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仕,戴永冠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330027)
后奥运时代体教结合新思考
王茂仕,戴永冠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330027)
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分析了 2008年奥运会后体教结合的发展思路。结论:2008年奥运会后体教结合发展应该重视基础阶段培养,注重科学训练;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部分地方体校并入教育系统;并且着重发展“小学—中学—大学”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
北京奥运会;体教结合;可持续发展;后备人才
2006年 10月 1日,胡锦涛同志在考察北京奥运会工程建设时强调:“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把奥运会办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办好 2008年奥运会”。从以上中央文件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可以看出:面对 2008年奥运会,举国体制力度将达到空前强大的地步。调研中有专家指出: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扶持力度在 2008年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变化就是政府扶持力度的回落,这是各省、市体育发展必须考虑的大环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6%的专家认为“体教结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举国体制能够迅速提高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但为了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了文化学习。这种体制造成大量的退役运动员社会竞争力减弱。有些退役运动员在安排工作后,不能胜任工作要求,再一次失业,无法得到妥善的安排。后备人才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较多数量的后备力量选用,竞技运动水平进一步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研究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路在于社会化,其中“体教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手段。
访谈中,87%的专家认为我国应当发展“小学—中学—大学”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有专家指出,部分市、区地方体校可以并入教育系统。结合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认为 2008年奥运会后体教结合发展应该重视基础阶段培养,注重科学训练;根据实际情况,把部分地方体校并入教育系统,并且着重发展“小学—中学—大学”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
1.1 体并于教
有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在县一级还能够正式办体校的为数极少,即使是地区一级,甚至是省级的体校,也处在维持阶段,看不到有任何发展的迹象[1]。而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对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对体力劳动的要求降低。社会的需求变化和家庭以及运动员的切身利益相关,他们会采取相应的行动来适应这种趋势。访谈中,有专家指出 20世纪末,我国有较多的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流入普通中小学,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作用力的结果,也使得少体校的生源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杨再淮等的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参加业余训练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选择进入优秀运动队 (19.77%)。这部分家长群体大多是考虑子女的学习成绩一般,但运动天赋突出,子女自身又有参加运动训练的愿望,家长比较切合实际地考虑子女择业等问题;二是选择高校运动队 (80.23%)。这部分家长群体较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和择业面,希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2]。问卷调查中,回答“从事运动训练的目的”问题时,82.6%的运动员选择“进入高校学习”,可见进入高校学习对运动员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体教结合有着潜在的需要。针对我国部分市、区体校的实际,有专家认为体并于教有可行性。
体并于教主要是指把县 (区)级的少体校并入教育系统,少体校的专业教练和运动员都移交给当地条件好、知名度高的中小学,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中小学可以利用这些专业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招收的体育尖子办“体育特长班”,每天上午进行文化学习,下午用一定时间进行业余训练。这些中小学还可以和高校合作办“体育特长班”,成绩优秀的学生运动员可以享受优惠条件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县 (区)级少体校的不同运动项目并入不同条件的中小学,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培养一个或几个运动队。学校配备一名熟悉体育训练业务的老师任行政领导,主抓体育工作。
1.2 “小学—中学—大学”模式
萨马兰奇早在 1996年就说过:“21世纪世界各大洲竞技发展仍不会平衡,走学院化之路将是总趋势。美国六七十年代开始重视高校的运动员培养问题,许多大学生的水平不低于国家队。”有体育官员曾指出“专业队体制的路子越来越窄,进出都困难。”“我国高水平运动队体制可以向职业化和业余化方向发展——大部分项目走业余化,向学校过渡”。体育做为教育的一部分,其培养人的长远发展之路在于坚持“小学—中学—大学”战略。国内很多学者对“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模式研究较多。如孙岩的研究指出:“体教结合”是把青少年儿童训练纳入体、教两家共同管理,共同创建的青少年训练网络,形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相衔接的“一条龙”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这项措施旨在把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由体育部门独家经营转变为体育教育两家联手打造[3]。王光军认为:应改革招生办法,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训练体制,体教结合,对具备体育天赋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吸引体育人才进入高校。虞重干指出:学校是体育运动取之不竭的人才宝库,它可以为竞技体育提供大量的后备人才。学校体育的有效开展为国家竞技体育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有普及才有更好的提高。运动员掌握的文化知识越多,理解、接受事物的能力也就越强,对于其自身的发展无疑会有帮助[4]。大部分学者也认为体教结合应该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总之,国内学者对体教结合持肯定态度,“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模式”具有战略意义。“战略意义”即是关乎全局性、主导性乃至长远性的意义。但是研究发现,目前多数学者是以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来研究体教结合。如费瑛的研究指出:从现有资料看,高校实施“体教结合”的形式有:①以省、市、区体育局训练基地为基础,运动员训练、生活、管理在体育系统内,文化学习到普通学校,或普通学校派教师到体育系统上课;②以普通大学、中学为依托,运动员学习、训练、生活、管理在学校,由学校自聘教练或由体育系统派教练到学校组织训练和参加管理;③在体育系统负责训练和主要经费的前提下,将专业运动队建制放在普通学校[5]。部分学者言必称“清华模式”,他们似乎忘记了清华大学拥有的资源是其他高校难以复制的。大学阶段是“一条龙”模式的“果”,而“中小学阶段”才是体教结合的“根”。集中精力去研究“果”,而对“根”关注不够,显得有点急功近利、本末倒置。因此,应该特别重视基础阶段的培养。
1.3 重视基础阶段培养
邓小平曾经说过:“足球运动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对体育领域而言具有普遍意义。对于体教结合而言,尤其如此。运动员养成学习和训练的好习惯都是从小时候开始培养,没有扎实的综合素质,越向上发展越有问题。《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了“继续发挥各体育运动学校在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方面的作用”,说明尽管举国体制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却为实现《奥运争光战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其培养后备人才的主体地位得到国家的认可。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在悉尼奥运会上,36名金牌运动员中,有 35人是体校培养输送的;北京奥运会的金牌运动员全部是各级各类体校培养输送的。不可否认,因体制上的“条块分割”,我国中小学本来就不具备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条件和能力。面临这种现实,可以把部分 (县级)少体校并入当地重点中小学,把资源整体移交给中小学。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中小学的能力和优势,把省市的二、三线队伍分别放在中小学。不同的中小学根据自己的实际,办“体育特长班”,主要发展某个运动项目。再者,把部分业余竞技体校并入体育院校,学生运动员能够向上发展的,可以一直走向国家队;在竞技体育领域不能继续发展的,可以考入体育院校学习,进一步发展自己。进入学校的运动队应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学习和训练,可以上午进行文化学习,下午用规定的时间进行业余训练。在调查中,较多的教练员都认为体教结合是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是,由于训练特点、时间、精力、生源等方面的原因,学、训矛盾依然较明显。显然,在个体时间、精力为常数的前提下,科学训练是有利于解决学、训矛盾的较好方式。
1.4 科学训练与学训矛盾
有资料表明,1980—1985年田径项目全国少年比赛前三名运动员共 770人,成年后进入全国前 10名的比例为14.1%,进入亚洲前 10名的比例为 2.2%,进入世界前 10名的比例仅为 0.26%。而看看印尼的王莲香,她是在李玲蔚时代就出道的运动员,却一直打到了龚智超时代。乒乓球的瓦尔德内尔则更出名,他一人就顶我们四代运动员。反观我国,有多少运动员能坚持到 26岁?昙花一现的实在是太多了。出现这种情况,其重要原因是运动员在少年时过早进行专项训练,忽视身体素质训练。等到他们进入国家队后,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大,身体素质不过关和潜在的伤病等问题就暴露无遗[6]。由于在初级训练阶段没有很好地遵循运动训练规律以及人体身体、心理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运动员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运动寿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我国的体制有关。官员政绩、训练体制、竞赛体制、教练员评价体制等都可能促使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如果训练中没有坚持科学原则,得到的是短期利益和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失去的是国家和个人的长远利益。训练中耗费大量时间,势必会缩短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疲劳战术也会影响运动员的学习精力。因此,在训练中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解决学训矛盾。2003年 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对体育领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的指导方针。不可否认,训练肯定是要花费一定时间,但是如果不是进行科学训练,就会浪费更多时间以及伤害运动员的身体,从而影响运动员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现代竞技运动呈现出早期训练专项化趋势。比如国家队为备战某项世界大赛,可能需要 18岁的集训队员,那么省市队就得在 15~16岁的队员中选拔参加训练,而到了基层就得从 11~12岁的队员中挑选,所以越到下面年龄越小。而这些能被上级训练单位选上的运动员,都是和其他省市、地区竞争的佼佼者。要出了成绩才能够被选上,早期训练出成绩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少儿训练成人化现象,因为出了成绩教练员和当地官员能得到直接利益。所以,在多种因素的促使下,一定程度上少儿早期训练成人化趋势呈上升势头。由于在训练中忽视人体生理、心理规律,既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影响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使得运动员与同龄人在学习时间和精力上相比严重不足。
美国“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模式是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培养渠道,尤其是大学竞技体育是美国参加世界大赛的主力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斯坦福大学参加比赛的教练员、运动员为 49名,获 18枚奖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斯坦福大学有 34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比赛,共获10枚奖牌。美国运动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美国高校运动队的训练一般安排在下午。NCAA规定,学生运动员每天参加与体育活动有关的活动时间最多为 4小时,每周下午训练不超过 20小时;每周还必须保证有一天的闲暇时光,不参加任何运动训练与竞赛。运动队为运动员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教练员也有完整的训练记录。许多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在一些项目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训练风格,并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运动员的参赛管理遵照 NCAA的宗旨,必须是在校学习并参加该校体育运动部、系管辖之下的校代表队训练,而且符合有关学生运动员资格各项规定的学生,方可参加某一专项的校际比赛。运动员资格条款细则对各级成员学校运动员参赛的时间也作了具体规定,各成员学校运动部或办公室均建立了学校学生运动员学习成绩档案,并在每学年秋季学期开始时依据运动员的学习成绩,决定其有无参赛资格[7]。可见美国训练制度对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有严格规定,这样促进教练员向时间要效益,积累经验,探索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美国对竞技体育人才在文化学习上并没有特殊优惠,这样保证了运动员能够自主地利用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即使在竞技体育领域没有更进一步发展,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找到工作[8]。因此,科学训练对运动员、教练员、家庭、社会以及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国家竞技的改革要走竞教结合之路。这说明国家已经从宏观上规划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即体教结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然趋势。我国也提出了继续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后备人才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体教结合是实现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建设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目光应该更多地投向学校青少年体育,这里有充足的资源,有着宽广的基础,应当积极推进“小学—中学—大学”和“儿少队—青年队—成年队”等不同层次的“体教结合”,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如上所述,美国高校竞技体育作为职业体育和国家队的人才库经过 100多年的发展才有今天的成绩,我国的体教结合才刚刚起步。因此,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1]池 建.再论竞技体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1):728-730.
[2]杨再淮,项贤林,倪 伟,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4):14-21.
[3]孙 岩,马襄成,王 健.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福建体育科技,2003(2):6-9.
[4]虞重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19-22.
[5]费 瑛,刘静春.我国“体教结合”战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2):73-75.
[6]郑 婕,林建华.关于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87-689.
[7]王光军,马小平.对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23.
[8]戴永冠,许 斌.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渐进式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68-70.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fter Beijing Olympic Games
W ANG Maoshi,DA IYongguan
(Guangdong Techno logy University,Guangzhou 330027,Guangdong,Chin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 terview and surve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fter Beijing Olympic Games.It concludes that After Beijing Olympic Games,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basic stage and scientific training;meanwhile,some sports schools may merge in to educational system;furthermore,w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cultivation mode l of reserved forces especially on“primary school to middle schools to university”.
Beijing Olympic Games;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served personnel
G80-05
A
1004-0560(2011)02-0110-03
2011-02-03;
2011-03-04
王茂仕 (1960-),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任编辑:郭长寿
◂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