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的理念
——清华大学体育的若干启示

2011-12-08 11:12毛治和彭庆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育人大学

毛治和,彭庆文,伍 娟

(1.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2.怀化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

新时期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的理念
——清华大学体育的若干启示

毛治和1,彭庆文2,伍 娟3

(1.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2.怀化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

新时期大学体育的实践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较为单一的体育课程建设,其组织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受清华大学体育的启发,“坚定方向、忠诚使命;育人至上、健康第一;人文引领、全面全体;实事求是、特色发展”应是现阶段的复杂形势下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者坚守的工作理念。

大学体育;组织;管理

从整体上看,目前在中国的高校中,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大学社区体育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构成了新的大学体育主体内容。大学体育实践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源于传统《学校体育学》的理论范畴,由于理论上缺乏整体性准备,不少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和管理者对实践的发展要求常常处于盲目被动的“应接不暇”状态。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先生曾总结过新形势下体育部管理者的工作现状:“以前体育部主任监督教师制定好教学计划、参赛计划,而现在这么一个环境里面体育部主任要安排财力、人力设施、技术资源,把握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维护人际关系,把握学生、运动员、校友、校职工整个管理关系的变化,把握组织运行机制的变化,把握全国、各个单项协会、大学生体育学会本身和各个部门程序要求的变化,体育部就是面临着管理一个复杂的企业,要做营销,要做会计财务信息的服务,要管理单独的高水平运动队,参加各种不同级别的比赛”。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形常常导致大学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出现“误区”和“盲区”,从而使得大学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成为一个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理念问题。

“理念”一词系由西方译述而来。苏格拉底最早提出“理念”并对其进行初步讨论。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又先后对这一概念有所论述。在我国古代,没有“理念”一词,但“道”、“理”等表达了与西方的“理念”相近甚至相同的意蕴。总体而言,理念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上位的、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主观(认知、观念)见之于客观 (规律、存在)的科学反映,是人们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追求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是指引人们从事理论探究和实践运作的航标及鹄的,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简单地说,所谓理念,就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推而广之,大学体育的组织与管理理念是对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行为综合的、原则性的抽象概括,在其内涵的表达上,又往往用“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应如何”的方式,表达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所选择的方向和特色。

清华大学是时下中国普通高校中大学体育发展最全面、实力最强的一所高校,其大学体育的组织与管理的理念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对其他高校具有借鉴意义,为此,笔者通过深入调查与访问,受其启发,撰成此文,以求共鸣。

1 新时期清华大学体育现状

与整个国家的社会大环境一样,清华大学的体育在“文革”后逐步恢复,特别是 20世纪 90年代后,在当时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对体育活动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时期,除了体育课开设项目达 50几门,雄踞全国第一,以“马约翰杯”贯穿全年的群体活动名声远播外,更有权威人士总结,这个时期的清华体育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两个新的突破:一是体育代表队从业余层次的高水平提升到专业层次的高水平;二是体育学科被纳入学校学科建设轨道,设置了体育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也正是这两个突破,充分体现了清华人独有的体育理念、极具开拓性的新视野。

清华体育代表队是清华体育的一个典型代表。清华体育代表队既是群众体育的骨干,以推动群众体育为目的;在推动群众体育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国家水平的高素质运动员的使命。1954年,在蒋南翔校长的倡导下,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正式成立,目前,清华体育代表队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中最大最完整的学校体育代表队,有 26个项目的代表队 38支,分为 A、B、C三类,有运动员 500余人。

清华大学多年形成的人文精神和体育传统,马约翰先生提出的体育的迁移价值,清华大学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地活动五十年”的口号,清华大学的体育制度和良好校风,为开展高水平业余训练和参加高水平竞赛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1994年开始,为了探索竞技体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形式,探索适合国情的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新途径,清华大学进行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以“全面发展、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为理念,倡导“体教结合”的育人模式,一方面发挥大学、附中、附小一条龙教育资源融合的优势,保证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同时加强与体育系统的合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是因材施教的具体模式,是思想业务结合的生动体现。在体育代表队队员的培养中,学校始终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始终坚持业务思想两手抓,体育教研部主要分管运动员的选材、招生、训练和比赛等方面的活动,团委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和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主要负责运动员的招生、思想教育、队伍建设、日常管理和后勤服务,两者相互支持密切配合。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使体育代表队成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基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将学校体育纳入学科建设的轨道,是体育教学规范化、体育管理科学化、群体活动系统化、运动竞技国际化的要求。体育学科的建设,发挥了清华多学科综合优势,以“入主流、有特色、高起点、开放性”和“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指导方针,大力推动跨学科的体育科研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以重大项目的研究带动学科建设,以研究生的培养促进学科建设,充分运用学校“985”项目建设的支持。学校“985”一期投入 500万用于体育学科建设,1996年成立“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1998年申请到“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点,2003年又申请到“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2个硕士学位点和 1个“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点(清华大学是国内第一个申请到体育博士点的普通高校)。“九五”期间,体育部还申请到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国家体育总局首批评定批准的 6个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清华大学是这些基地单位中唯一的非体育专业学校)和清华大学的“运动人体科学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体育科研平台。在此基础上,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 40多项科研立项课题经费 400余万。

目前,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1个,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 3个,30几个在读研究生来自全国几十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多样化的学科背景为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以公共体育为背景发展起来的清华大学体育学科在近年来连续两次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体育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分别为第 4、第 5,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2 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应该坚守的理念

通过对清华大学体育长时间的观察、体验与多次访谈,我们认识到,清华大学体育代表着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而要紧跟这种趋势,则必须在大学体育的组织与管理上坚守如下理念:

2.1 坚定方向、忠诚使命

这是坚持什么样的大学体育价值观的问题。坚定方向意指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国家发展体育事业,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才能充分发挥大学体育的作用,实现大学体育的价值。

忠诚使命是指大学体育始终要在坚定方向的基础上,自觉以新时代的大学使命为鹄的,时刻鞭策自己坚持不懈地完成时代赋予大学在体育方面的任务。关于大学的使命,詹姆斯·杜德斯达说得好:“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加工厂,还是一个以传统经久不衰的价值观为基础的复杂的机构,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以无数的方式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文明;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守望者,也是价值观、传统和社会文化的守护神;大学不只在于教育和发现,也在于向现存秩序发出挑战并促其改革;大学除了荣耀过去,还服务于现实,创造着未来,而且,所有这些都旨在于把知识转化为智慧”[1]。

坚定方向、忠诚使命是新时期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最基本的理念。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转向市场经济的变革时代,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多样化容易导致模糊化,于是什么手段最便捷、最容易取得名利,人们就往往会倾向于使用这些手段,而将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使命置于从属地位。这种由市场和政策所决定的价值观念常常远胜于职业或行业规定的要求与准则。在市场和一些畸形失衡的政策面前,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号召,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现实主义思想潮流的存在,使得新时期大学体育的前进道路上会出现各种诱惑,布满了各种荆棘。

在时下大学体育的探索发展中,不仅仍然面临着一些老问题,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如学生体质连续下降;教职工健康状况长期不良;学生、教师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习惯与“高知人群”的身份不相符;体育教师的地位仍然得不到足够重视,文化知识和学术水平相比其他学科仍然落后,教学积极性不高、精力投入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学校投入不够;体育课程设置欠科学;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不高,体教结合渠道并不畅通;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机制不顺,大学社区体育远未形成统一协调的制度化体系;体育赛事的市场运作水平较低;大学体育市场开发常常有悖于大学组织特性;大学生运动竞赛常有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发生;体育学科建设特色不明显、缺乏创新等等。

詹姆斯·杜德斯达在《21世纪的大学》中这样描述过大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这样一个信念:大学应该是处理社会主要问题的实验室和范型,大学学生和教职工应该成为一个理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人的心灵得到培育和锻炼,从而能够面对最大、最持久的挑战”[1]。此话不无道理。持这样的视角,关于新时期大学体育的组织管理,就尤其要坚定方向和加强大学社会责任和使命意识。如清华大学人所展望:“大学体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新的发展目标又使大学体育不得不正视眼前的困难。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以创新、进取、科学、务实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把大学体育推向新的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

2.2 育人至上、健康第一

大学体育的活动内容较多,涉及面广,协调这些活动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那就是首先要坚持“育人至上、健康第一”,它提供了“大学体育为什么”的首要价值标准。“育人至上”是关于大学体育所有活动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大学的核心职能就是培养人才,“育人”是大学所有活动的中心,诚如詹姆斯·杜德斯达所说:“一千多年来,大学为我们的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学习的社会里,年轻人和有经验的人在其中得到的不只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价值标准和修养。”[1]

历史经验和现状都表明,体育是现代大学教育中一个对体魄与人格的培养都非常积极、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或手段。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此后,“健康第一”就成为包括中小学校和大学体育在内的官方指导思想。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研究员就曾鲜明地指出:“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教育组织的优势,以‘育人至上’作为基本原则贯彻体育教育的始终,用‘体魄与人格并重’改造青年学生的身体和精神”[3]。

在大学体育的价值体系中,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是最高价值。在大学体育实践中,面向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活动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举办高水平运动队也是大学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优秀人才、期望体育向教育回归的一种重要尝试;大学社区体育何尝又不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呢?

大学体育在各方面的活动中,要继续坚持突出“育人与健康”的主题,按照现代健康理念,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道德四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还包括教职工)。当然,在目前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学科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社区体育建设四个方面工作中,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应当是主体、基础性工作。

“育人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清华体育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着光荣传统的清华大学体育中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号:“争取为祖国健康活动 50年”,这句口号包含有“争取、为祖国、健康”等三个关键的词语,高度综合了体育对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尊重,这句脍炙人口的体育育人口号,长期激励着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广大大学生、教职工关心、热爱、参与体育;从“强迫运动”开始形成的体育传统,是清华大学教育育人的重要载体,凝念着清华人对体育育人的深刻认识,广受世人推崇;“学校也是出体育人才的地方”,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坚守的三不 (不作假、不吃药、不点钱)原则、“体脑并重、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也让清华的高水平竞技体育成为人们心中向往,成为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翘首,成为参与推动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被寄托着厚望的排头兵!无怪乎,关于清华体育,清华有人不无自豪地总结了两句话:“一定程度上可以讲,清华大学真正体会到了体育对育人的意义;清华大学是真正在按照教育和体育规律实施体育。”

2.3 人文引领、全面全体

如果说“育人至上、健康第一”是总体纲领的话,“人文引领、全面全体”则是具体实践大学体育的总体要求。

“人文引领”指的是在实施体育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体育,作为人类自己创造一种文化活动,从其终极意义上来说,就是发展“人”的文化。大学体育的主体是以大学体育课程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对人的作用是全面的,知识的习得、身体的养护、思维的锻炼、情感的培养等这些体育教育多功能的实现,包含有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成分,可以这么说,体育课程实际上是人文课程、科学课程、社会课程的融合。在要求“体魄与人格并重”的大学体育具体“育人”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强调体育“真、善、美”的人文含义,要重视体育在引导学生做人、成人、人化过程中的意义,使人变得更高大、更高尚,同时要注重帮助净化体育文化。众所周知,现代体育由于商业、政治等各种功利主义的侵入,造成了种种使人异化的现象,扭曲了体育对人的本真含义。大学体育应该坚守体育人文精神,用先进的体育文化教育学生,净化体育文化,使体育始终成为一种维护人的尊严、自由和幸福的事业。

“人文引领”原则深层次含义上还有注意个性培养,和谐发展的问题。关于个性化育人,有学者提出:“我们以往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当时主要是针对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的出现造成人的体力发展和脑力发展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和分裂而提出的,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针对意义和理论价值,但是在上述矛盾已逐渐消除的今天,加之如果我们机械理解全面发展的话,就会很容易在实际中变成强调平衡发展,变成强调共性发展,以致变成对个性发展的压制甚至扼杀,结果往往成了实际中的平庸发展。在学校的育人活动中,应明确肯定个性育人的重要性。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今天,提和谐发展似乎比全面发展更为合理。”[4]这种说法对新时期大学体育育人也是非常适用的。

新时期大学体育育人应该注意要形成多样化的人才观,在抓住基本共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体育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但同时要注意不能因为要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体育权利而忽视体育学习的强制性和学生的体育义务,始终不要忘记教育的最终目的兼顾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面全体”的全面是指不仅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功能特点,注重体育在对学生、教职工身体、心理、社会、道德方面的综合影响,还强调注重体育活动在大学职能中的全面实施,更多地体现大学的社会价值。全体是指对象而言,在人员上,大学组织成员 (包括校友)和力所能及的部分校外人员,都是大学体育的服务对象,并且也是大学体育的共同建设者,这种“大校园体育”观正是现代大学的社会影响和地位、作用的写照;在活动任务上,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育一隅,而是转向广义的体育。体育教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都是大学体育的活动对象。

2.4 实事求是、特色发展

这是关于如何发展大学体育的基本原则。中国大学由于各种原因,发展并不平衡,除此之外,由于各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不一,任务不同,从而形态各异,存在于其中的大学体育发展也不尽相同。虽然我们根据有一定实力的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发展态势理论上探讨了一些大学体育的角色定位问题,提出了带有一定程度上共性的发展目的与目标,但是,具体到某一学校,则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特色发展”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人所共知,这里重点谈一谈特色发展的问题。现代社会,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此种背景下,只有那些有特色的大学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每所大学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出名,依靠的主要是特色,而不是大”[5]。真正的特色,不是一两个暂时的亮点,而是整体长久的比较优势。至于如何追求特色,本研究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去追求结果性的特色,而是要特色发展的过程,只有坚持特色发展,才能取得长久的整体比较优势,才真正具有个性。大学体育属于大学的组织行为,存在于大学,服务于大学,自然也应走特色发展之路。各校在体育发展规划上,不能简单地攀比、跟风、趋同,要在把握住宏观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在大学体育课程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科建设、社区体育建设方面,全面比较,反复论证,科学定位,坚持保证质量的建设理念,有所为,有所不为。概括起来,大学体育特色发展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要有一个有思想、稳定的领导集团;三是要把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包括结构成员素质、群体文化等)始终放在核心地位;四是要坚持“坚定方向、实事求是、追求卓越、不断创新、持之以恒”的基本理念,走“在比较中求优、在卓越中求变、在变化中求续、在持续中求特”的特色发展道路。

清华大学体育就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特色发展”的典型例子:从周诒春、梅贻琦到蒋南翔,直至现在的学校领导,都对体育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相当的重视;有先期的马约翰、夏翔、王英杰等到现在的陈伟强、仇军、陈小平等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教育、科研活动者奋斗始终;在 20世纪 90年代以后兴起的高水平运动队和学科建设中,能在全面比较中科学地选择项目,形成领先优势;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中,甚至保留了包括“4点半锻炼的广播”的体育制度……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爱国;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员、重视全过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清华大学体育文化,表现出体育“强(意识强 )、高 (水平高、普及率高 )、全 (项目全、功能全 )、长(历史长)、大 (影响大)”等整体比较优势。

3 结语

大学体育的组织与管理理念不是指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的具体实践,但却是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实践的指针与基本原则,不是指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的制度,但却是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制度的思想基础。基于以上对新时期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理念的认识,笔者认为,为了应对新时期的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在“坚定方向、忠诚使命;育人至上、健康第一;人文引领、全面全体;实事求是、特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适时拓展大学体育功能和调整组织管理结构,重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配备优秀带头人,注重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塑造大学体育文化,积极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和拓展资源获取方式,以求在新的发展机遇中,让大学体育走出传统囿限,焕发出与大学职能相匹配的新的活力。

[1]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 [M].刘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陈 希.变革时期我国大学体育的组织与管理[J].体育科学,2002,22(4):4.

[3]陈 希.坚持“育人至上”和“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 [R].大学校长谈体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0.

[4]陈 怡.关于“办学特色”的哲学思考 [J].中国大学教学,2007(2):26.

[5]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与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4.

Idea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bout University Sport in New Era:Enlighten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MAO Zhihe1,PENG Qingwen2,W U Juan3
(1.School of P.E,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 415000,Hunan,China;2.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418008,Hunan,China;3.Hunan University of Radio and Television,Changsha 410000,Hunan,China)

The practice of university sport has developed more than the traditional relatively single PE course,which resulted in more complicated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Enlightened by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sport,the following ideas should be abided by the manager of university sport facing such situation:firm and correct political orientation,loyalty to the mission;Education people first,health first;H um an leading,overall and plenary;Seek truth from facts,development with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y PE;organization;management

G80-05

A

1004-0560(2011)02-0024-04

2011-01-12;

2011-03-06

毛治和 (1968-),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体育管理。

责任编辑:刘红霞

◂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