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桉树的是与非

2011-12-09 07:19口吕
云南林业 2011年5期

口吕 春

近年来,对于我国某些地区引种桉树植树造林,一直争论不休。2010年初,我国西南地区的罕见干旱,桉树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曾有媒体报道,云南一些地区近年来大力种植的桉树林,是造成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的一个重要诱因。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桉树的是与非呢?

桉树的起源

桉树,泛指桃金娘科桉属植物,该属共有618种(正种455个、亚种24个、变种24个、杂种115个)。

人们通常认为桉树是澳大利亚的特有树木,其实不然。1982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曾在四川省西部地区海拔3 700米的理塘县晚始新世地层中,采集到40多号桉属植物化石标本。这些化石中有桉树叶子印痕化石、果实和花蕾化石。化石经鉴定为热鲁桉,这种桉树与国内目前引种的细叶桉、赤桉相近似。以后,研究人员又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和冈底斯山发现了狭叶桉化石。这批化石比有记载的在澳大利亚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最早的同样桉属类化石还要早1 000万年左右。

从历史植物地理学角度,研究人员推断,在距今四五千万年前,四川西部和西藏地区分布着大片的桉属植物,那时,上述地区气候温暖干热,十分适合桉树生长。在距今数百万年前发生的强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西藏和川西地区地壳隆起,桉属植物不适应当地高寒的气候,适生地逐步南移,澳大利亚最终成了桉属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

尽管研究界对桉树的起源,目前存在不同看法,但桉树的绝大多数种和亚种确实原产于澳大利亚及其邻近岛屿。它们自然分布于北纬7°到南纬43°39'之间。

澳大利亚气候干燥,大陆上生长的树木90%以上为桉树。桉树之所以能在澳大利亚占优势,是因为它们不论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种群,都具有开拓不毛之地的”先锋树种”的能力。

桉树的生物学特性

桉树是世界上最雄伟的阔叶树。杏仁桉树高可达150米,还有树高达64米、胸径2.23米、树龄250年的巨桉。桉树的生长速度一般较快,速生趋势可持续到10年左右。其生长速度之快,是针叶树难以比拟的,阔叶树中也只有杨树、泡桐等速生乔木能与之相比。但是杨树和泡桐对土壤肥力的要求都比桉树要高。为满足速生需要,桉树的根系通常较深。其幼林阶段的根幅常为冠幅的3-5倍,这样发达的根系有利于对土壤的适应及增强抗风能力,这也是桉树成为地球上少有的、能够达到树高百米级的阔叶树种的主要原因。这一特点也使得桉树成为理想的营造防风林的树种。

作为亚热带树种,桉树喜光耐寒。气温是影响桉树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一般要求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最冷月不低于7℃,除了蓝桉等少数能耐-8℃的绝对低温外,其余大多数桉树均不耐零下低温与霜冻。大多数桉树的叶小而狭长,厚革质,具有耐旱的特征,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地区可以生长,但以降水量达到1 000毫米以上生长较好。不少种的桉树叶子有强烈的趋光性,它们的生长方向常常与地面垂直,叶子可随叶柄转动,以便接受更多的阳光。

桉树能适应多种环境条件,对土壤要求不高。有些桉树如大叶桉、赤桉等还能耐盐碱。更为理想的是,由桉树构成的种群,一般都不需要进行人工病虫害防治,也很少发生大的病虫害。

此外,桉树易于繁殖,萌芽力强。它们结实时间早,结实期长,栽植3-5年后,即可年年结实。

除了通常的有性繁殖外,桉树还可以进行无性繁殖。桉树树干内具有大量分生组织,可以形成大量的休眠芽,当其干、茎枝芽受到损伤后,即从休眠芽处萌发新枝,进而长成新一代萌芽林。

桉树的主要优点

在乡土树种不能满足要求或人工林经营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引种合适的外来树种。根据FAO统计,桉树人工林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10%,在亚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近年来,桉树人工林占造林面积70%以上。为什么桉树会成为主要的人工林树种呢?因为桉树具有下列优点:

第一,桉树是地球上最高的被子植物,文献记载塔斯马尼亚的王桉树高100多米。桉树有900多种,具有不同的用途和适应性,树种选择机会多。诸如巨桉、尾叶桉、蓝桉、柳桉、赤桉、史密斯桉、王桉等都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可以生产多种工业用材,尤其是纸浆材。

第二,桉树几乎是生长最快的阔叶树。桉树不休眠,只要温度和湿度适宜,生长就不会停滞。许多人工林记录表明,巨桉、尾叶桉和巨尾桉等日平均高生长在2厘米以上。桉树是人工林树种中轮伐期最短的,木材特性尤其适合生产短纤维纸浆。轮伐期短,生长快,投资回报率高,人们普遍认为桉树是纸浆工业的“绿色黄金”。

第三,桉树利用水分的效率最高。研究表明,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松树需要1 000升水,咖啡、香蕉、黄檀和相思在800升以上,桉树只需要510升,仅仅高于大豆、高粱和黍子,而其收获指数和松树一样达到0.65。桉树的叶面积小,树叶垂直悬挂,树冠截持降雨量不到其他树种的1/2。可见桉树不是“抽水机”。

第四,FAO(2009)发表的一篇调查报告指出,在已经退化的立地和滥伐的迹地上种植桉树可以改善土壤状况,它比其他大多数树种归还林地的营养更多。巴西研究证实,只要轮伐期大于7年,在连续栽培三个轮伐期以后,林地营养状况未见恶化。与造林前相比较,每公顷林地土壤中P、K、Ca、和Mg营养元素分别增加49.9,111.3,280.8和57.2公斤。可见桉树不是“抽肥机”。

第五,除细叶桉外,几乎所有桉树都是虫媒花。实验室分析表明,少数几种桉树可以产生抑制其它植物发芽或生长的化学物质,更主要的原因是桉树对于光照、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强烈竞争能力,使得其他树种或地面植被不能与之匹敌。但在雨量丰富和土壤肥沃的立地,桉树人林下的植被同样发育繁茂。

桉树是如何走进国门的

我国引种栽培桉树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最初引种的地方多在我国南部、东南部及西南部交通方便的通商口岸城市。据调查,1890年,我国曾从意大利引进了多种桉树到广州、香港、澳门等地。以后的几年里,广东汕头、韶关、湛江、海南省的海口,云南昆明、广西的柳州、南宁、北海,福建的南平以及四川重庆、浙江温州、江西赣州等地也陆续引种桉树,1916年粤汉铁路广州至衡阳段就用桉树作行道树。目前,中国保存最好的是1896年植于昆明海埂公园的蓝桉,其中最大的一株高130米、胸径2.1米,人们称其为“中国第一桉”。

新中国成立后,桉树被大量引入种植。近几十年来,我国引种的桉树已有300余种,进行过育苗造林的有211种,广为栽培的10余种。在世界各国桉树人工林面积中,我国已仅次于巴西,位居第二,栽培范围之广,数量之大,国内没有任何树种能够与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