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珍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陈喜珍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对辽宁省残疾人群体的结构特征、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动机以及体育消费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便全面了解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掌握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透析其实质,目的在于寻求切实有效的发展途径,为推进辽宁省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残疾人;体育锻炼;现状;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群民健身运动的日益普及,体育锻炼已成为我国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我国民众热衷于追求的时尚目标,全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而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受其自身身体现状以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体育锻炼行为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在参与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失,对于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对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分析,积极寻求切实解决阻碍辽宁省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的问题所在,探讨与研究有效的解决途径。对于提高辽宁省残疾人的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其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的形成,进而确保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我国相关领域深层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沈阳、大连、阜新以及朝阳等四座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抽样基地,分别抽取具有不同的工作环境、文化程度、收入情况、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家庭背景的残疾人共200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分别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手段,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
2.1 辽宁省残疾人的自然情况分析
2.1.1 辽宁省残疾人年龄及性别的结构分析
对辽宁省残疾人的年龄结构进行统计与分析,便于掌握其年龄结构的特征,为本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辽宁省残疾人年龄结构的统计情况,见表1。
表1 辽宁省残疾人的年龄结构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对象中,17周岁以下的人数相对较少,约占被调查总数的10.0%;18~64周岁的人数约占被调查总数的74.9%;65周岁以上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15.1%。由此可见,辽宁省残疾人的年龄结构大多集中于18~64周岁这个年龄段。
表2 辽宁省残疾人性别结构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辽宁省残疾人的性别结构呈男多女少的特征,其中,男性残疾人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67.3%,而女性残疾人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32.7%。
2.1.2 辽宁省残疾人的收入情况分析
对辽宁省残疾人收入情况的调查,可以为了解与掌握其基本生活状况提供最为直接的参考。调查以月收入为标准。辽宁省残疾人的月收入情况统计,见表3。
表3 辽宁省残疾人收入情况统计
由表3可以看出,辽宁省残疾人的月收入在350元以下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27.3%;月收入在350~500元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39.8%;月收入在500元~1000元的人数占26.6%;而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人数,仅占被调查总数的6.3%。由此可见,依据我国对特困阶层月收入的划分标准,辽宁省残疾人大多处于特困阶层,属社会弱势群体。
2.2 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2.2.1 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分析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和意向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一般情况下,态度与行为具有一致性,态度对于行为具有决定性与导向性。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统计情况,见表4。
表4 辽宁省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统计
由表4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辽宁省残疾人中,表示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占32.3%;一般喜欢的人数占43.8%;不喜欢的人数占10.7%;而表示非常不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占13.2%。由此可见,大多数辽宁省残疾人对于体育运动能够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一方面反映了辽宁省残疾人群体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残疾人群体对健康的追求和渴望。
2.2.2 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对人类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辽宁省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统计情况,见图1。
图1 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由图1可以看出,以强身健体为主要动机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42.2%;以休闲娱乐为基本动机的人数占20.8%;以身体康复为目的的人数占15.4%;为预防疾病而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占15.8%;为实现人际交往目的而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占5.8%。由此可见,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具有多样性,体育锻炼动机的多样性说明了辽宁省残疾人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已经由单一的强身健体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2.3 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分析
参与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参与者对于其参与项目的喜爱程度。因此,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能够较为有效地反映出辽宁省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本文以周为单位,对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进行调查,具体统计情况,见表5。
表5 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统计
由表5可以看出,每周参与1次体育锻炼的残疾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67.1%;参与两次体育锻炼的人数占10.3%;参与3次的人数仅占被调查总数的0.8%;从来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1.8%。在436名从未参与体育锻炼的残疾人中,女性人数高达90%以上;而参与体育锻炼的残疾人中,年龄大多集中于18周岁~64周岁年龄段。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为低下,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因素一是经济原因,二是自身条件的影响。
2.3 辽宁省残疾人的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方面的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劳务消费支出。包括物质性消费和精神性消费。体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人们对于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检验区域范围内体育行为个体对于体育锻炼认知程度的重要标准。
2.3.1 辽宁省残疾人体育消费支出情况分析
本文以月为单位,对辽宁省残疾人的体育消费额度进行调查统计,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辽宁省残疾人体育消费月支出统计
由表6可以看出,辽宁省残疾人每月的体育消费支出在20元以下的人数居多,约占被调查总数的39.6%;月消费支出在20元~50元的人数占32.9%;消费水平在50元~100元的人数占24.5%;月体育消费支出为100元以上的人数仅占3.0%。由此可见,辽宁省残疾人体育消费水平较为低下,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辽宁省残疾人的月收入水平较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因而无法承担高额度的体育消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3.2 辽宁省残疾人体育消费构成因素分析
对辽宁省残疾人体育消费的内容进行调查统计,掌握其体育消费结构的基本因素,便于了解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态以及消费心理,对于切实把握辽宁省残疾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偏失,制定正确的修正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辽宁省残疾人体育消费构成因素的调查统计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辽宁省残疾人体育消费结构统计
由图2可以看出,辽宁省残疾人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运动服装的购买,所占比例约占被调查总数的47.8%;选择健身器材和体育报刊购买的人数分别为9.4%和24.5%;观看体育比赛的消费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10.8%;到健身场所进行体育健身的人数占4.5%;而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身体康复的人数占3.0%。由此可见,辽宁省残疾人的体育消费形式较为传统,理念较为滞后。其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每一次消费都要实现某种预设的目的,每一次消费都要换取相应的价值。对于高档的健身场所很少有人消费,而对于时尚的体育休闲消费、体育旅游消费还无人问津。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是消费理念的陈旧。
2.4 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 经济条件的影响
体育消费在我国是一项新型的消费种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在有效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广大民众,生活的理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对于生活的质量、生活的品位具有了较高的需求。因此,体育健身成为人们热衷追求的时尚活动,并由此形成了体育消费。现阶段,体育锻炼与体育消费已经形成了有机的相融状态,高质量的体育健身活动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支出作为保障,同时,体育健身活动又能够有效地促进体育消费的有机增长。辽宁省残疾人属社会弱势群体,其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处在国家规定的特困收入标准的下限。由于经济收入的低下,使得大多数残疾人不具备支付高额体育消费支出的能力,因此,众多的残疾人只能进行简单、原始的体育锻炼。不仅对其体质的增强产生制约与影响,同时也对于辽宁省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形成严重的阻碍。由此可见,经济条件是影响与阻碍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第一要素。
2.4.2 自身因素的影响
辽宁省残疾人群体具有男性居多、年龄结构大多集中于中青年的特征,因此,辽宁省残疾人不仅要面对自身的困难,同时还要承担起家庭生活的负担。残疾人由于其自身所处的生活现状,对于其参与体育锻炼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由于肢体的残疾,使得残疾人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自由地进行体育锻炼,只能在相关人员的辅助下,进行一些适合其身体条件的、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的体育锻炼。因此,残疾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具备一定的适应性条件,而一旦条件不成熟或条件缺失,其体育锻炼行为都将无法进行;其次,是由于残疾人因身体的残疾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对其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理的自卑,使之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另外,残疾人的心理极其敏感,对于外部的刺激反映强烈,极易形成抵触、失落甚至自暴自弃的情绪,进而影响其体育锻炼的行为。
2.4.3 社会因素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是贫富差距的增大。一般而言,社会上习惯将处于贫困生活圈内的人们称为弱势群体,而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承受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来自社会的冷落与轻视。使之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就目前情况来看,辽宁省还没有针对残疾人群体制定出具有实效性的体育锻炼体系,无论在场所提供、器材配备、项目开发、组织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陷,使得残疾人的体育锻炼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关爱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还没有得到切实的构建。此现象不仅有碍于辽宁省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而且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1 结论
3.1.1 辽宁省残疾人,具有男性居多,年龄结构较为集中的特征;其经济收入较为低下,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3.1.2 辽宁省残疾人对于参与体育锻炼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一方面凸显出辽宁省残疾人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另一方面说明了辽宁省残疾人对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身体的健康,充满渴望。
3.1.3 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说明辽宁省残疾人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已发生有效的转变。但是,从其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来分析,则反映出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不容乐观,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与阻碍性。
3.1.4 辽宁省残疾人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下,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收入过低,使其体育消费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3.1.5 制约与阻碍辽宁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经济条件是产生阻碍性影响的第一要素。
3.2 建议
3.2.1 关心残疾人生活,提高其收入水平
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辽宁省残疾人的生活现状必须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残疾人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残疾人作为我国的公民,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与关爱。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条明文规定了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而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关爱与尊重,既是人道主义关怀的具体体现,同时又是我国政府民心工程建设的目标之一。因此,在解决残疾人问题的过程中,首要的环节在与对残疾人生活的关心。而要切实解决残疾人生活,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其收入水平,使之能够有效地解决温饱,进而提高生活的品位和质量。
3.2.2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残疾人体育锻炼重要意义的宣传,提高残疾人对体育运动重要意义的理解与认知,转变残疾人传统的体育理念,使之逐渐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现阶段,我国正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的进程,体育健身的热潮正席卷中国大地。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里,应积极地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开发各种宣传渠道,使得残疾人能够充分了解体育运动对其体质健康发展的作用与功能,切实理解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培养其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使之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推进辽宁省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3.2.3 政府的调控与社会的参与相结合,为残疾人构建良好的体育锻炼的环境
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而体育锻炼的环境则包括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制度的建立,体育锻炼行为的保障性措施的配备等等诸多方面。相对于辽宁省残疾人体育锻炼环境的建设而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需要政府的支持与调控,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辽宁省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结合辽宁省的具体实际,制定出具有辽宁省特色的,促进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与责成社会各界的参与,进而为残疾人构建起良好的体育锻炼的环境。让残疾人能够切实体会到政府的关心、社会的关爱,使之增强生活的勇气,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能够心情愉悦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使之身心得到有效的发展。
3.2.4 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与完善残疾人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确保残疾人能够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纵观辽宁省残疾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还没有专门为残疾人修建的体育锻炼的场所和配备专用的体育设施,几乎全部的公共体育设施,都是与健全人共用,使得残疾人的体育锻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残疾人建设和配备专用的体育锻炼设施,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设立残疾人体育锻炼专区。同时,积极地研究与开发适应残疾人身体特征的体育锻炼项目,使得体育设施的配备与体育锻炼内容的设置形成有机的体系,进而满足残疾人的体育锻炼的需求。
[1]金昌龙.残障人体育概述[M].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内部教材,2005:94-100
[2]肖丽琴,谢丽娜,张永鹃.残疾人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47
[3]李之俊.我国城市残疾人健身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physical exercise status of disabled persons in Liaoning Province
CHEN Xi-zhen
(College of Sport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abled persons,their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and sports consump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aiming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disabled persons’physical exercise,grasp the 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exercise process,and reveal its essence.The purpose is to seek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approach,and provide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suppor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isabled sports in Liaoning Province.
disabled person;physical exercise;the status;strategy
G811.4
A
1007-323X(2011)06-0048-05
2011-08-11
陈喜珍(1957-),女,教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