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治 张 超
(西南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研究部,四川 成都 611130)
从现阶段武术教育状况看中华武术的生存与发展
李 治 张 超
(西南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研究部,四川 成都 611130)
武术教育同中华武术的存在与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优秀的武术教育才可能促进中华武术的蓬勃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教育同中华武术存在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建国以来我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武术发展的趋势做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武术教育;中华武术;存在;发展
武术教育是指以武术的技击方法为内容,以套路和散手为形式,将蕴含于武术中的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中医学、伦理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进行传播,培养具有创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中华武术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人类去学习武术,理解武术的内涵寓意,并进行创新发扬。武术教育正是培养承载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具有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为中华武术的存在与发展。可见,武术教育与中华武术的存在与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武术的存在与发展紧紧依赖于武术教育,武术教育促进中华武术的存在与发展,两者不可分离紧密联系。因此,中华武术的存在与发展需要紧抓武术教育,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发扬中华武术。
2.1建国后武术教育发展的刍形期(1949-1978年)
早在1949年10月党和政府就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筹备会议上提出,体育运动“要广泛的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体育形式”。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布的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根据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出教学大纲民族特色的精神,1961年教育部组织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使学校的武术教育机制步入正常轨道。[1]1958年8月,国家体委在青岛召开了全国体育学院院长会议,正式确立武术为体育学院的专修课和普修课。随后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相继设立了武术系,其他体育院(系)设立武术班,把武术作为专业,开始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2.2建国后武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期(1978-2005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政策的确立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鼓励和支持。中华武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其性质、地位、作用和目的也发生变化。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中明确提到:“在注意科学性和增强体质的同时,要保留武术本身的风格和特点”,并简化了套路技术内容,还首次规定从高一开始,除了学习少年拳外,增加单人或双人攻防动作。[2]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指出:“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传统形式和健身方法,是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材之一。”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在传统体育学类专业中设置武术专业,随后六所部属体院单独招收武术专业本科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学校武术走向高潮。从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在上海体院诞生首个武术博士。2004年4月3日中宣部和教育部从文化战略的高度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由于整个社会对武术热爱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我国武术教育的热潮汹涌而来。[3]武术教育广泛在大中小学开展,社会武术教育出现繁荣景象。[4]
2.3建国后武术教育发展的沉淀期(2005年至今)
到2005年左右,由于现代人的社会观念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更追逐新潮的个性化的流行运动项目,以及对武术神奇面纱的揭露而引起对武术价值的重新思考,武术教育进入沉淀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武术教育在大中小学面临困境出现了萎缩。武术场馆的教育业同样遭遇困境,根据在2006年1月份的《中华武术》杂志上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调研组调查报告,全国民办武术学校出现了滑坡现象。[5]
3.1目标定位不明确
武术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求最终决定了武术的存在与发展。武术人才根据社会需要可以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又可分为武术运动人才和武术相关人才。武术教育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武术人才,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目标导向。现今的武术教育过程中对武术人才的培养缺乏多元化的分类培养,对武术人才的定位不够准确,没有建立武术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缺乏专业特色的武术人才培养机制。
3.2优秀师资力量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核心素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线索。近年来,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做出了规范化表述,使“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从模糊走向清晰,各学科教学实践也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本文以高中语文学科为研究对象,就与核心素养培育有关的学理与方法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武术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优秀的武术教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有利于在武术教育中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优秀的武术师资属于稀缺资源,从我国武术师资的构成现状中可以看出优秀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武术教师中技术理论兼备的全面人才少,学术型教师少而技战术教师多。由于武术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难以在武术理论研究中有所突破和限制了理解武术文化的深度,因此在实际武术教学中不能深入剖析讲解武术文化,不利于学生理解武术文化。
3.3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陈旧
武术教育过程中,中华武术恪守“终不异初”的典范,限制了其创新发展。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有一种膜拜心理,越是古老的东西越是完美的,严重制约了武术的创新发展。武术教育的“传习”模式一直没有改进,即通过武术教师口传身授,众多学生模仿领悟并加以练习的1:X 模式进行武术教育。在新时期由于社会转型人们的文化观念转变,武术教师却以过去学习到的教学方式教育现今的学生来应对未来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求,出现武术教育的严重滞后性,对中华武术的存在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4社会需求急剧下降
3.4.1武术教育的需求因跆拳道等搏击术兴起而降低
由于跆拳道、空手道等搏击术课程中有许多快速、简单、有效的“克敌”招数,符合现代人短时间内提高防身技能的需要,而武术技能的掌握需要长期的练习与领悟,短期内难以迅速提高技击水平,大众对跆拳道的热衷程度较高。从规则方面看,一项体育运动规则越简单越容易普及,越容易被接受。跆拳道的竞赛规则十分简单明了,除了不许用肘、膝关节和摔法外,比赛时可用拳攻击对方的躯干部(锁骨以下,髋关节以上的区域),也可用脚攻击对方的头部、胸部、腹部和胁部。[6]中国武术追求难度,规则体系复杂而且不完整,依靠裁判的主观意志评判,容易产生分歧且不容易被大众理解接受。因此,武术受到冷落,跆拳道等搏击术受捧,社会对武术教育的需求相对较少。
3.4.2武术教育需求因家庭人口结构转变而降低
在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以及现代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剧增,我国家庭人口的结构发生了转变,现在到了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的历史阶段。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溺爱程度较高,怕吃苦怕受累。接受武术教育是需要花费长时间的精神体力的投入,忍受艰难困苦进行乏味枯燥的练习才可能真正理解武术的真谛。因此整个社会对武术教育的需求减少。
3.4.3武术教育因需求因就业困难而降低
3.4.4形态教育需求因健身方式多样化而降低
武术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但社会高度发展下大众可供选择的健身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社会大众愿意选择一些易于学习,趣味性很强、满足社会交际的健身娱乐项目。武术由于练习周期长,过程缓慢枯燥无味,很难受到大众的青睐,在众多健身娱乐项目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武术教育的需求就进一步减少。
4.1武术教育应以未来社会需求为目标
武术教育机构是为社会提供武术人才的供给方,现代社会对武术需求决定了武术教育的发展。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武术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培养体系。武术人才应按照对未来社会的预期发展趋势进行培养,细化武术人才的培养模式,针对社会需求分类培养。对武术教师、武术教练、武术指导员等武术运动人才的培养应注重技能的培养,同时紧抓理论学习以及武术理论的研究,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对未来从事体育产业的武术人才就应以经济管理知识为重点,辅助以技战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的培养。总之,面对未来社会的需求,武术教育应把握未来趋势,以未来社会需求为目标实施多元化的培养体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匹配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求结构,最终达到供需平衡。
4.2加强优秀师资力量的培养
优秀的武术教育师资对武术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也影响到中华武术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更应注重武术教育优秀师资力量的培养,武术教师应依据所在学校的优势主动学习掌握哲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生物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人文社科类的知识,把武术教师培养成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使武术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筛选出优秀的武术教育师资,开展武术教师间的交流活动,提高整个武术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优秀的武术教师要拥有创新意识,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在武术教育过程中突破陈规,并带动和激发学生去在武术学习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武术教师应关注社会热点,并结合实际武术教学的需要,及时传播新的社会知识,摒弃武术教师以过去学习到的教学方式来教育现今的学生这种应对未来社会对武术人才需求的教育滞后性。
4.3采用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方式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致整个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重大转变,武术教育也要顺应时势,用科学的和学习者喜欢的方式进行。武术教育应全面把握学习者的身心健康、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进行。传统的“传习”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武术教育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要求,探索“自学辅导模式”“学生分组竞争讨论模式”等,并在其中融入参与性较高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活动,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潜移默化的渗透武术文化,最终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4加强社会宣传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社会大众思想观念的变化,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等,武术不仅要和跆拳道等技击运动竞争,还要与其它健身娱乐项目竞争。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夺消费者资源,武术教育不能仅以其优秀的历史文化自居,而应该充分抓住社会时事的变化对武术进行宣传。针对“武术无价值论”进行反驳,宣传就是最有利的工具,武术不应该过于低调,应该通过宣传展示武术博大精深的技术内容和文化内涵,让人们了解武术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揭示武术的教育功能,增加就业机会,通过习练武术进行人格修养,道德培育,文化传承,树立民族精神;通过宣传国家领导有关武术的讲话和行为来推动武术,使广大群众关心武术、关注武术、热爱武术。
[1] 李龙.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2] 汤立许.建国60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4):449-450.
[3]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08-409.
[4] 武术中心调研组.民办武校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中华武术,2006(l):26
[5] 张玉强.河南省民办武术学校滑坡现象原因的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6] 高谊,陈立人.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TheSurvivalandDevelopmentofChineseWushufromthePerspectiveofWushuEducation
Li Zhi,Zhang Chao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sychical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611130,Sichuan,China )
Wushu education an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are closely related.Only the best Wushu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for Wushu education situation directly decide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mathematical statistics,expert interviews and logic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shu education an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Wushu educ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and the main problem of Wushu education.On this bas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uture Wushu are analyzed,and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are supplied to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
wushu education; Chinese wushu; survival; development
2011-03-20;
2011-05-25
李治(1974-),男,四川自贡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
G852
A
1672-1365(2011)05-0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