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野中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设计*

2011-12-07 00:50:30潘巧明何义珠
中国远程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学习者

□ 潘巧明 何义珠

知识管理视野中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设计*

□ 潘巧明 何义珠

本文在引入中国知识管理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知识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知识转化SECI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现有网络自主学习中有关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的情境创设情况,提出了网络自主学习情境设计的四点建议:加强包含隐性知识的学习资源的建设;加强学习伙伴的稳定性,促进相互间的交流;注重隐性知识的积累与存储;提供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

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网络自主学习;情境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2009年5月中国知识管理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知识管理框架》发布,并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知识管理的引进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开创网络自主学习研究的新局面。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所谓网络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调整学习策略,主动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问题解决与社会化交互的活动,并对自我学习活动进行诊断、评价和反馈,持续对学习进行监控和调节,完善自我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1]网络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大学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本文将参照知识管理标准,利用知识管理的概念模型和过程模型,研究网络自主学习情境的设计。网络自主学习情境的创设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促进知识的转化,完善学生的自我知识体系。

现有的网络自主学习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学习资源丰富但难以有效检索,学习知识可方便存储但难以灵活提取,学习过程能记录和再现但难以表达与总结,学习伙伴非常广泛但缺乏稳定性,学习者角色时常更换且具有多重性等。因此,创设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知识管理理论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网络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转移,而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正是知识的管理与转移,特别是涉及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对构建网络学习情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即是基于知识管理视野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设计研究,尝试通过调研、实证分析,构建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

二、知识管理视野中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2]学者们普遍认为,组织中显性知识只占10%,另外90%是隐性知识。也就是说,在人们所拥有的知识中,绝大多数知识都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而它恰好又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知识创新的难度。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这又为知识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对个体与组织知识的转化过程及机理、影响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失败因素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即: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构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四种转化关系。[3]其中,社会化是指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外化是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综合化是指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内化是指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指学习者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知识转化理论对网络自主学习情境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在网络自主学习情境中,网络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工具软件能够帮助知识的转移,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4]为此,我们可以从知识转换的4个过程进行分析,结合网络技术的特点探索网络自主学习的情境构建。

从社会化的过程来看,网络中的视频技术能让学习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获得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感受,在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过程中非语言因素的交流。它的运用拓展了传统面对面交流所造成的空间和容量的限制,使学习者的交流变得更加广泛和自由。因此可以通过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中提供更多的视频录像与操作演示等来创建网络自主学习情境。

从外化的过程来看,网络中的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情境化的特点,有着强大的隐喻功能,它能使知识的表征从简单抽象的符号走向模拟仿真。因此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不易用语言描述的隐性知识,可以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综合编码,创设出类似真实的情景,提供丰富的语境信息,从而对学习者产生多种感官刺激,弥补传统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不足。

从内化的过程来看,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人与知识之间的直接对话,使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沉浸感、交互性的虚拟环境,提供了隐性知识学习的载体,有助于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内化。因此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虚拟现实情境,促使学习者将虚拟世界里体验到的现象和所形成的见解,转变、归纳到一个充分变化的真实环境中去。

从综合化的过程来看,网络中的知识管理工具,如Blog、Tag、Rss、社会书签、WIKI等,扩展了知识传播的传统通道,能够快速聚合与同一主题相关的、分散于网络各处的零碎知识,促进知识的存储、利用和传播。因此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知识交流与管理更加方便快捷,让更多有相同需求的学习者可以方便地走到一起进行交流与学习,同时为学习者的知识管理提供技术与方法的支持。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调查

本研究以SECI模型理论为指导,基于转化模式的四个维度,根据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的情境创设,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结构见表1。问卷采用5点式Likert量表,被试从完全不符合(1分)到完全符合(5分)中做出唯一的选择,分数越高表明这一因素影响越大。同时对问卷的同质性信度进行计算,结果为0.783,表明该问卷内部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测量工具。

表1 调查问卷的结构表

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5份,其中男生123人,女生162人;文科102人,理工科104人,艺术类79人。他们都已参加过一门课程以上的网络自主学习,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其中认为自己具备熟练网络操作能力的20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0.9%。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深入校园与调查对象进行具体访谈,以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同时利用SPSS13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处理。

1.社会化维度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创设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方面来看,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在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运用、知识分享方面得分都比较低,见表2。性别、专业、学生掌握网络操作的熟练程度均对调查结果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

表2 社会化维度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创设总体平均得分及标准差

在知识获取方面,学习者很少有机会通过网络视频远程观看解决问题的高水平现场演示,特别是与知识专家“面对面”的网络视频接触机会几乎为零。在知识存储方面,网络自主学习的资源以呈现显性知识为主,几乎没有包含实际情境的操作记录与视频录像。在知识运用方面,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还不具备实践知识的功能。在知识分享方面,尽管有一些类似于SNS的软件可以用于思想交流和观点共享,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网络自主学习在创设情境促使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方面几乎还没有起步。

2.外化维度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创设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方面来看,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在知识存储、知识运用方面得分比较高,在知识获取、知识分享方面得分比较低,见表3。不同性别学生掌握网络操作的熟练程度对外化维度的调查结果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专业对知识存储有显著性影响,用LSD法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知识存储(EM)因素上,理工科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创设比文科要好。

表3 外化维度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创设总体平均得分及标准差

在知识获取方面,虽然有思维导图等一些工具帮助学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但多数学生认为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缺乏更好的工具帮助他们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在知识存储方面,现有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一般能提供类似于Blog、Podcasting等软件帮助学生发布信息,方便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知识。在知识运用方面,网络自主学习中有许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情境,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特别是包含隐性知识的已有经验的使用。在知识分享方面,学生还没有合适的工具和平台能够用于与学习伙伴分享知识经验,在交流过程中所表达的与实际想表达的往往不一致,学习伙伴一般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要表达的内容。网络自主学习在知识获取、知识分享方面创设情境,促使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化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3.综合化维度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创设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方面来看,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在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运用、知识分享方面得分都比较高,见表4。学生的性别、专业及掌握网络操作的熟练程度均对调查结果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

表4 综合化维度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创设总体平均得分及标准差

在知识获取方面,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能提供各种搜索引擎帮助学习者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这方面的情境创设学生满意度比较高。在知识存储方面,学习平台能提供各种知识管理工具进行管理,如提供概念地图工具建立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知识的体系结构,用类似于Tag的技术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总体而言,对显性知识管理工具的开发已经比较完善。在知识运用方面,学习平台能提供复习所学知识的机会,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并创设了综合运用知识的情境与任务。在知识分享方面,一般都有BBS或类似于Wiki的工具让学生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网络自主学习在创设情境促进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化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好。

4.内化维度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创设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方面来看,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在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运用方面得分比较低,在知识分享方面得分比较高,见表5。不同专业学生掌握网络操作的熟练程度对调查结果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但性别因素对调查结果产生显著性影响,男生在知识应用方面强于女生(t=3.06,p=0.002),在知识共享方面也强于女生 (t=2.66,p=0.008)。

表5 内化维度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创设总体平均得分及标准差

在知识获取方面,尽管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但能够引起学习者深入思考的并不多,学习者很难从中领会到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在知识存储方面,学习者没有沉浸感,无法深入体验除显性知识以外的经验与技能。在知识运用方面,许多学习者反映,现有的网络学习情境能让自己看懂网络中的学习资料,但无助于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点,即很难理解隐含在显性知识之内的隐性知识。在知识分享方面,网络自主学习都能提供类似于QQ等工具进行思想交流和观点共享,吸取显性知识以外的经验,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总之,网络自主学习在创设情境促进交流方面有所建树,但在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运用的情境创设方面有待加强。

四、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1.加强包含隐性知识的学习资源的建设

调查发现,现有网络学习资源的组织,以考虑显性知识为主,很少考虑包含隐性知识的内容与形式。尽管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搜索引擎也不缺乏,但许多学习者在开展网络自主学习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缺乏能够引起深入思考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组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使用的媒体不适当,需要以视频、动画表达的隐性知识情境创设明显不足,组织结构不合理,学习资源的组织不符合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利用RSS类技术进行主题订阅的组织形式还很少;导航不够清晰,学习者经常出现迷航的现象。所以要加强包含隐性知识的学习资源的建设,更多采用能够包含隐性知识的载体,提供更多的视频录像与操作演示等,同时提供必要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与管理。

2.加强学习伙伴的稳定性,促进相互间的交流

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学习者的角色具有多重性,学习伙伴非常广泛,主题学习群很容易建立起来,但维持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学习者普遍反映缺乏归属感,只有在许多场合作出贡献并被其它学习伙伴认可的情况下,才能长时间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而且交流平台不完善,很多时候无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伙伴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现有的BBS、QQ、Wiki以及一些类似于SNS的软件在交流过程中无法达到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在传播隐性知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发现,利用远程视频进行交流的方式用得很少,这也制约着网络自主学习中的隐性知识传播。

3.注重隐性知识的积累与存储

现在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在显性知识的积累与存储方面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提供了许多类似于Blog、Podcasting等的工具软件进行知识管理,同时提供了类似于Tag的分类技术对知识进行整理,建设知识仓库,提供知识地图帮助学习者寻找知识。但在隐性知识管理方面有待加强,现有的存储方式缺少虚拟现实的情境,几乎没有包含实际情境的操作记录与视频录像。隐性知识的存储具有极强的个体依存性,要靠沟通和知识的共享活动来完成,所以应该创设更多这样的学习情境,达到对隐性知识积累和存储的目的。

4.提供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

现在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方面明显不足,很多学习平台只提供答案的反馈,着重于学习者知识的掌握,而非学习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情境缺少良好交互性,缺乏自身的评价、同伴的评价和专家的评价,实践结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导致自主学习过程无法监控。虽然网络自主学习中有许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情境,需要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解决问题,但因缺乏一个良好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只做到了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并不能创设综合运用知识的情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本研究只是在知识管理理论指导下对网络自主学习情境的一次粗浅调研。由于问卷的设计只是根据个人经验得出,存在着进一步修正的必要;同时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研究者周围的人群,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调研,提高研究的精确性。

[1]庄科君,贺宝勋.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系统框架和自主学习行为层次塔[J].中国电化教育,2009,(3):41.

[2][英]迈克尔·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43-87.

[4]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s 1994,5(1):14-37.

[5]潘巧明.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隐性知识传播模式[J].远程教育杂志,2008,(6):45-47.

2011-03-15

潘巧明,副教授,硕士,丽水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323000)。

何义珠,丽水学院图书馆(323000)。

责任编辑 石 子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China's first national standar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Framework of Knowledge Management,and then discusses the results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300 college students at Lishui University.The questionnaire used was based on Ikujiro Nonaka's SECI model of knowledge conversion.An analysis was made of the status quo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knowledge storage,knowledge sharing,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in the self-directed e-learn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Informed by thesurvey findings,four proposalsareput forward to createa self-directed e-learning environment.These proposals are improving organization of and access to learning resources,establishing partnerships and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in learning,highlight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storage of knowledge,and providing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Design of Self-directed E-learn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an Qiaoming and He Yizhu

knowledge management;explicit knowledge;implicit knowledge;self-directed e-learning;learning environment

G434

B

1009—458x(2011)05—0066—04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 (编号:yb09072);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Y201018582)。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2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1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03:53:28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14: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