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光 天津市蓟县邦均医院 301901
脑血管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病死率、复发率、致残率均很高,目前是世界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幸存者中有3/4的患者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率占40%以上。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普遍实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是通过向患者传授所患疾病的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调动患者参与护理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自我护理保健的能力,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脑卒中后遗偏瘫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对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1]。笔者对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药物治疗、预防性康复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患肢早期功能恢复情况,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意识障碍和严重痴呆者除外),其中男性56例,女性 40例,平均年龄(55.5±5.5)岁。脑出血16例(16.7%),脑梗死79例(82.3%),混合性脑卒中1例(1.0%),病程1~14d。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1.2 方法 将96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治疗前患肢功能无明显差异,全部病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颅内压、抗凝溶栓、细胞活化剂等),干预组在肢体训练的同时给予心理安慰、宣传资料、音乐疗法等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只执行常规训练。
2.1 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宣传资料,介绍脑卒中的一般知识,讲解脑卒中肢体瘫痪的特点;促进患者间良好的情感交流,请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做义务宣传;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解除他们焦虑、恐惧、消极悲观的情绪,使患者对疾病的恢复有正确的认识,树立信心,使家属配合医院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护理。
2.2 让患者听一些节奏缓慢、旋律优美的古典乐曲、民歌,或节奏明快的音乐,使患者在轻松优美的环境中激发康复训练的兴趣,认真完成每次训练任务。
2.3 急性期患者在卧床时应保持肢体处于正确、良好的姿势和体位,每2h翻身1次,变换体位,防止肢体挛缩、关节脱位变形、褥疮等并发症。
2.4 病情稳定时,给患肢以感觉刺激,采取按、摩、推、拿、搓、滚、摇等手法及骨盆旋转运动、桥式运动、左右翻身等,使患者逐渐从被动运动过渡到自主运动。此外,还应进行坐位、跪位、立位及步行的平衡训练。
2.5 鼓励患者平时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等,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以上措施均在生命体征、血压、心率正常的情况下进行。血压>23.9/15.3kPa(180/115mmHg,1mmHg=0.133kPa)时暂不做。
两组疗程13~15d,平均14d。治疗前、后干预组、对照组均采用Brunnstrom法进行比较。治疗效果:治愈:治疗后上述评定达正常水平,即Brunnstron肢体运动功能达6级;显效:Brunnstron肢体运动功能增加2级以上;好转:Brunnstron肢体运动功能增加1级;无效: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无改善。干预组48例经治疗全部获效,其中痊愈22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8例中痊愈 10例,显效 18例,有效15例,无效 5例,总有效率89.6%。
脑卒中患者由于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病灶和水肿带来某些运动神经元的不完全损伤,单纯的药物治疗很难使运动功能完全恢复,积极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可以使被破坏的运动反射在良性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2]。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宣传疾病及康复相关知识,可达到功能区的转移和重组,使受损的肢体功能得以恢复。早期的护理干预增强患肢感觉刺激的输入,降低患者对偏瘫肢体的忽略现象。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情绪良好时,神经抑制解除,这时的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3],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结果表明,早期采取积极的、正确的护理干预,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1 倪朝眠.脑血管的临床康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215-266.
2 魏国英.80例脑血管患者步行训练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2,7(2):55.
3 张捧玉,苟风阁,周群拉,等.早期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