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国 军,韩 冬 华
(1.宜兴市西渚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236;2.宜兴市教育局,江苏 无锡 214106)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比较研究
管 国 军1,韩 冬 华2
(1.宜兴市西渚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236;2.宜兴市教育局,江苏 无锡 214106)
中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办学的质量与品牌,决定了办学的内涵与方向,校企合作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学校、企业与地方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以下简称“NYP”)的校企合作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史上校企合作的情况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对比,突出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结合对比研究后的分析,提出了中等职业教学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三大类研究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欧、美、日等国家相对发达,无不与该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本的企业访问模式、英国的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职业学校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都是校企合作的良好典范。而新加坡NYP的校企合作模式,则是在德国“双元制”模式基础上的改良,更值得我们进行比较与研究。
1.NYP的“教学工厂”,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该理念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研讨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全方位地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办学理念。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将工厂的实际生产(研发)引入校园,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加快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确保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与时并进,“教学工厂”中企业项目与研发项目是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这虽是NYP校园内部的一种办学理念与模式,但切实地融合了企业文化的元素,是更高层次的一种有效合作。
2.我国“实训工场”初步实现技能性训练。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更多的则是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在校内设置“实训工场”,学生只是在理论性学习后,按照技能培养的计划,有步骤地进入没有任何企业参与的“实训工场”进行技能训练,而后依然进入所谓的教室学习理论知识。这一方法,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脱节。
1.NYP的“项目开发”,高度体现学研结合。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与研究,是“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工程师与教学老师合作研究项目,使教学与项目相融合。通过项目研究,提供教师与企业沟通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积极超前进行专业开发准备,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进行新专业和新课程的开发,为企业培训专业人才,为企业技能开发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通过项目研究的同时,也使教师的专能得以开发提高,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有助于教师更新自我,使教师成为超前发展的老师。
2.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成为多年来的美好憧憬。中等职业教育较以前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但技能训练的原材料仍然是消耗性的而非生产性的,学校教师虽是“双证型”的却非“双师型”的,企业工程师虽是技能的“好把式”却非教书的“好能手”,企业项目的开发虽在逐渐重视,却依然以经济效益为首要追求。这些原因,造成了“产、学、研结合”只是停留于口头的呼吁与美好的憧憬,要真正实现,则是困难重重。
1.NYP的“超前培训”,促使教师专业发展。该学院面向世界培养人才,为国家增强经济实力培养人才,这与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只是单一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截然不同。学院把保持与企业齐头并进、甚至超前于企业的发展,作为学院自身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把培养教师作为办好学院、培养学生的最重要的工作。为使学院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不落后于企业生产发展,学院主动到企业进行调研,预测企业发展趋势,超前2~3年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技术技能进行积极准备。此外,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院上课,使教师及时了解企业技术的发展动向;每年安排教师接受新课程学习、学院内训、专业项目研究、出国学习等各种提高培训;轮换安排20%的教师到科技园从事企业合作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得以拓宽,科研能力得以提升,专业技能得以发展,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培养了大批“双师型教师”。
2.我国的“顶岗实践”,初步锻炼了教师技能。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虽然也或以文件的形式加以规定,或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宣传,也起到了一定的锻炼效果,但由于与企业的合作不甚紧密、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教师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大部分教师“对上,报实践名单”;实则,根本不去实践这一“名存实亡”的怪现象。
纵观NYP与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见表1),不难发现,如果能真正有效地将校企合作深入,并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技能引进学校的“实训工场”,扎实和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务实和企业合作将教师安排进企业锻炼或将企业优秀的工程师安排进学校授课带徒,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技能训练更切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仅能在研发上为企业插上快速发展的翅膀,也能为学生及早接触企业项目提供条件,更能让教师快速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切实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表1 NYP与中国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我国的职业教育很早就存在,但由于受“仕、农、工、商”观念的影响和工业化起步较晚的缘故,这类教育一直十分薄弱,在古代教育体系中长期未纳入主流教育,当时的主要形式为学徒制。学徒制可以认定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萌芽,而其中所包含的校企合作理念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更多的可以认定为是由于企业(手工作坊)的用人需求,而开办的“一对一式,点对点式”的“职业学校”。这种校企合作,虽没有像现在这样正规的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进行技能的全面训练,但却是真正的技能与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其中,不乏培养出了鲁班等能工巧匠。
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主要表现为实业教育,即:实业为教育提供物质保证,教育为实业发展提供人才。实业教育成为实业与教育相结合的理想模式。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他认为:“第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第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第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这一观点,已将“校企合作”从自发转变成了自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各级各类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逐步发展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国家鼓励实施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强调学校可以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也可以办学校。更进一步加强了校企的紧密型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出发,邓小平提出了“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各类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兴办起来,理论性的“校企合作”也逐渐地为各校所重视。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不论是学徒制还是正规的学校教育制,校企合作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不论是基层的师傅还是高层的领导,校企合作的观念始终突出强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校企合作,就没有中国的职业教育。
1.合作不紧。由于制度缺失与认识肤浅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大多还是建立在靠“关系和信誉”基础上的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之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淘汰后的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职业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2.制度缺失。校企合作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在他们的成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创设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但目前我国由于缺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尚缺乏制度制约;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也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因此,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这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3.内涵不深。站在企业的角度,不少企业没有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总是狭隘地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生产与经营,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不必为此过多地分散精力。站在学校的角度,目前不少职业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师傅的操作水平存在较大距离;项目开发的能力尚不能初步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可以说,绝大多数教师还仅仅停留在教书育人的文化理论层次与德育引领层次,从而导致了学校不能高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与目前的辉煌阶段,但就校企合作本身来说,合作现状不仅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甚至有所倒退,具体见表2分列。
表2 校企合作历史与现实综合比较
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虽在高速发展,但由于校企合作的相对落后性,造成了学生与企业工人技能上的脱节,造成了学校实训设施设备落后于企业生产的设备,造成了学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企业工程师技能水平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了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改进速度相对缓慢。可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关系到企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而有效的校企合作,必须从如下三方面加强研究与实践:一是要研究学校与企业所具有的共同利益点,只有在“双赢”利益的基础上,才存在合作的前提,才能保障合作的健康发展;二是要研究政府在合作双方中所起的桥梁、媒介作用,要研究政府应该就此而出台的政策倾斜、经费支持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合作的有效发展;三是要研究校企双方的合作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建设、实习设施设备、实习技能训练、师资培养交流、学生就业创业、项目研制开发等方面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合作的深度性。
管国军,男,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韩冬华,男,宜兴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科副科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1)22-0055-03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