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述评

2011-12-08 11:00
关键词:延边学报栏目

张 京 梅

(延边大学 学报编辑部,吉林 延吉133002)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延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8年。主办单位延边大学建校于1949年,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西部开发重点建设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50多年来,特别是1996年延边五所大学合校并组成新的延边大学以来,《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学术导向,以鲜明的办刊特点、高品位的学术风格和规范化的编校质量赢得了学术界的赞誉。《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称号,并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2003年7月先后被选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5年被评为吉林省一级期刊;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2009年被评为吉林省社科名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其特色栏目——“朝鲜·韩国学研究”是全国学报中仅有的以朝鲜和韩国为研究对象的栏目,充分体现了延边大学的民族性、地方性特色。2010年“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栏目”,全国高校“朝鲜·韩国学研究”特色栏目。

一、“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的定位和基本特征

(一)“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的定位

特色栏目设定需要对栏目的内涵进行定位,准确定位的含义,一是明确特色栏目的基本范畴,二是明确特色栏目的发展方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推出的“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属于交叉学科栏目。本刊将“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界定为广义的朝鲜·韩国学与狭义的朝鲜·韩国学:广义的朝鲜·韩国学是研究朝鲜·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语言、文学、教育、艺术等的专门性学科,在中国属于外国学范畴,但由于历史、地理、人文、民族的因素又属于与跨境民族文化相联系的民族学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刊开辟的朝鲜·韩国学属于民族学范畴。狭义的朝鲜·韩国学主要研究与历史、地理、人文、民族文化相联系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学、教育、宗教、哲学、艺术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刊开辟的朝鲜·韩国学与民族学也属于交叉学科、交叉栏目,同样属于民族学范畴。这样看来,栏目的内核是朝鲜和韩国,辐射东北亚,这样可以拓宽朝鲜·韩国学研究的范围和领域。

(二)“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的基本特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本刊在坚持办“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以下两方面的基本特征:

1.“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体现出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特点

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的朝鲜·韩国学来说,本栏目是研究朝鲜·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语言、文学、教育、艺术等的专门性学科,但由于历史、地理、人文、民族的因素又属于与跨境民族文化相联系的民族学范畴,朝鲜·韩国学属于交叉学科、交叉栏目,同样属于民族学范畴。本栏目刊发的论文也体现出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特点,如《佛教和儒学思想对高丽女性生活的影响》、《西医与近代中朝基督教的初传》、《汉韩语佛教词语对比》、《韩国语的儒家文化特征》等论文就是将宗教与韩国的女性社会生活、医学和语言学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体现出多视角、跨学科的特点。

2.“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凸显问题意识

所说的问题意识,就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一是追踪当前朝鲜·韩国学学术研究前沿信息,积极发现那些他人尚未关注到的新领域、新问题;二是将朝鲜·韩国学研究放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关注区域经济、政治、国家安全、社会建设实践对理论研究的新需求,开启栏目设置的新视野、新思路。[1]

延边地区地处东北亚,这里既连接着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又与朝鲜相接壤,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引发了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地区安全等问题,“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关注热点,围绕朝鲜半岛问题发表了相关论文,如《朝韩经贸合作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吉林省对朝鲜贸易的现况及对策》、《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朝鲜半岛问题》、《朝鲜罗津—先锋经贸区的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意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研究》、《朝鲜核战略与东北亚地区的核扩散——兼谈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这些论文围绕朝鲜半岛问题从经济发展、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等视角展开研究,体现了栏目的问题意识。

二、“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30年的发展历程

延边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朝鲜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以上。作为跨境迁入民族,朝鲜族与朝鲜半岛的朝鲜和韩国有着天然的地缘、亲缘和族缘关系,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一江之隔的朝鲜半岛的发展变化。

延边大学拥有大批朝鲜学和韩国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延边大学学报》发表了大量关于朝鲜、韩国方面的论文,“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也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

(一)1978-1992年的萌芽期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之后,大学学报也焕发了青春,所刊载的论文逐渐回到了学术研究的轨道。《延边大学学报》展现出较明显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反映民族问题和东北亚地区文化的文章逐步增加。

《延边大学学报》在1978年第一期就刊发了朴真奭的《公元一世纪—七世纪中朝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1978年第三期刊发了郑判龙的《朝鲜实学派文学和朴趾源的小说》、朴真奭的《从古代印刷术的发展看中朝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1978年第四期又刊发了朴真奭的《公元八、九世纪中朝两国的贸易、人民往来和文化交流》,以此为开端到1992年共发表有关朝鲜的论文40多篇,内容主要涉及历史、文学等领域。代表性的文章:历史方面以中朝关系史为主,有朴真奭的《十一—十二世纪宋与高丽的贸易往来》(1979年第二期)、腾绍箴的《从朝鲜〈李朝实录〉看明代女真族与朝鲜族的友好关系》(1981年第二期)、朴真奭的《十三世纪后半期—十四世纪元与高丽的科技交流》(1981年第四期);文学方面以对朝鲜作家作品的介绍及中朝文学交流为代表,有郑判龙的《朝鲜古典名著〈春香传〉》(1979年第一期)、许文夑的《论金时习的创作》(1979年第三期)、何振华的《朝鲜新罗时期诗人崔致远及其作品》(1982年第一期)、李岩的《论李奎报诗歌创作历程及其艺术风格》(1985年第二期)、尹虎彬的《清代的中朝文学交流》(1988年第三期),也有对朝鲜文学观的论述,如许辉勋的《论朴趾源的启蒙意识与文学主体性》(1989年第二期-第三期)、金炳珉的《论朝鲜中世纪北学派的文学观念》(1990年第三期)。在栏目的萌芽期,刊登的论文多以介绍中朝友好关系为主,鉴于中国和韩国还没有建交,对于韩国的称呼也是以南朝鲜命名,如崔吉元的《南朝鲜三大语法学派简介》(1980年第四期)、金强一的《哲学视点:南朝鲜经济、政治发展进程简析》(1990年第四期)等。由于当时还缺少栏目策划意识,并没有明确固定设置朝鲜学栏目,真正创立朝鲜学和韩国学栏目是在中韩建交之后,《延边大学学报》在1992年的第四期正式设立了朝鲜学栏目和韩国学栏目。

(二)1992—2005年“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创立和发展期

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延边大学学报》紧跟时代步伐,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创立了朝鲜学和韩国学栏目。这一时期的论文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深入。这不仅是因为延边大学朝鲜文学专业和历史专业培养了一些从事朝鲜、韩国方面研究的硕士和博士,形成了专业梯队,而且随着中韩两国在经贸方面交往的深入,需要大量懂韩国语的人才,许多大学设立了韩国语系,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这些都为朝鲜·韩国学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进入新世纪,《延边大学学报》更注重栏目的策划,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名刊工程”,并继“名刊工程”之后启动了“名栏工程”。“名栏工程”为《延边大学学报》办好“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指明了方向,无论从发文数量还是从论文质量来说,栏目都有了稳步的增长和提高。

1992年至2005年学报发表了150多篇朝鲜·韩国学方面的论文,内容涉及历史学、文学、经济管理、哲学、语言学等学科。有代表性的论文包括:历史方面有张昌熙的《东夷传中的古高句丽资料辨析》(1993年第二期)、刘子敏的《高句丽新大王伯固考》(1995年第三期)、苗威的《试论隋与高句丽战争》(2000年第三期)、李梅花的《宋、丽文化交流特点初探》(2002年第三期)、王臻的《朝鲜太宗与明朝争夺建州女真所有权述论》(2003年第三期)、朴延华和朱红花的《试论元丽两国政治联姻关系》(2004年第一期)。文学方面的论文最多,内容涉及诗话和诗论的研究,可以说诗论的研究是对作家作品研究进一步深入的表现,[2]如德銘的《李德懋诗学观:言意论》(1994年第三期)、徐东日的《朝鲜诗人李德懋的诗学观:情感论》(1995年第三期)、金东勋的《朝鲜诗话略论》(1996年第一期)、吴绍的《朝鲜诗话研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朝鲜古典诗话研究〉》(1996年第一期)、孙德彪的《朝鲜诗论批评的精华:〈小华诗评〉》(1996年第一期)。另外,比较文学方面既重视文学现象之间的意义联系,也重视比较研究中的双向反馈,即交互性,如金炳珉的《影响、接受与互补:十九世纪中朝文人的文学交往》(1994年第二期)、韩国学者丁奎福的《韩中文学交流之本然双向互动关系——〈九云梦〉与〈九云记〉之比较》(1995年第一期)、韩国学者林贞玉的《李白诗与李奎报诗审美意识之比较》(1998年第四期)、李承梅的《封建时代中朝知识妇女不幸人生的真实写照——析〈断肠集〉与〈兰雪轩集〉》(1998年第四期)、金哲的《中朝文学交流:楚亭文学作品对清代文坛的影响》(1999年第一期)、金宽雄的《略论“弃老型”故事在中朝两国的流变》(2000年第一期)、王克平的《从韩国古典诗话看儒家诗教之印迹》(2001年第二期)、金东勋的《朱熹与朝鲜李滉之汉诗创作联姻关系考》(2003年第一期)和《朱熹与李滉之诗论、诗风联姻关系考》(2003年第二期)、尹允镇的《试论朝鲜的汉文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关联——以传字类小说为中心》(2004年第一期)。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有梁龙男的《论朝鲜财政管理体制及其未来》(1994年第三期)、林今淑的《1998年韩国经济发展走向》(1998年第二期)、石庆华的《韩国企业文化及其管理模式浅析》(2000年第四期)。哲学方面的论文有林贤九的《儒家在朝鲜的传播和影响》(1996年第一期)、金强一的《韩国的儒教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建构》(1996年第二期、第三期)、朱七星的《中、朝、日实学思想之比较》(1996年第四期)、李虎的《浅议朝鲜朱子学特性及其演变》(2000年第三期)、金仁权的《论李滉对程朱“主敬”思想的扬弃》(2003年第四期)、方浩范的《试论丁若镛的天理人欲思想》(2005年第四期)。中朝韩三国地处东北亚,政治环境的影响必然存在,这也是“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需要关注的内容,代表性论文有方雄光的《跨越半个世纪的握手——试析朝韩首脑会晤》(2000年第四期)、孟庆义等的《世界多极化结构与中韩关系——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2002年第三期)、李华锋和赵月峰的《朝鲜半岛问题与东北亚的区域主义》(2005年第一期)。语言学体现了中韩双语的对比研究,如崔健的《韩汉方位词隐喻对比》(1999年第四期)、全香兰的《朝鲜语汉字成语和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成语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1999年第二期)、李得春的《韩国汉字音声母系统的几个特征》(2003年第一期)和《试析韩国语汉源汉字词和韩国独有汉字词》(2005年第一期)等。

(三)2006-2010年“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的繁荣期

仅在2006—2010年的5年间,“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就发表论文130篇,从“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所刊发论文的学科范围来看,除历史、文学、哲学外,还涉及东北亚政治、女性学研究、图书交流等内容,从人文学科向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方向发展,栏目的策划意识更加凸显,问题意识增强。

历史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有金光熙和金洪培的《试析朴正熙维新独裁体制出台之原因》(2007年第六期)、金锦子的《论七世纪中后期唐朝与新罗关系演变及对东北亚政局的影响》(2008年第三期)、朴哲的《“乙巳五条约”前后光武皇帝对美交涉》(2009年第三期)。

文学方面的论文体现了延边大学朝鲜文学专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透过表象进一步深入探讨中韩两国文学的内在关联,如张振亭的《崔致远与陶渊明的诗歌意象世界——两位孤独诗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2007年第三期)、温兆海的《朝鲜诗人李尚迪与晚清学人刘喜海》(2008年第一期)、崔雄权的《故国与田园:郑梦周与陶渊明的归隐意识》(2010年第五期)。“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发表的论文中也体现了形象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复合化,如刘广铭的《〈建州闻见录〉中的女真人形象》(2006年第一期)、崔雄权的《高丽文人笔下的陶渊明形象》(2007年第一期)、王汝良的《李齐贤笔下的中国形象》(2007年第一期)、韩国学者曹圭益的《〈燕行录〉中的千山、医巫闾山和首阳山形象》(2008年第一期)、刘光铭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满族人形象——兼与其中的汉族人形象比较》(2008年第二期)、杨昕的《朝鲜使臣笔下的明代通州》(2009年第二期)、谭红梅的《朝鲜朝汉文小说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2010年第五期)。

围绕朝鲜半岛问题发表了相关论文,例如金强一的《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朝鲜半岛问题》(2006年第二期)、南颖的《朝鲜罗津—先锋经贸区的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2006年第二期)、金景一和金强一的《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意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研究》(2008年第四期)、姜龙范和王宇的《朝鲜核战略与东北亚地区的核扩散——兼谈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2010年第一期)。

对女性学研究的关注也成为“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的一个热点,朝鲜·韩国女性问题研究也涉及跨学科问题,如佛教、儒学思想对女性的影响。代表性论文有刘艳萍的《从李箕永小说女性形象看其性别意识的演变》(2007年第二期)、崔鲜香的《佛教和儒学思想对高丽女性生活的影响》(2008年第五期)、谭红梅的《朝鲜朝儒学独尊下的女性境遇》(2009年第四期)、安花善的《中韩职业女性主观幸福感之比较》(2009年第六期)、崔鲜香的《高丽社会、经济、政治及对外关系对女性生活的影响》(2010年第二期)。本栏目还登载了图书交流方面的论文,如郭美善的《许筠与明代文人的书籍交流考论》(2008年第二期)、胡文华《中韩图书交流探微》(2010年第三期)。

这一时期“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所刊发的论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多篇论文被转载,如金强一的《中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与东北亚政治结构》、吴东镐的《韩国公共营造物瑕疵所致损害国家赔偿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金景一和金强一的《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意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研究》、郭美善的《许筠与明代文人的书籍交流考论》等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全文转载,季羡林先生的《龟兹之密宗》、蔡美花的《朝鲜古代“天机论”的形成与发展》、姜龙范和王宇的《朝鲜核战略与东北亚地区的核扩散——兼谈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等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李艳军的《孔子学院发展模式问题探析——以韩国忠北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被《教育科学文摘》观点摘编,金锦子的《论七世纪中后期唐朝与新罗关系演变及对东北亚政局的影响》、吝建平的《西医与近代中朝基督教的初传》、蔡美花的《论朝鲜美学论的形成及其特色》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观点摘编。

从“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发展来看,覆盖学科内容更广,体现了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栏目也更加关注现实问题,研究更为细致深入,学术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发展的构想

2004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入选名栏的条件: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栏目刊发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栏目设置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有年度组稿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有比较优秀的栏目主持人和责任编辑。栏目能依托所在学校优势学科(如重点研究基地或重点学科)和历史传统、有4年以上的栏目历史、总发文量在80篇以上、所刊发文章有相当数量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所转载。主办过与栏目有关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出版过与栏目相关的论文集。[3]

“名栏工程”的启动,使一批整体实力不是很强,但专栏特色积淀已久的学报因“名栏”的目标激励而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凝聚了发展的动力。对照名栏的条件,《延边大学学报》始终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有政治意识、学术传统,《延边大学学报》“朝鲜·韩国学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发表相关论文300多篇,栏目有明确的定位,特色鲜明,刊载的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所转载。所在学校——延边大学的优势学科明显,历史传统悠久。应该说“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特色积淀已久,已经具备了向名栏发展的很多条件和优势。《延边大学学报》应该充分依托地缘和族缘优势、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凸显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使“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成为真正的名栏。

(一)依托地缘和族缘优势,打造栏目品牌

一般来说,学报的特色栏目多是突出本校的优势学科或是区域(地方)文化。延边位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日本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带,这里中、朝、俄3国陆域相通,中、俄、朝、韩、日5国水域相连,是东北亚的中心;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与朝鲜半岛有着族缘关系。《延边大学学报》可以立足于延边地区的地缘优势和族缘优势,打造“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把它做大做强。

(二)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提高栏目的质量

一个学校的优势学科往往是那些设有博士点、科研基础雄厚、有学科带头人的学科。朝鲜·韩国学研究有朝鲜-韩国学学院作为依托。朝鲜-韩国学学院下设延边大学语言研究所、朝鲜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朝鲜韩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2002年朝鲜-韩国语言文学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007年朝鲜韩国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学学院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培养朝鲜-韩国语言文学与文化领域高级人才的基地以及科研与学术信息交流中心。[4]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89年10月,前身是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研究中心,是已故的延边大学前任副校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郑判龙教授亲手建立起来的一所专门研究朝鲜韩国问题的科研机构。中心广泛与朝鲜、韩国的高校和各研究机构交流往来,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还承办过“第八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会议”和“东亚与朝鲜文化”等国际学术会议,为长期隔绝的朝鲜和韩国的学者创造了相互了解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5]该中心在朝鲜·韩国学研究方面影响广泛,知名学者众多,与国外尤其是韩国和日本交流频繁,我刊可以借助这一平台组稿,提高“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的影响力。通过他们学报可以争取国外稿件,提高学报的知名度,提高稿件的学术水平。

(三)凸显问题意识,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建言献策

学术研究离不开国家的大政方针,高校学报的重要价值更应体现在以其发表的高水平知识成果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放眼当今时代发展主题,将之延伸至相关学术研究前沿领域,围绕热点问题,有针对性选题、有计划地组织知名专家和学者的稿件。

“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也包括朝鲜半岛问题研究和东北亚问题研究。延边大学的东北亚研究院在研究东北亚方面拥有一批专家和学者,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视角、多层面研究东北亚问题。“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应关注学术前沿,以问题为中心、以专题形式组织论文,例如可以围绕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东北亚区域各国战略、东北亚区域各国经济合作等专题组织论文。作为专职研究人员,专家和学者更了解一个学科的发展情况和学科前沿,更容易就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从而挖掘学术的深度,学报聘请这样的学者和专家作栏目主持人,既可以组织到高质量的稿件,又可以提升栏目的学术价值和水平,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已有多位专家如金强一教授、蔡美花教授、姜龙范教授、金华林教授等为我刊撰写了多篇有深度、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咨询报告,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延边大学学报》的“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在30年的建设中,注重跨学科研究,凸显问题意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成为研究朝鲜·韩国学的重要园地,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不断提升。在“名栏工程”的影响下,《延边大学学报》的“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正在向着名栏所要求的标准和方向发展,为成为真正的名栏而努力。

[1]鞠德峰.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与选栏策划分析[J].编辑之友,2009,(2):35-37.

[2]蔡美花,李雪花.回顾与前瞻:中国学者对韩国汉文学的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6-111.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sinoss.net/2004/1014/30.html.

[4]求异进取——朝鲜-韩国学学院简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封二.

[5]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封二.

猜你喜欢
延边学报栏目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栏目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