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虹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王 虹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居民体育素养的提高能够带动其参与锻炼或付诸体育行为的积极性,对居民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的养成,以及全民健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结合城市居民体育素养亟待提升的现状,详细探讨了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策略的设计和实施路径,及其目标和评价。提升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运动方式和习惯,提高其生活质量。
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
体育素养是个人先天具有和通过后期教育获取体育信息,并运用这些体育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体质健康的能力。[1]目前,学者们针对体育素养现状及实施措施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模式,学生体育素养对素质教育发展的作用等方面,对提升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整体水平的研究涉及较少,体育素养水平还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指导体系。如何提升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成为摆在社会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不容回避的议题。因此,积极探索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的策略,对于居民个人自身体质健康的发展,有效预防居民常见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康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体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依据组成“体育素养”这一概念的各个要素(体育意识、技能情况、体育知识、健康状况、参与运动、获得体育信息的渠道以及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等),依照课题研究拟定的具体调查指标,对河南省信阳、周口、平顶山、焦作、开封、安阳六地市不同区域的36个城市社区,社区领导54人,社区居民1450人(男947人,女503人)进行了调查,另对其中465名调查对象进行了肺功能等体质检测。共发放领导问卷54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社区居民问卷14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0份。研究结果显示:
1.1 观念与认识到位
管理者和居民自己的观念与认识对居民体育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起到关键的保障作用。[2]调查数据显示,有93.7%的管理者和94.8%的社区居民认为有“必要”提高居民体育素养和配置社区体育指导员,所调查的居民无人认为参与体育锻炼不重要,爱好运动项目类别分布广泛。由此可见,大多数管理者对提高居民体育素养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居民对于参与运动提高自身健康有着较深的认识和理解,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或自身参与锻炼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群众认识基础。
1.2 缺乏氛围,参与缺位
调查中虽然绝大多数社区管理者认为有必要提高居民的体育素养,但有29.2%的管理者存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任务是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目标定位存在官本位现象。同时社区体育社团(协会)组织较少,不能为广大居民提供良好的活动氛围。城市居民在体育时间和空间的利用上,每周锻炼1次或2次者居多,每次锻炼身体大多不超过1小时,其体育行为缺乏科学性,表现出随意性。所以,缺乏良好的活动氛围和居民参与运动主动性的缺位已成为制约居民参与锻炼,提升体育素养的重要因素。
1.3 体育知识匮乏,素养亟待提升
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对居民体育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在我国尽管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长幅度较大,但有72.2%的社会体育管理机构领导认为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3]在所调查的城市社区中配备有专职体育指导员的只有两个,居民对体育信息的获得,主要是通过个体运动参与的交流和电视杂志等媒介的宣传,缺乏科学的指导。被调查居民仅有16.9%了解体育运动损伤自救常识,即使较为简单的关节、韧带急性扭伤处理措施,也仅有30%左右的居民能够掌握部分正确的处理方法;有46.6%的居民了解一项以上运动项目;锻炼群体中87.6%的人没有锻炼计划,他们缺少制定锻炼计划的意识和知识;有93.6%的人觉得没必要做锻炼前的身体检查,认为多锻炼就会有好身体,不知道请医生做锻炼前的身体检查,是防范因有不宜运动的疾病而产生运动风险;还有83.5%的居民不清楚在运动中应该如何控制运动负荷;同时体质检测表明居民肺功能指标也不容乐观。
2.1 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的设计
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由居民体育素养水平诊断、实施策略、实施体系、实施效果四部分组成,四者组成完整的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网络结构(见图1)。
2.1.1 居民体育素养水平的诊断是要确定提升策略实施范围、调查居民体育素养水平的认知程度、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研究方法和目标、为提升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奠定基础,同时又为科学的评价提供量化指标。
2.1.2 实施策略就是要制定具体的提升策略,确定实施人群,实施提升策略的具体内容、方法,确定策略的实施者,以及策略的修改、完善和收集实施效果,是提升策略的主要过程。
2.1.3 实施体系为提升策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载体,通过不同的载体完成实施策略的各项内容,达到提升策略实施的目的。
2.1.4 实施效果是提升策略实施过程中和过程后的直接和间接效果体现,是提升策略实现程度的重要体现,为策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指导性反馈信息。
2.2 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的实施路径分析
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的实施路径应在国家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由实施体系——社区、学校、体育社团(协会、站点)、家庭、居民个人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把多种提高居民体育素养的手段进行资源整合,构建一个可供社区管理者借鉴或操作的多元化互动模型。实施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见图2)。
图2 实施体系相互之间关系
2.2.1 国家部门的政策支持
政策和法规是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的重要形式之一,居民体育素养的提升是繁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可持久性的的特点。只有在政策、法规的支持下,其实施系统才能够不断完善。自1995年政府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国家已经把社会体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发展到今天,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国民体质得到普遍增强的保障系统;就是一个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体育健身需求的服务系统。[4]
调查显示,河南省政府部门在大力宣传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国家体育相关政策法规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体育政策、法规。河南省《2001—2010年河南省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城市体育要以社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城市社区、街道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提高社区体育的社会化、普遍化程度。《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要求体育工作应当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认真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河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的实施更好地发挥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作用。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城市居民体育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2.2 社区体育的管理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场所,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区域性生活共同体,应该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社区体育管理作为一种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应该为了满足社区体育自身的需求而开展工作,其主要目标是发现群众的需要,满足群众的需要。[5]社区作为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体系是提升居民体育素养的重要体现。社区实施提升策略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建设,健全规章制度。社区居委会领导要将社区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社区工作计划;建立社区居民体育领导小组,制定社区体育协会、活动点章程及管理制度,使各种体育组织、体育活动点的管理规范化;建立社区居民体育档案。
(2)完善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健全体育组织。社区管理部门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争取健身路径配置,健全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室,因地制宜增加体育基础设建设(在楼间空地划设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场地等),为居民提供适宜的健身环境。社区居民体育领导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居民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建立体育协会、活动小组或体育活动点,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3)积极进行体育健康知识宣传。利用板报进行体育健康知识专栏宣传,发放体育知识宣传册;邀请体育部门或高校体育院系专家进行体育健康知识讲座和咨询,以及体育运动项目推广。
(4)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工作骨干。针对社区体育指导员配备极少的现状,社区管理者应该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要把社区的体育积极分子送到体育部门参加培训;要发动社区内体育教师、文艺工作者、离退休体育人士的骨干作用,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工作。
(5)因人制宜,科学引导。在发达国家,很多医院已经专门设立运动医学科室,为不同疾病的病人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用运动疗法来进行疾病康复。因此,社区管理者应积极联系社区卫生部门对社区居民进行运动前身体检查,防范运动损害的发生。对患有身体疾病的居民,联系专业人士制定相宜的运动处方,积极引导居民的科学健身意识。
2.2.3 学校体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尤其是高校在体育设施、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等方面都优于社区体育。作为提升策略实施的重要载体,要对学校体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合理整合,发挥其科学的指导作用。
2.2.3.1 挖掘和利用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优势。学校的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体育知识和较强的体育运动指导和管理能力。他们应经常主动地深入基层,设立社区体育健康知识热线,建立社区体育知识网络咨询平台,给广大居民传授科学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兼职社区体育指导员,优化社区体育环境,同时也增强自己的业务实践能力。
2.2.3.2 结合社会需求,完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模式。我国高校一般都设置有社会体育专业,专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高校要结合社会体育实际需求,不断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要把体育健康科学知识、技能、营养学、运动医学、常见病的急救、肥胖、慢性病运动处方的建立等作为重要课程进行安排。可以分年级、分班次每学期固定时间深入社区进行社区体育实践指导课程,保证定点社区兼职体育指导员的完备。学校应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兼职,作为学分进行定量考核。
2.2.3.3 充分利用各级学校特别是高校的体育科研优势。学校体育教师,特别是高校社会专业体育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教学和工作中要紧密联系实际,要把深入社区基层掌握的实证资料作为社会体育科学研究的依据。通过实践总结,编写适应社区体育工作的实务指南,用以指导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和质量,并逐步完善居民体育素养评价指标,建立社区居民体育素养评价体系。
2.2.4 体育社团(协会、站点)的特色吸引
体育社团多是由具有共同的爱好、利益、感情与友谊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体育群体。[6]群众体育活动点是指具有共同体育兴趣或体育目的的人们自愿组织起来的松散的区域性体育组织。[7]体育社团的发展可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体育需求,服务体育公共事业,实现社会服务的公平,同时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8]因此,城市社区要积极发展不同的体育社团(协会、站点),充分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特色,吸引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加入其组织。充分发挥其引导和整合功能,满足社区体育群体的综合需求,引导社区体育群体成员的健身、娱乐和体育行为,提升居民体育素养。例如:在社区针对中老年妇女组织秧歌舞、太极拳、太极扇、舞蹈等活动群体;组织篮球、乒乓球协会等吸引中青年人群加入;举行武术、跆拳道等培训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
2.2.5 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人的习惯的养成在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下,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氛围是指一定时期内家庭成员相互间与外界间的较为稳定的处事态度及交往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潜在性和主导性,且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9]现代生活让很多家庭的父母沉迷于金钱利益,只顾金钱事业,或沉迷于麻将、酒桌、网络游戏之中,养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没有具备基本的体育素养。这样的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都具有很坏的影响力。因此,作为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具备良好的家庭责任感,父母应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父母要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态度和体育行为习惯,给孩子营造适宜的家庭运动环境,使青少年锻炼从小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有助于学校的进一步教育。同时,青少年要把在学校获得的体育技能、知识在家庭活动中展示,带给父母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方法。因此,强化家庭体育运动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运动氛围是提升居民体育素养的重要手段和体现。
2.2.6 居民个体的运动参与
要完善提升策略的实施,居民个体的参与是不可忽却的部分。整个实施体系所创造的社会体育环境都要人来完成,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提升居民的体育素养,所以我们要把居民个体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动机是激发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种目标的行为动力,是行为的内部原因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10]城市居民有体育需求和参与体育运动时间,但缺乏参与的意识和目标。因此,我们要通过实施体系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激发和吸引居民个体的锻炼动机。让他们在不同体育环境中寻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和群体,使更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去,在运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育素养。
总之,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的实施路径,应从完善居民健身运动的管理体制,建立社区、学校、社团(协会)、家庭等策略实施体系网络入手,切实完善社区体育环境,达到居民个人体育素养的提升,从而增强社会整体的体育素养,由面及点,由点聚面,不断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体育素养评价网络。当然,提升策略的实施,不仅仅是政府部门政策上的支持,更离不开政府部门对社区资金的支持,离不开学校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工作支持,离不开社会对体育社团的支持。
3.1 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策略的目标
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策略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居民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的理解上,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居民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在核心目标之下,依据体育素养的要素,将其目标分为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运动技能、运动康复等领域。由于城市居民体育素养差异较大,要求其整齐划一地达到提升策略的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提升策略的实施要保障所有居民至少达到最低限度的要求。即根据不同居民群体,通过一系列策略实施,使得部分居民达到了解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有意识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最低目标;部分居民能够开始参与体育运动,体育素养开始达到潜在提升目标;部分居民的体育综合素养有所提高和深化,达到预期较高要求的核心目标。
3.2 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的评价
对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策略的评价要由量化评价走向质性评价。可以从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的结构方面进行评价:
3.2.1 对实施策略的目标、方法、内容、效果等的评价。
3.2.2 对实施体系过程的实际执行状况评价(如社区体育管理状况,学校资源整合程度,居民参与能力等策略实施的内外环境的评价)。政府部门应该把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作为对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进行评价。
3.2.3 策略实施效果的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可以进行居民体育素养水平问卷调查、咨询、体质测试,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间接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来进行客观评价。
4.1 针对城市居民体育素养现状,详细探讨了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策略的设计和实施路径,及其目标和评价。
4.2 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策略是一个有机的多元化互动整体,需要实施体系把多种提高居民体育素养的手段进行资源整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4.3 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居民体育素养水平,促进居民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运动方式和习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4 对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策略的评价要趋向多元化,注重过程评价和目标人群的质性评价,使评价方式更富人性化,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1]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 (1):69—72
[2]谢军.社区体育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6
[3]何敏学,都晓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6):33-35
[4]陈燕,秦爱民.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7,28(4):20-22
[5]林恬.社区体育管理含义、内容与原则的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2004,25(2):35 -38
[6]黄亚玲.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155-157
[7]孟凡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因的理论探讨[J].体育学刊,2006,13(2):64-67
[8]叶国雄.我国体育社团研究述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1 -4
[9]荣敦国,张振文.青少年竞技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培养原则[J].湖北体育科技,2005,3(24):332-335
[10]李梅娟.北京、广州、长沙三市中产阶层体育参与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4):41-43
Research on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Physical Culture Literacy of Urban Residents
WANG Ho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The promotion of residents'physical culture literacy can not only spur their enthusiasm about participating in exercise or putting physical behavior into practice,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the habits of the residents'physical awareness and fitness,and develop the whole people's fitness.This paper discusses,by using questionnaires,fieldwork method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 urban residents'physical culture literacy needs to be improved urgently,the designs,the path of implementation,the objectives and evaluation for urban residents'physical culture literacy promotion strategies in detail.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moting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hysical literacy level of urban residents,accelerat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develop good exercise habits as well as improve their lives quality.
urban residents;physical literacy;promotion;strategies
G811.4
A
1007-323X(2011)06-0023-05
2011-07-18
王虹(1973-),女,河南辉县人,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0BTY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