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英 宁夏固原市人民医院骨一科 756000
随着医学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关节外科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关节置换在欧洲国家已成为第二位手术量最大的手术,而术后关节的康复与护理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我院2006年8月-2009年8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5例,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27~89岁,平均年龄58岁;股骨头坏死无菌性坏死8例,股骨颈或股骨头骨折35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43例为单侧髋关节置换术,2例为双侧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假体38例,非水泥型假体7例。
术后发生早期关节脱位1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2例,术后随访1~2年,效果满意,人工髋关节功能良好。
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康复护理是骨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术后不进行积极的康复,将会出现关节僵硬、韧带挛缩、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并发症,影响手术的预期效果。笔者将术后康复的锻炼方法用文字的形式并示范给患者使其掌握要领,自觉主动地参与锻炼,调动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和行为能力,真正达到了康复的目的。
3.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要点是异常症状的早期发现,注意监测生命体征,高度重视心血管功能变化,术后12h每30min监测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注意各指标的变化,若发现血压升高,心律失常或者心前区不适,则及时报告医生,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密切观察和掌握输液速度,防止出现急性心衰和急性肺水肿,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注意观察尿量,对糖尿病患者定时测量血糖、尿糖,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并观察伤口情况防止伤口感染。
3.2 保持术肢功能位并做好正确的体位变换 肢体的功能位就是即可固定关节有利于减轻切口张力,减轻疼痛,方便肢体活动和肿胀消退的肢体位置。方法:术肢内外侧分别放置一消毒沙袋,下垫油布软枕,保持术侧髋关节外展10°~20°,屈曲 10°~ 15°,内外施中立位,病情稳定,可抬高床头,指导并鼓励患者做健肢的自主运动,并利用牵引架上的拉手抬起上身和臀部,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肺部呼吸量,预防肺栓塞、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早期并发症。术后12h开始每天2~4h变换体位1次并由2名护士协助进行,防止身体过度扭曲或坠床,可给予半卧位或平卧位,但绝对静止卧于术侧以防止疼痛或脱位,观察脱位的3个要点,患肢剧烈疼痛,双下肢长度不同(术肢短),成过度外旋位。
3.3 保持切口负压引流管通畅 术后常规放置切口引流管,接负压球,注意保持引流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保持负压球密闭不漏气,位置始终低于切口位置30cm,保证引流彻底,一切操作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严防伤口感染,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记录引流量,引流管一般手术后48~72h拔出。
3.4 疼痛的观察和处理 术后24h内患者疼痛剧烈,而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差,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一般用镇痛泵,防止引起加重并发症,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胸闷、气短等。
3.5 预防并发症 术后的并发症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并发症主要有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和早期脱位。晚期主要有假体松动下沉和骨折,高危高龄患者由于其身体素质差、环境适应能力差、机体抵抗能力差等特点。行全髋置换术后有较多的并发症,护理方面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切口引流通畅,严密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证足量抗生素的应用,仔细听取患者的主诉,注意体温波动、局部红、肿、热、疼等炎症表现。搬动患者或者翻身时应始终保持髋关节外展中立位,由2人协助将骨盆整个托起,避免过度内外拖,防止脱位。术后抬高术肢,并鼓励患者尽快的肌肉训练。此外由于患者活动少、卧床久,易出现褥疮、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对于此并发症,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对患者要定期的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时雾化吸入,以防止肺部感染。并鼓励患者多喝水,防止发生尿路感染。
患者出院后加强髋屈肌、外展肌,以及屈膝伸肌的锻炼和关节活动。平卧位时双下肢要放枕头保持双腿分开,腘窝处置软枕,保持屈髋30°位,屈膝15°左右的功能位,翻身时注意向健侧,应将患肢放置在健侧上面。两腿之间放一软枕,以防患肢内收。对采用生物固定的关节,2个月后可扶双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锻炼时双掖杖与患肢同步,与健侧交替行走,6周后改用单拐再行6周,最后弃拐,告知患者6个月内避免做内收、外旋、曲髋大于 0°的动作,平时坐高凳,不能坐低凳,厕所要用坐式不用蹲式,不要下蹲拾物,不要做盘腿动作,告知患者如出现局部切口红、肿、热、疼,或健侧肢体涨疼、异常声音、活动等异常情况,及时来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