价值概念(例如,为校争光、为班级争光等),形成自我强制的意识;同时,用外部约束机制使他们强制意识完整化,上升为自我约束(例如,有条件的运动队员特殊权利等)。从众多的影响因素分析,激发运动员的自我存在价值观念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关键,而培养运动队的凝聚力又是与队员积极性直接相关的,合理地运用这些心理学方面措施,能增强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另外,适当的运用物质与精神激励,对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有直接刺激作用。我院在对课余训练运动队队员物质与精神激励方面具体采用的形式有:入学奖励(主要是针对有运动技术特长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比赛获得成绩,可根据比赛层次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学分奖励及精神上的奖励,充分体现运动员的存在价值。同时,运动队队员在训练和竞赛期间均享受学院统一的训练与比赛补助;积极参加训练和竞赛,每年可获学科总评加分和德育加分;代表学院参加竞赛取得成绩,可获得学院奖金[8]和文化课奖励学分,在每年的学生评优工作中,队员的竞赛成绩也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4)克服比赛机会少,比赛经验缺乏。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公认竞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运动训练的途径实现,而把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只有通过比赛的方法得以体现[9]。以赛代练是通过比赛,把诸如比赛经验、比赛的稳定心理等平时不容易练的东西练出来。民办院校课余训练经费来源的特殊性,使得各个运动队参加大型比赛的机会与次数远少于同层次的公立院校。于是,如何解决运动员,特别是技能主导项目,比赛少、经验缺乏的问题,便成了民办高校课余训练运动队竞赛成绩提高的瓶颈之一。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我院教练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与机遇,设定多形式、多层次的比赛训练。

形式一:队内对抗赛。运动队内部对抗比赛,是在一个训练周期中,定期地进行的,每次比赛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同时可以检验教练员及运动员阶段性训练成效及技战术灵活运用程度,其性质为诊断性比赛。队内对抗赛,运动员无心理压力(相互之间比较熟悉),比较容易表现出真实水平。同时,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让分规则,使同一级别,水平差距不是非常大的运动员,赢得比赛几率接近一致;通过这种类似让分的方式,可以侧面反映运动员的进步程度,例如:乒乓球队中,1号运动员在第一个小周期后让3号运动员5分胜;而在第二个小周期结束后,只能让3分,有胜有负,这说明3号运动员有了很大的进步。队内对抗赛优点是可以给队员提供一个技战术运用氛围,缺点是时间一长运动员相互都很熟悉,习惯性意识就会产生。

形式二:校际交流赛。高校之间进行课余训练的交流,是提高课余训练水平的有效途径。校际交流赛是真正的走出校门的比赛,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对外交流比赛是建立在一定的自身基本功基础之上,是具有一定的技战术水平,用对外比赛来验证效果;其次,对外交流赛所遇对手都是陌生的,能考验队员的应变能力;第三,对外交流比赛使运动员充满新鲜感,由于与对手比赛的机会少,运动员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另外,通过对外校际比赛也培养队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凝聚力与归属感。

形式三:社会挑战赛。在我国很多技能竞技项目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而且类似于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众多,这也为民办高校课余训练技能项目运动队提供了训练竞赛的对象。与学生队员技术风格不同的是,这些社会运动项目爱好者,往往表现出技术、打法怪异,特长突出,如此,进行这种与社会人员的比赛,可以培养运动员适应各种打法及应变能力。

三 小结

高校课余训练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的延伸,同时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民办院校在资金来源、教师(教练员)人事机制与学生运动员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认识并发现各个因素的联系、管理及运作规律,打造符合民办院校现状的课余训练团队,是创造优异竞技体育成绩的关键所在。

[1] 赖锦松.重视运动队的建设,打造民校体育特色——广东培正学院建设运动队的实证探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0(4):13-15.

[2]广东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网(学校体育)[EB/OL],http://tiweiyi.gdedu123.com体育竞赛积分公示-2006至2009年普通高校体育竞赛积分汇总表.

[3] 施俊香.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3(9):62-63.

[4] 王克安.人民网[EB/OL],http://www.people.com,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杂”点好,2001,8,8.

[5] 杨廼军.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0:1-2.

[6][8] 广东培正学院办公室.广东培正学院运动队参加对外竞赛奖励办法(试行)[S].培正综字[2005]30号,2005,10,27.

[7] 张松,韩雪.山东省中长跑项目运动员梯队建设的现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7):69-71.

[9] 陶于.“以赛代练”:我国运动训练界需要科学认识的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4):1-3.

ClassNo.:G807.4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StudyonCreatingExcellentSportsPerformanceforthePrivate-ownedColleges

Xie Dongxing Lai Jinsong Yu Weiping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d several problems about how to create an excellent sports performance ,which involves in the college leadership and the department management , the coaches and student athlete level. Ii is of importance to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facto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ose factors , and it is the key to get an excellent coaches for private-owned colleges.

private-owned colleges; competitive sports; after-school training; sports team management;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1672-6758(2011)05-0143-3

G807.4

A

柴立森,硕士,讲师,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研究方向:篮球教学与训练。邮政编码:236000

2010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项目批号:ahsk09-10d123

猜你喜欢
运动队课余教练员
丰富的课余生活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山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队现状及发展研究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学校外聘体育教练员的二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