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泰北泰庸人的形成

2011-12-08 14:29饶睿颖
关键词:拉瓦泰语泰国

饶睿颖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32)

论早期泰北泰庸人的形成

饶睿颖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32)

早期泰北泰庸人属于傣泰民族群体中的分支,是后来泰国北方主体民族的先驱,对早期泰国北方政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学者由于受对泰国相关文献资料掌握不够全面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对早期泰北泰庸人的渊源及形成过程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结合泰文文献的研究表明,从中国南方迁徙到中南半岛地区的傣泰民族中的不同分支在不同的时期先后迁到了泰北谷河流域清莱、清盛一带,与当地的拉瓦、克伦等民族相互杂居、通婚,最终形成了早期的泰庸人。

泰庸人;渊源;形成

泰庸人,也称泰阮人或“勐人”,是泰国北部地区主体民族,即北方泰族。从广义上来讲,泰庸人是现代傣泰语诸民族中的分支,是在古代傣泰语民族的迁徙、分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1]

有关泰族的起源问题,国际泰学界众说纷纭,主要形成了发源于川北陕南、阿尔泰山、南诏(大理)国、中国南方、泰国本土以及印尼群岛6种说法。综合这6种说法,可以归类为“迁徙说”和“土著说”两种观点。

川北陕南起源说是由伦敦大学教授拉古伯里提出的。他认为“早在公元前2208年,掸族就已经在中国人到来之前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掸族的发源地是在中国本部位于四川北部与陕西南部的九隆山脉中。”[2](P201)

阿尔泰山起源说是由美国牧师杜德提出的。他认为“泰族的故居在阿尔泰山一带,以后逐步从北方迁入中国,公元前6世纪起又从中国中部大规模迁到南部,再从中国南部迁入印度支那半岛。”[2](P201)

南诏(大理)国起源说是由曾任英国驻海南岛领事 E·H·派克提出的。他认为南诏是泰人的王国,特别细奴罗王室是地地道道的泰族王室,南诏的泰人是被中国人压迫而南迁的。[2](202)

中国南方起源说是由一位名叫阿克尔.R.柯尔奎洪的英国人提出的。他认为“有一个时期,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住有掸族,但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在已被汉族同化了。掸族和广东汉族的体型极其相似,看来后者的血液主要是掸族的。”[2](P202)

印尼群岛起源说是由泰国医生松萨·素旺那汶提出的。他认为,泰人和印尼人的基因频率与血型相似,因而泰族可能起源于印尼群岛,然后北迁到泰国和中国南方。

过去数十年来,上述观点被泰国知名人士著书立说加以传播和发挥,并编入泰国教科书广为流传。在“二战”期间,这些观点曾经被利用为煽起“大泰唯国主义”进行排华的“历史根据”。[2](202)

后来,中国学者提出了新的见解。一些中国学者认为,不但华南部分区域是古越人的分布区域,中南半岛中部也是古越人分布区域之一。泰族是今天泰国的土著,而傣掸民族则是他们今天所居住的这个地方的土著。

谢远章教授将各种观点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傣泰民族古文化与古华夏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傣泰民族古文化在信念、历法、典章、制度、语言以及火药、纺织、造纸等方面受华夏文明的深刻影响,这一系列的影响是不可能通过一般的友好往来而形成的,泰族的先民在古代可能居住在中国南方,后来才南迁到黄金半岛的。[2](P203)

何平教授通过系统的研究后也认为,傣泰民族群体的主体是从中国迁到中南半岛乃至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其中留在中国云南省的一部分成为傣,而迁往境外的那部分被称为泰。这个民族群体包括了今天中国云南境内的傣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越南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和印度的阿洪姆人等,此后又分化并形成新的民族及支系。[3](P21)所以泰北兰那地区可能是从中国迁移到泰国境内的傣泰民族分支所建立的第一个居住地,而且他们到达的时间应该较早。[4](P106)

有些学者通过对傣泰语民族的语言考察发现,在傣泰民族的语言中保留有许多词汇来自于中国的古汉语。[3](P144)泰语中的一些词汇就有痕迹表明,泰人的先民曾吸收汉语的一些词汇和文化。[2](P71)在日常生活中泰语和汉语有很多同音词[2](P36)另外,在涉及传说时期泰人首领名称、泰人早期邦国名称、古代行政机构等方面,也有一些和华夏文化有渊源关系的现象。另外,分布于从广西、云南、越北、老挝、泰北、缅北到印度阿萨姆长达1500公里的地带的壮族和傣 -泰语民族都在使用干支纪年,而且对于干支的称呼,几乎都是借用古汉语中干支纪年的词汇。

傣泰民族的语言中大量保留古汉语词汇的现象表明,他们的文化与华夏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傣泰民族的先民应该一开始就居住在中华文化圈内。罗美珍通过对傣语、泰语和壮语的比对研究后发现:这三种语言不仅语法结构相同,而且在多达二千多个常用词中,有500个最基本的常用词汇是相同的,说明三种语言起源于共同的母语,来源于同一个祖先。进而认为,傣族和泰民族是从今天壮族聚居地区迁徙出去的,而且从两广沿着川、黔、滇直到老挝、越南。泰国都有傣、泰、壮语式的地名。这些地名留下了傣泰民族迁徙路线的痕迹。[5]潘其旭通过比较研究壮族和泰族的地名后也认为,壮语地名和泰语地名具有同一性,壮语地名和泰语地名的组成形式和命名规律基本一致。从深层文化历史看来,这种同一现象说明,壮族与泰族的先民曾在一定的地域里共同生活,因而对环境地理实体的命名形成独自的规律和习惯,以至两个民族在分化过程中,仍然按照原有的习惯和同样的模式为新居地的地理实体命名,并世代相传。[6]

泰国北方编年史及地方志曾经记载到:“很久以前泰国北部地区(清盛、清莱一带),曾为黑高棉人的领地,他们沿湄公河岸建立了素汪空坎城,后来又在谷河尽头的山脚建立了乌蒙卡塞拉城,距离素汪空坎城约有14公里。当地的居民有部分高棉人,部分拉瓦人和克伦人,还有部分迁移来的僾佬泰人,他们相互杂居在一起”[7](P52)后来素汪空坎城沉入了湄公河,幸存者中的一部分人搬迁到了乌蒙卡塞拉城,有些回到了自己的故地农些(今云南),有些则继续与当地的高棉人、拉瓦人及克伦人混居在一起。[7](P53)另一些迁徙来的泰孟人在其首领辛霍那瓦的率领下来到了原素汪空坎城旧址,在此地建立城邦。传说因受过蛇王的帮助,蛇王泰语叫纳卡潘(Nakaphan),因此城名就以纳卡潘与辛霍那瓦的合成而取名为:纳潘辛霍那瓦城。[7](P53)建城后 3年,该地区所有居民归顺辛霍那瓦独高棉人不肯归顺。辛霍那瓦领兵攻打乌蒙卡塞拉城,高棉人战败,一部分向南逃窜,留下来的一部分则归顺了辛霍那瓦。从此,统一各部称王“帕亚辛霍那瓦”。建立了庸那迦王国。[7](P54)庸那迦国的疆域东到黑水河同当几(Danggi)接壤,西至萨尔温江西岸的鲁昌山(意为象形山),北抵格拉舍銮湖湖口同密提拉城(即云南大理府城)相连,南达拉敏河(屏河)河口,与拉瓦国(罗斛)相接壤。[8](P84)

文献中没有庸那迦国建立时间的具体记载,但泰国学者根据泰族的重要传说和编年史进行了推断,认为辛霍那瓦王建立庸那迦国的时间应是公元757年左右。[9](P87)相传,辛霍那瓦王朝共经历了45代国王。王位传到第43代拍翁潘王的时候,庸那迦国开始衰落,乌蒙卡塞拉城高棉人势力日益强大,最终占领了庸那迦城。泰人从此受到了高棉人的压迫剥削,与高棉人结下了不解之仇。后来,拍翁潘王的二王子杰出有为,与父王拍翁潘王大胜高棉军,将高棉人从庸那迦王城中彻底逐出并更城名为庸那迦猜布里城。拍龙古曼则被泰国的历史学家们誉为“泰族的首位民族英雄”。

后来,庸那迦王城因地震而陷落,变成了一个大湖。幸存的人们后来在陷落旧城的东面建立了新城,并选举村长坤浪为首领,由他定期召开会议,商议城邦事务。所以,建立的新城又叫“会议城”。这种统治管理方式可能是泰国国土上民主管理的最初雏形。[9](P104)从此,庸那迦国时代宣告结束,而属于庸那迦国范畴内的猜那莱城由索以拉王统治,柴巴甘城由拍龙古曼的后裔柴锡里王统治。传说柴锡里王的后裔后来成为了素可泰王朝的第一位国王因他拉提王(Yinthalatid)……。[9](P104)从以上记载看来,庸那迦泰人有可能是中部泰族的祖先。

滞留在庸那迦地区“会议城”的泰人在庸那迦地区称王,于清莱府的夜柿河(M ae Sai)畔建立了新的老氏王朝,国名恩央。而建立这个恩央王国的拉瓦章嘎腊王就是后来一统泰北、建立“八百媳妇国”的芒莱王的祖先。

庸那迦泰人也认可了拉瓦章嘎腊王的王国,并加入其中成为王国的国民。在当地传说和纪年的记载当中,没有发现庸那迦泰人与僾佬泰人因为争权而发生冲突的记载。至于原本居住在该地区,并且人口占有大多数的拉瓦人,据泰国各种传说中、史料记载,他们与迁徙来的泰人之间一直保持这较为友好的关系,并且与泰人进行文化交流、共同治理国家、相互融合,泰庸人中有很多人都带有拉瓦人的血统。[11](P47)

清盛庸那迦地区活动着从辛霍那瓦王时代延续下来的庸那迦泰人和僾佬泰人,而且僾佬泰人不仅是迁徙到了泰北地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还迁移到了今天泰国的东北部和老挝境内。[10](P106)泰国历史学家泰特帕他尼认为:僾佬泰人迁徙到泰北地区的时间应该比庸那迦泰人更早,因为当辛霍那瓦王举家迁移到泰北时遇上了僾佬泰人,和拉瓦人和克伦人(kaliang)相互杂居在一起[9](P106)杜德对恩央的由来有这样的解释:在庸那迦地区恩央王国居住的当地土著中有一部分民族叫做克伦人(kaliang),恩央(Ngoen Yang)的发音/ang/是源自 Kaliang中的/iang/。所以恩央王国的得名来自于居住在当地的土著克伦。[10](P11)笔者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泰北早期的居民并非傣泰民族,应该是拉瓦人和克伦人等孟高棉语民族。所以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应该比傣泰民族先民更早地迁徙到泰北庸那迦地区,最终形成了当地的土著。

由于迁徙到泰北庸那迦地区的僾佬泰人拥有着先进的稻作文化,擅长农耕,所以很快地被当地的拉瓦人接受,并接受其统治。人们把僾佬泰人的首领称为布昭老镯。镯(Chuok),在泰国北部方言中是锄头的意思,布(poo)在泰语中是祖父的意思,昭(chao)表示王,而老(Lao)等同于对他们民族的称呼佬,因此布昭老镯的含义就是“会使用锄头的僾佬泰人之祖”。后来“布昭老镯”这个词义延伸成为了对首领的称谓,这也就是恩央王国的第一个国王拉瓦章嘎腊王同样被称作布昭老镯的原因。[9](P117-119)而且拉瓦章嘎腊的称呼是后来兰那王国时期佛教盛行时追加上去的,因为兰那王国时期佛教的盛行使得巴利语也颇为流行,所以拉瓦章嘎腊是将布昭老镯变音而成的巴利文。[11](P50)关于佬氏王朝的族属问题,泰国学术界也有争议,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佬”就是当地的拉瓦人,布昭老镯是拉瓦人的首领,居住地在堆东山山脚,他们并非落后民族。并且这些人对泰北清迈、清莱等地区城邦国家的建立都有过重要的作用。另外一派认为:拉瓦章嘎腊人是从别的地方迁移到拉瓦人的居住地上来的。[11](P50)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更足采信。在泰北清盛发掘的史前石器工具可以证明,史前的谷河流域一带已有人类居住,人们主要的谋生方式是狩猎及寻找山货并从事一些较为简单的农耕。他们的发展是后来才受到外部迁徙民族的影响的。[12](P7)另外,泰北的各种泰族传说和编年史,都将拉瓦章嘎腊一族人称为僾佬泰人,虽然从字面上不能片面的推断他们就是傣泰民族,但是从他们擅长农耕,拥有先进的稻作文化,并且与庸那迦泰人属于同源民族,有着相同的干支纪年法,并且是迁徙来的族群。大致可以推断,拉瓦章嘎腊一族人——僾佬泰人,应按是从中国南方地区迁徙到泰北庸那迦地区的傣泰民族的一支,而非拉瓦人。

在泰北和老挝的史籍和传说中,都记载着拉瓦章嘎腊(布昭老镯)的堆东山兴起说。传说蒲甘王阿奴律陀请邻近诸邦君主聚会创制小历,而谷河流域的人们因为没有君主所以没代表出席。天帝让仙子老镯下凡,老镯率领着1000多人从堆东山沿银梯而下。清佬城(堆东山和夜柿河附近)的人们就拥戴老镯为恩央王。这便是佬氏王朝的开端。[3](P208-209)从传说中可以看出,佬氏王朝的僾佬泰人非当地土著,他们是后来才迁到泰北庸那迦地区的。还反映出了,蒲甘王国作为庸那迦地区的邻国,当时正值强盛之际,可能对庸那迦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后来的芒莱王朝。芒莱王中的“芒”(M ang)是缅甸语,是对王位的称呼,意思是国王、君主。而莱才是芒莱王真正的名字。[11](P53)

佬氏王朝的中心一开始是在清佬,后来才移到了位于湄公河河畔的恩央。泰国历史学家们推断,恩央可能就在今天的清莱一带。建都恩央反映出了佬氏王朝对河流交通要道的控制,恩央清盛位于湄公河畔,是连接云南和东南亚内陆地区商贸往来的交通要道。[11](P54)佬氏王朝是在坤真时期开始扩张的。在《清盛纪年》中记载道:坤真是恩央王国的第19代国王,坤真时代大约是在公元1057年。他雄才大略,使恩央王国统一稳定,疆域广阔。势力范围曾一度到达了西双版纳、老挝、越南北部,最后在云南一带战死沙场。在吴哥窟其中一个庙宇的走廊上有一副雕刻画反映的就是坤真帮助高棉王素里央曼二世驱逐占人的画面。[12](P12)他派自己的九个儿子分别去统治恩央王城、猜那莱城、南掌城、陔尔城(M ueng Gell)(今越南)以及西双版纳的景洪城。[12](P12)坤真的事迹在傣泰民族的传说中几乎均有记载,尤其是在老挝和越南北部。[12](P12)在西双版纳、兰那的人们都称坤真为自己的祖先。“主动挂靠坤真为自己的祖先”也正好反映出了,居住在这一带的傣泰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关系和共同的渊源。

笔者认为,泰北早期泰庸人的形成,应该是这样的:从中国南方迁徙到中南半岛地区的傣泰民族中的不同分支,在不同的时期先后迁到了泰北谷河流域清莱、清盛一带,遂成为傣泰民族入主今天泰国版图的第一个据点。他们来该地区后与当地的拉瓦、克伦等民族相互杂居、通婚。由于他们具备先进的稻作文化,很快就为当地人所接受,在文化方面相互交流、渗透。傣泰民族的文化对当地人的文化而言属于强势文化,对当地人影响更为深远,在当地人接受了泰人的文化后,也开始使用泰语,并且以泰人自居,他们和迁徙来的傣泰民族不断融合、发展,并和傣泰民族一起建邦立国,共同建立了一些松散的部落和城邦。最终在泰北谷河流域清盛、清莱一带,形成了早期的泰庸人。

[1]何平.关于叭真及其与坤真、坤壮和陶真关系的重新解读 [J].世界民族,2010,(2).

[2]谢远章.泰族:其历史与文化,泰傣学研究六十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3]何平.从云南到阿萨姆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4][泰]卡仲.素帕尼.泰国历史学与考古学中的问题[M].曼谷:社会科学学会内刊,1982.

[5]罗美珍.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A].见王懿之、杨世光.贝叶文化论 [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6]潘其旭.从地名比较看壮族与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J].广西民族研究,2001,(1)

[7] [泰]玛尼.宛力颇东.辛霍纳瓦的传说,修订版[M].曼谷:历史文献出版委员会,1973.

[8][泰]巴差吉功扎.庸那迦纪年.王文达译、简佑嘉校[M].昆明:内刊,1990.

[9][泰]萨宛.镯素腊.泰庸 -勐人 [M].曼谷:大众出版社,1969.

[10]Dodd,W illiam C lifton. The Tai Race - The Elder B rother of the Chinese[M].Bangkok:W hite Lotus Press,1996.

[11][泰]萨兰撒瓦迪.翁素恭.兰那历史第四次修订[M].曼谷:因陀罗出版社,2008.

[12][泰]素那.习览布.稻作与泰人 [M].曼谷:稻作文化研究院出版,1999.Abstract:The early Thaiyuan peop le in north Thailandwas a branch of theDai/Tai ethnic group and the ancestorof them ajo rity ethnic groups in no rth Thailand,who p 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 ation of the early regim e in no rth Thailand.Due to the lack of the relevant data,most Chinese scho lars know relatively little about the o rigin and form ation of this ethnic group.This research conc ludes that the early Thaiyuan peop lew ere from the different branchesof theDai/Tai ethnic group from south Chinamoving to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who settled in north Thailand and had transracialm arriagesw ith the local ethnic groups like the Lawa and the Kelun.

(责任编辑 王东昕)

The Form a tion of the Ear ly Tha iyuan Peop le in Nor th Tha iland

RAO Rui-ying
(Schoo l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SoutheastA sia and South A sia,Yunnan University ofNationalities,Kunm ing650031,China)

Thaiyuan peop le;origin;form ation

K336.8

A

1672-867X(2011)04-0116-04

2011-04-23

饶睿颖(1980-),女,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基日】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东南亚民族史》(批准号07BSS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南边疆项目”课题《傣泰民族的起源与演变新探》(课题编号:A080021)和云南省教育厅课题《泰国兰那与中国车里历史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8Y026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拉瓦泰语泰国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运动的诗篇
泰国的“验胆美食”
说一说汉语的“亲戚”
泰国的中秋节
高校泰语演讲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浅析提高泰语阅读技能之我见
三个最奇怪的词
去泰国啦
我的泰国之旅
爬树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