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6例治疗体会

2011-12-08 22:31:10宗洪飞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外一科455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11期
关键词:电刀皮下液化

宗洪飞 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外一科 455000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如处理不好,不仅会延长愈合时间,还会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及早发现和恰当处理,不仅能缩短疗程,还能减轻医生的压力,回顾我院2004年6月-2010年6月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的切口脂肪液化共36例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各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6例,其中男 19例,女17例;年龄21~80岁。所涉及手术类型包括胆囊切除术21例,胃癌根治术6例,脾切除术 3例,直肠癌根治术3例,结肠癌根治术3例,均于术后4~7d出现切口局部或全部皮下游离,表现为较多黄色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渗液涂片见有红细胞及较多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治疗方法 对于已部分裂开的切口,拆除部分缝线,清除积血及坏死组织,用盐水冲洗切口,并用庆大霉素纱条引流,或用康复新液、贝复济纱条换药,每天换药1~2次,并用红外线理疗。较小的切口自行愈合,创面较大者待肉芽组织新鲜后,Ⅱ期缝合或用蝶形胶布固定,对于未裂开的切口不拆除缝线,于皮下深层,即肌肉前鞘前面放置细管引流,可用负压吸引或穿刺后并加压加扎。

1.3 治疗结果 所治疗切口均于术后10~20d愈合,均没有延长抗生素的应用,切口无1例院内感染。

2 讨论

2.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就治疗的患者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引起:(1)缝合技术不当,留有死腔,止血不彻底,皮肤缝合过密、过紧;(2)切口暴露时间长,使脂肪分解而液化;(3)手术操作粗暴,切口牵扯时间长,未保护皮肤致局部皮肤血运差;(4)肥胖患者;(5)术中使用电刀;(6)有糖尿病史。

2.2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大致有以下临床表现:多发生在术后 4~7d,表现为皮下组织游离,大部分患者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黄色渗液,有脂肪滴,无异味,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疼痛,组织无坏死。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2.3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1)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皮肤缝合时不要过密、过紧。因为缝合过紧,积液引流不畅致脂肪与肌膜积液过多而引起脂肪液化。缝合时把肌膜和脂肪缝合在一起,避免皮下积液。(2)手术中应严格保护皮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手术中过于粗暴、牵拉,不注意保护皮肤,易导致脂肪细胞破坏。(3)做手术时尽量避免切断肌肉,减少渗出。切断肌肉致渗出较多,易引起皮下积液。(4)术前、术中、术后严格控制血糖。术前控制血糖8.9mmol/L。因手术可使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且葡萄糖利用明显下降,使血糖升高,手术中应避免用糖。若血糖在8.9mmol/L以下者,可用每500m l生理盐水内加入胰岛素4U维持静滴;若血糖在8.9mmol/L以上者,每500m l生理盐水内加入胰岛素6U维持静滴。由于手术时间长,可每1~2h测1次血糖,以便调整。(5)使用电刀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且电流合适,将电场及热损伤降到最低,减少脂肪组织的破坏。(6)术后换药时仔细检查切口皮下有无分离、空虚、波动感及积液,可及早发现脂肪液化,以便早期予以处理。

[1] 单梅,王艳波.切口脂肪化32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药杂志,2005,5(4):386.

猜你喜欢
电刀皮下液化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智慧健康(2021年33期)2021-03-16 05:48:04
高频电刀对疝气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效果观察
辨析汽化和液化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癌症进展(2016年9期)2016-08-22 11:33:18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煤的液化原理及应用现状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4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强生ENSEAL® G2 高级双极电刀
天然气液化厂不达产的改进方案
化工设计(2015年1期)2015-02-27 13: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