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休闲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色的研究

2011-12-07 06:28潘哲浩陈浩庆翁锡全陈福刁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潮汕地区潮汕农耕

潘哲浩,陈浩庆,翁锡全,陈福刁

(1.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

潮汕休闲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色的研究

潘哲浩1,陈浩庆1,翁锡全2,陈福刁1

(1.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

潮汕休闲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潮汕地区历史、宗教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且与潮汕独特的地域环境有关。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对潮汕地区休闲体育文化的地域特色进行研究,在分析潮汕地区休闲体育文化产生的农耕地理条件、水文化在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基础上,总结了潮汕地区休闲体育文化的农耕文化、水文化和季节文化等的3个地域性特色。

潮汕地区;休闲体育;农耕文化;水文化;季节文化

潮汕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由于潮汕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潮汕文化是本地土著文化与移民文化和海洋文化经长期相互碰撞、融合而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它既有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兼有群体性独特的文化特征;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亚文化现象的潮汕休闲体育文化,自然是在潮汕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潮汕文化组成的一部分。潮汕休闲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有潮汕地区历史、宗教的文化因素,也与潮汕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潮汕休闲体育文化不但具有广泛的时空制约性和突出的潮汕文化特质,也具有鲜明的潮汕地域特色。潮汕休闲体育文化的地域特色包括三个方面,即农耕文化特色、水文化特色和季节文化特色。

1 潮汕休闲体育的农耕文化特色

1.1 潮汕地区的农耕自然地理条件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1]。休闲体育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自然离不开农耕文化,从潮汕休闲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的轨迹看,潮汕休闲体育文化有着农耕文化深深的烙印。

潮汕地区的特有文化形态,从远古开始就已独立得到发展,并非单纯由北人所带来[2]。潮汕地区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是一个自成单元的区域,但却是有着独特而优越的农耕自然地理条件。潮汕地区以平原为主,丘陵为次的地貌特征,土壤肥沃,“平土可耕,高土可种”。同时,该地区气候宜人;雨水充沛。正是这种自然地理资源为潮汕先民农耕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潮汕平原背靠莲花山脉,面向滔滔南海,极大地限制了潮汕与内陆周围地区的沟通;同时,潮汕地区南濒南海,使其与大洋彼岸的国家和地区又隔离开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又徒添了古代潮汕地区的封闭性,生活在这种地理环境中,潮汕先民只能以农耕作为赖以生计的主要方式,从而极利于孕育和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从距今约6000-5000年前的陈桥贝丘遗址,其出土文物显示了潮州先民已开始了渔、耕、猎的生活。商周之际,以饶平浮滨文化为代表,标志着这里已踏进青铜、农耕文明的门槛。秦汉以后,随着大批中原移民的进入,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潮汕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日益繁荣。唐朝的“稻得再熟,蚕也五收”[3];北宋的“稻田千万顷”,“处处尽蚕麻”;“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天”[3],南宋诗人杨万里对潮汕农业的发达就发出这样的赞叹:地平如掌树成形,野有邮亭浦有梁。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3]这种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自然孕育的是自娱自乐的传统体育形式。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潮汕农民不仅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耕作经验和农耕文化,同时在耕作之余还创作了许多与农耕活动有关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休闲娱乐活动不仅作为民间日常娱乐消遣、陶冶性情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而且有些还作为节俗礼仪活动广泛应用,如唱春牛、舞春、游神赛会、舞社火、演潮剧等各种民间娱乐活动,基本上都是由鞭春活动延续或演变而来[4]。

1.2 潮汕休闲体育农耕文化特色的表现

从农耕文化分析潮汕休闲体育文化,一类是以农耕工具为器械具有竞技性质的休闲娱乐项目,属于田间地头的即兴节目发展而来,多在潮汕乡村流行,一般为农作间歇时在田间进行,参加人数多为两人或是不限,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据槌、托手尾和顶肚脐等。据槌的“据”字依“撑”的意思来使用,典出《说文解字?手部》:“据,杖持也。”据槌及托手尾都是潮汕地区以往常见的成年人游戏。它带有比试双方力气的大小以分出胜负的竞技性质。“据槌”时以一根做农活的木质扁担作中介物,双方各伸直右手或左手撑住扁担的端,在公证人喊“—、二,三”之后相互向对手发力进攻,以手臂弯曲或抵挡不住对方而“脚马”节节往后退——潮语称为“浮脚”者为败方。与这种方式相近似的被称为“据脐”者。即双方各把扁担头顶在自己的肚脐或腹部的左右侧面向对方发动强劲的进攻,仍以抵挡不住而后退者退至无退路时为败方。另一种仍是“文比”的方法是“托手尾”。竞赛时双方各以右手掌对右手掌,左手掌对左手掌,按约定各以一手或各以双手使劲推向对方,仍须扎住脚步。以能伸直顶退对方身体的一方为胜利方。这是一种徒手角力。这种角力常常顶得脸红嘴鼓,众人围观呐喊,气氛热烈。除此之外,还有拔河、顶石磨、提砖头等项目。

另一类是以动物或由人扮成动物为主题的对抗性休闲娱乐活动,如斗鱼、斗鸡、斗鸟、斗鹅、斗龙虾等。斗鱼是潮汕人农闲时一项有趣的休闲娱乐活动。用以相斗的鱼通常是“沙斑”鱼,属鱼纲的攀鲈科;体侧扁如中指长,背鳍臀鳍宽而长,腹鳍有如丝的彩带;遍体以褐色为主,上有垂直的红、蓝、青、白各色鲜艳的环节,节数不等,最多有七节;生活在池塘和山间小溪流。斗鱼分圆尾和歧尾。潮州斗鱼以歧尾居多。斗鱼以生活在山洞间活水之中的雄鱼为最佳,体形大、凶猛。雄鱼相斗,一般选择体形相同,大小相等的两条。雄鱼相遇后,便互相追逐,各自弯着身子张开鱼鳍,成顺时针或逆时针不断变化方向,迂游对峙。这是两雄鱼相争之前的“冷战”阶段。若其中一条自忖不如对手,就会夹着尾巴逃跑。若是觉得势均力敌时,就有一方主动发起进攻。初战时,总是互相用吻冲击对方尾鳍或者身躯。这时若有一方自愧不如,只要收鳍闭鳃,退避三舍,也就没什么争端。若双方势不两立,便吻对吻互相啃咬。酣战时,吻部咬住吻部左摆右扭,忽浮忽沉,忽进忽退,直到双方觉得需要换气时,才各自松口。这就是“一蕊”,(即一个回合)。斗鱼大凡能斗上几蕊或几十蕊就算佳品。

还有一类是以仿动物或人物为主题的表演舞蹈形式的休闲娱乐活动,包括蜈蚣舞、鳌鱼舞、双咬鹅舞、布马舞、鲤鱼舞、舞狮、舞龙、九鳄舞以及英歌舞、车鼓舞、赞鼓舞、钱鼓舞等。这些舞蹈内容多取材于潮汕人民农业生活中熟悉动物形象以及历史英雄好汉的故事,显示潮汕民间舞蹈的地方创造性[5]。以仿动物为主题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各种动作,惟妙惟肖,生动有趣,场面壮观;体现潮汕人民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农家生活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同时也表现了潮汕人民崇尚英雄好汉,骁勇敢闯,惩恶扬善,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它们的产生与潮汕地区民间以祈求风调雨顺、神灵保佑的祭祀和庆祝农业丰收活动有关,也反映了潮汕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经济主体的封建社会神灵崇拜的特点。

2 潮汕休闲体育的水文化特色

2.1 潮汕地区的水文化特点

水文化特色是潮汕休闲体育文化地域的另一特色。潮汕休闲体育文化既有独特的潮汕文化内涵,又有悠久水文化(包括海洋文化)的积淀。谈到潮汕水文化,自然离不开其江河、湖泊和海洋。水是潮汕地区境内分布最广、人们最为常见、接触最为频繁而且也是使用最多的自然资源。潮汕地区水系发达,山区河流密布,平原河网纵横,湖泊交错,流域内集水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包括干支流)有46条。其中独立流入南海的有韩江、榕江、练江、龙江、黄岗河、鳌江、狮石湖水、雷领水、螺河、乌坎河、鳌江、黄江、赤石河等13条;集雨面积达1000 km2以上的江河是韩江、榕江、练江、龙江、黄岗河、螺河、黄江。同时,东北至南西面临南海,海岸线东起饶平县大埕湾的东乡,西止惠来县岐石镇的华清村,蜿蜒长达325.6 km[6]。因此,潮汕又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汕特有的水文环境,不仅养成了潮汕人独特的生活习俗,并在生活劳动中,潮汕人民练就了一身驾驭水的本领,并形成和促进了多项水上体育活动,如游泳、跳水、划船、扒龙船(赛龙舟)和垂钓等体育项目的发展;同时还锻造出潮汕人不避风涛、勇于开拓、冒险、开放的水文化精神,这也是近代以来潮汕体育健儿取得优异成绩的精神基础。如汕头是曾经举办过世界马拉松游泳锦标赛,并于2005年被评为“游泳之乡”。

2.2 潮汕休闲体育水文化特色的表现

据《广东通志》记述,潮州先民,百越一支,“陆事富而水事众”,为自己生存而奋斗,有些以农为本而兼耕海晒盐,有些以渔为主而兼耕园田。由此可知,活动在这里的先民,他们经常与水打交道,但江河、海上生活不同于陆地,风平浪静时水流清澈、碧绿、恬静,而洪水来时则是风雨呼啸,大江怒吼,惊涛骇浪,为了生存要熟悉水性,掌握游泳、驾木排、小舟之技巧,才能捕鱼作业。当然,由于潮汕地区江河纵横,面临南海,向来以水患为烈,因此,产生的水神、海神崇拜,由此而衍生的祭拜、游神民俗体育活动也很多,如妈祖诞。

潮汕地区江河弥布,分布均衡,自然离不开端午节的赛龙舟,潮汕通俗叫“扒龙船”。潮汕地区的龙舟竞渡,具有悠久的历史。明末清初年间,揭阳、普宁、潮州、澄海等地区都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而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清乾隆《澄海县志》记载,端午节“好事者竞斗龙舟,具银牌,插彩旗,江心悬之,听龙舟竞取,曰夺锦标”。潮诗《端午赛龙舟》云:“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这是赛龙舟的真实情景。也有民歌《保贺儿婿抢头标》生动地反映潮汕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风情。由此可见,赛龙舟是潮汕地区一种群众喜爱的休闲体育娱乐活动。

当然,潮汕地区人民在劳作之余也创作了一些与水文化有关的民间休闲娱乐文化,如水布角力、斗龙虾、斗鸡翁蹬等竞技游戏和鲤鱼舞、鳌鱼舞等舞蹈。水布,俗称浴布,是潮汕水乡农民普遍必备的一种特有生活用品,除了生活的功用以外,水布还是潮汕民间休闲运动的简便器具,用于双人角力游戏。斗鸡翁蹬这个游戏通常在池塘水进行,防止游戏者跌下来受伤。游戏时两人为一组,一人立在另一人的肩上,与另一组相斗。下面的人按住肩上人的足胫,并灵活作转变进退,让上面的人相斗相推。这些竞技游戏在潮汕地区相当流行,从一侧面也反映了平原水乡的生活特点。

另外,潮汕人对建造民居的选址十分讲究,除了要选好方向、地势(地理)之外,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水源。这是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生产活动更不能离开水,可以说水源是建造民居时选址的先决条件。水对建筑住宅的先决作用造就了潮汕民居形成了相同的统一格局,即每座民居的前面特别是在祠堂的前面都要挖一个较大的池塘,从整座民居或祠堂的后面的一边引来徐徐的流水,蜿蜒注入池塘之中,然后又绕过另一边不显眼的小河缓缓流去。由此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洗澡、游泳、洗衣物的场所,也是小孩子们开展诸如打水漂、放纸船等一类休闲游戏活动的天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汕各地也借当地水资源大力发展水上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如揭阳市素有“水上莲花”之称,近年提出建设“岭南水城”,致力于开发水上运动(跳水、游泳、冲浪、划艇)、水上娱乐(水乐园、榕江夜游)、水上旅游休闲度假(温泉度假、滨海度假、漂流、观瀑)、水神崇拜(天后宫、南海神庙)、滨水房地产等亲水、乐水、娱水、拜水休闲产业。潮州市则以建设“滨江长廊”、“湘子桥”、“鳄渡秋风”、“龙湫宝塔”“韩江夜游”等韩江水文化项目的建设,促进当地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展。

3 潮汕休闲体育的季节文化特色

3.1 潮汕地区的气候条件

从气候特征看,潮汕地区地处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气候,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日照长,年日照时数在2000 h左右,平均每天6 h;阳光充足,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1℃ -22℃之间,夏长无酷暑,冬暖无霜冻,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300-2200 mm之间,夏长冬短,终年温暖湿润,生活在一个草木清华、四季常青的地域,人们对生活必然会有一种愉悦感,使人的情感也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不同季节各种各样的节庆或仪典民俗也形成潮汕地区独特的休闲体育文化。

3.2 潮汕休闲体育季节文化特色的表现

潮汕春天气温回暖快,春耕也来得早。虽然从春节开始,各种节庆与娱乐活动就接连不断:元宵赏灯、游灯、二月游神赛会、演戏,三月清明扫墓……但“种田如绣花”的潮汕农民是最勤耕力作,最懂把握种植季节而不误农时的[7]。虽然忙碌,但农民并不因春天节庆和娱乐节目繁多而影响农事,反之,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加鼓舞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和劳动干劲。明代潮州知府叶元玉就有诗赞:“太守行春到揭阳,村村农妇事耕桑;道旁野老无拘束,笑指公家马足忙。”(《到揭阳》)把春天一派生机勃发,繁忙而又欢悦和谐的情景,融于诗中。荡秋千是潮汕非常喜爱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潮汕群众性荡秋千多在正月,特别是元宵节前后举行,如明万历《普宁县志》:“正月……男子小儿或妇人,竞打秋千,至十五夜止”。荡秋千是潮汕人世代相沿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是强健体质的体育活动,深受潮汕人喜爱。因此,自宋代前一直流传至今。潮汕荡秋千活动,以澄海市澄城巷口乡、揭阳市炮台镇桃山乡、潮州市庵埠镇仙溪乡、亭厦乡、惠来县的石峻乡、后山乡等地较为有名,涌现了不少荡秋千能手,如李烈、朱福全、卢锡等。他们都是艺高胆大之人,能在高达10 m的秋千架上穿木屐、皮鞋表演离手倒吊、空中转身等高难度的技法,动作纯熟,姿态优美,常常博得周围观看者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另外,古往今来,清明时节,春临潮汕大地,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面对春意盎然的景象,潮汕世代喜于约友结伴游玩踏青,览锦绣河山,领略大好春光,令人心旷神怡,起到调节心绪的作用。

春去夏来,潮汕地区虽夏无酷暑,但仍天气炎热。在炎热的季节,潮汕人自有消暑休闲的方法,那就是到江河、湖泊、池塘、海里去游泳、戏水,从而在酷热中得到凉爽的感觉,这无形养成了潮汕人善于游泳的习性,也造就了潮汕地区游泳竞技人才辈出的原因,如林锦珠、王敬良、张天辉、陈运鹏、曾纪文、杨树福、高慎卿、张木龙、杨三生、黄美玉、李宏平、陈肖霞、孙淑伟、林跃、李珍珍等,当然现在游泳已经发展为当地人休闲健身的一种方式。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重阳节。潮汕人在这一天除依古俗有“登高饮酒,簪菊花,插茱萸”的习惯外,还曾普遍盛行放风筝的习俗。这是由本地区的气候、气象特点所决定的。潮汕地区,春季多雨、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唯独秋季,天气晴爽,最适宜室外活动,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与北方春天放风筝的民俗截然不同。纸鸢、风筝,俗称“风琴(禽)”,潮人翁子光的《潮汕方言》:“纸鸢……或称作风琴,其声筝筝,故又曰风筝”、“放纸鸢,乡中人称放风禽”。风筝已有悠久历史,据宋《事物纪原》:“风筝,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豕希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随着风筝在岭南各地放飞,潮汕人结合本地气候特点,是秋天,特别是重阳节放风筝尉然成风,相习成俗。许多地区还将放风筝作为一项有益身心的娱乐比赛活动。过去每逢九月重阳,潮州的百姓常自发到广阔的凤凰台沙滩上竞放风筝以较高低;清嘉庆《澄海县志》也有“是月竞放风筝”的记载。重阳秋高气爽,又是登高的好季节,潮汕地区继承了古时风俗,人们为了吉利,避灾消祸、祈求长寿,登高的风俗就兴起来了。当然,现在登高已经演变为人们四时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并不需要等到重阳才可以进行。

总之,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探讨研究潮汕休闲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色,不仅可展现潮汕地区休闲体育文化的自身面貌,而且可弘扬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的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护、传承潮汕地域特色休闲体育文化,才能使潮汕休闲体育文化发扬光大,并在我国甚至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也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世界的财富。

[1]www.baike.baidu.com/view/690117.htm

[2〛黄赞发.潮汕民俗大观序[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2

[3]吴勤生,林伦伦.潮汕文化大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59

[4]叶春生,林伦伦.潮汕民俗大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21

[5]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54

[6]吴勤生.汕头大博览[M].香港:香港文化传播事业有限公司,1997:179

[7]王文科.潮汕游神民俗的认同与思想解放的拓展[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40-45

[8]郑顺新.潮汕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现实作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30(3):36 -38

[9]王进,陈华,陈琦.广府体育休闲文化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1):19 -22

[10]龚建林,陈琦.客家文化区域的休闲体育文化特色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3):48-51

[11]谢光辉,卢锋,张玥.休闲体育文化特色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2):48 -50

Primary Exploration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Leisure Sport Cultural in Chaoshan Area

PAN Zhe-hao1,CHEN Hao-qing1,WENG Xi-quan2,CHEN Fu-diao1

(1.Hanshan Teacher'College,Chaozhou 521041,China;2.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culture in Chaoshan area was not only affected by its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cultural factors,but also was connected with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Chaoshan area.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the author studies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leisure sports culture in Chaoshan area,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formation of leisure sports culture in Chaoshan area from the farming geographical condition,hydrology conditions and climate conditions,and then summarizes three regional features of leisure sports culture in Chaoshan area:farming culture,water culture and season culture.

Chaoshan area;leisure sport;farming culture;water culture;season culture

G811.4

A

1007-323X(2011)06-0040-04

2011-09-15

潘哲浩(1976-),男,广东潮州,讲师

研究方向:民俗体育文化、运动环境与健康

猜你喜欢
潮汕地区潮汕农耕
农耕旧事十二韵
潮汕地区『营老爷』:与神同乐的全民狂欢
潮汕牛肉火锅
潮汕名食
——南瓜芋泥
潮汕地区太极拳发展现状探析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潮汕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教育
老圃作品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