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

2011-12-05 07:15郭晓英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外语信息技术素养

郭晓英

(天水师范学院,天水,741001)

1.引言

“信息素养”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Paul Zurkow ski于1974年首先提出。现今,信息素养已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能力(Bruce 2008:7)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CAUL 2008:4)。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外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革新,给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提升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时代的诉求、专业的呼唤和教师的“内需”。然而,外语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信息素养?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如何?信息素养对教学和科研又有何作用?如何提升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本文将通过问卷的形式,以实证的方法来探究相关问题。

2.概念的迁延与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把信息素养看成是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computer literacy)。比如,Zurkow(1974)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信息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则将其定义为人们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而美国信息专家Paterieia Breivik(引自卫丽君2006)又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了解信息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从而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并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可见,这一时代人们对信息素养内涵的分析比较浅显,涉及到的学科领域也比较狭窄。到了80年代,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人们的信息意识得到提高,信息素养的外延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深化。如美国信息学家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因此,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不仅要有一定的信息意识,还要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9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人们把信息素养提高到了人的整体素养这一较高层面上。如美国学者道伊尔认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要能够认识到正确、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Doyle 1992)。

虽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素养进行了阐述,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信息素养这个概念还是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较为成熟的解释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其主要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方面的素养(郭亚莉2008:47)。

3.研究设计

为了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客观认识和分析外语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需求,本研究拟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调查:

1) 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如何?

2) 信息素养对教学和科研有何作用?

3) 如何提升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甘肃随机抽取3所不同类型高校(A.省属重点高校,B.省属普通高校,C.新升本高校)中的98名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27名男教师,71名女教师。年龄在21至52岁之间,这些教师的学历从专科到研究生,职称从无职称到高级不等。

3.2 研究工具与方法

调查问卷由研究人员在文献阅读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在参考Usluel(2007)的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和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的基础上,并针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编制了13道题项4个方面的信息素养问卷量表。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受访人基本信息及外语教师的现状,共5个题项。第二部分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包括外语教师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4个维度13个题项,采用4级评分,A、B、C、D的分值分别为3、2、1、0分,有些题目采用反向计分。13个题项的总分值在0-39分之间。问卷在经过多次预测试并经反复修改后再用于真实测试。

4.结果与讨论

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7份,回收率89.1%;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1.6%。我们把所有数据统一录入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问卷内部一致性分析显示问卷信度可靠(Cronbach a=0.849)。

4.1 教师基本情况

三所西部高校外语教师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个人电脑的拥有情况)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外语教师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98位外语教师中,女性居多,占被调查人数的72%。较之发达地区高校,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年龄、学历和职称呈“三低”现象:年龄低,仅21—30岁之间的就占62%;学历低,仅本科和专科就占83%;职称低,高级职称教师只占9%,中级以下职称教师占52%。没有电脑的有8人,多为工作时间较短的年轻教师。

表2 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平均分及标准差

表2是三所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从表2可知,目前多数西部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较好(每一维度最高得分为9分),除了信息技能水平稍差外,教师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伦理等方面较好,也能把获取的大量信息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下面,我们对调查问卷所包含的四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进行一一分析。

4.1.1 信息意识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总结,三所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意识方面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外语教师信息意识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西部高校外语教师绝大多数能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完全能够”或“基本能够”意识到的占93%;多数教师在平时能够想到利用网络或其它现代信息手段搜集、整理与教学科研相关的知识信息,其中“完全能够”或“基本能够”想到的占71%。但在调查中却发现,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目前西部高校有些外语教师存在“意识到位,实践不足”的现象,这表现在他们主要通过传统的渠道搜集信息,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利用期刊杂志、书籍和报纸搜集信息的占被调查对象的52%,利用网络检索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搜集的教师还不足被调查的一半。还有少数教师存在着信息意识薄弱的现象,其中,有7%被调查者“不大能够意识到信息素养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多是学历较低、年龄较大的教师。无明显性别差异。

4.1.3 信息知识

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信息知识方面的调查结果可见表4。

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多数西部高校外语教师能够掌握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基本理论知识。

表4 外语教师信息知识

其中,回答“完全能够”和“基本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以计算机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为代表)和信息基本理论知识(以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为代表)的教师分别占到被调查对象的83%和72%。但也有26%和2%被调查教师对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教师的信息伦理知识(以制裁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定为代表)是加强的重点,其中,有37%的被调查教师“不大知道”或“完全不知道”有关制裁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定。

4.1.4 信息技能

表5 外语教师信息技能

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信息知识方面的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西部高校外语教师对传统教学设备和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掌握程度较好,回答“完全能够”或“基本能够”使用的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92%和82%;网络通讯、网页制作等网络操作技能则还需要加强,有64%还“不大能够”或“完全不能”使用BBS或制作网页等;当前西部高校外语教师自行制作课件并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的教师比例偏低(占46%);外语教师信息技能最薄弱的是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技能,多达65%的教师“不大能够”或“完全不能”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进行外语教学工作。比较而言,年轻教师虽然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掌握较好,但对传统教学设备运用不如老教师好。无明显性别差异。

4.1.5 信息伦理

西部三所高校外语教师信息伦理方面的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外语教师信息伦理

从表6可以看出,西部高校外语教师信息伦理已到较高水平,其中能认识到在网上散发病毒行为危害性的占到被调查教师的100%。但是还有极少数年轻教师对于通过网络散播他人隐私没有正确认识(有2%的被调查者回答“可能会”通过网络散播他人隐私),有进一步提升信息道德的空间。无明显性别差异。

4.2 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的年龄差异

通过前面的调查发现,年龄较大的教师存在信息意识薄弱、对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情况,他们多不能有效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进行外语教学工作。鉴于此,我们对年轻教师和年龄较大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年轻教师和年龄较大教师的划分我们依然采用前面的划分方法,即年龄在40岁及以下的划分为年轻教师,年龄在40以上的划为年龄较大的教师。表7是对年轻教师与年长教师在调查的四个维度方面差异的t检验结果。

根据以往的经验,年龄较大的教师以前很少接触到现代化的网络及其他先进的信息设备,因此,他们利用网络或其它现代信息手段搜集、整理与教学科研相关的知识信息相对来说较少,因而信息素养较低。

表7 外语教师年龄差异的比较

注:*p<0.05**p<0.01.

表7的统计结果证实了上述看法。年轻教师和年龄较大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手段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5),年轻教师能经常从各种网络资源、多媒体等信息平台中直接摄取各类所需信息,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年龄较大的教师基本上还比较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授方法。

4.3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表8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表8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作用结果的描述统计。从表8可知,西部高校外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认可程度很高,其中,信息技术在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四个方面效果显著,态度倾向系数均高于0.75,分别达到0.873、0.846、0.842、0.799。对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态度倾向系数均高于0.5,分别达到0.738、0.709,说明教师普遍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储存、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在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于教学系统后,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增加了,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结构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

4.4 信息技术在科研中的作用

表9是信息技术在科研中应用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由表9可知,教师对信息技术在科研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网络在“了解学术动态、学科前沿”方面的作用,态度倾向系数F值高达0.904。而借助于网络,通过E-mail、BBS等方式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从网上获取专业资源方面,作用也极为显著,F值分别为0.836、0.871。在以上三个方面中,F值均高于0.75,可以看出教师对信息技术在科研中的作用总体态度偏向很大。

表9 信息技术在科研中的作用

5.提升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信息技术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表现出无穷魅力。在教学上,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们既能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需为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其内力,故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既学到知识又减轻学生负担。在科研中,信息技术能帮助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料、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帮助他们立足学术前沿,有意识、有目标地吸纳和消化新知识,从而引燃创新智慧和创造灵感的火花,真正形成从新知到新创的强大的学术更新能力。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应着力加强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加强政策导向,调动培养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积极性。

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可通过一定的政策导向来调动广大外语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培养信息素养的积极性。具体可以考虑以下三项措施:(1)在外语教师资格认定中,除了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还应加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2)在外语教师的职称晋升和评聘中,应把教育信息技术能力作为必要条件之一。(3)在各类学校中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必修课,学校可经常组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公开课、展示课和科研课,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通过上述活动来调动外语教师加强信息素养的积极性,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从而真正达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韩苏2004:74)。

第二,促使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制度化。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外语课堂教学手段、提升外语教学过程的技术含量是改进教学信息化水平的必要途径。但是,教学改革必须制度先行。通过制订、推行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规章制度,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使信息技术培训系统化、制度化;通过对教学信息化水平的规划,有助于逐步加大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含量,改进教学效果;通过奖励制度,提高外语教师开展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热情,促进信息化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实践证明,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郭强2004:53)。

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对当前外语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信息化教育技术知识薄弱、信息技术能力偏低的中老年教师开设初级班,提高对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感性认识,以便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程教学;针对曾接受过一定的计算机教育、已有一定技术基础的青年教师进行发展性培训,旨在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设计的能力;对于能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教师,应设高级研修班,培养相关的研发能力,不断开发出更加科学的应用信息技术投放于语言教学的新产品(赵卫博2009:175)。

第三,树立正确的信息教育观念。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使一些人认为多媒体网络能革新教育,甚至是彻底解决目前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的“灵丹妙药”。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把网络教学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追求,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课件轻教学的现象,盲目夸大多媒体网络的作用,忽视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容量极度膨胀,此时的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培育学生懂得如何发现、解释和创造性地应用信息,让他们获取不断利用新信息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外语教师要适应现代基础教育的要求,树立信息教育观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迁移到英语教学中。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构成教师、计算机、学生三位一体的三维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全辉霞等2009:64)。

第四,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增加实践机会。

社会建构主义(见邹艳春2005)作为当前西方的一个主要学术思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它为当今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建构主义者认为,信息素养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外语教师只能在构建真实的认知语境,积极的进行有明确学习目的的探索,即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信息素养的提高。

6.结语

今天,以电脑及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21世纪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教师的学习和再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网络,可以向许多外国教师甚至有名的专家学者请教求学,可以在网上与对某个问题共同感兴趣的人进行学习探讨,实现多国间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素养是高校外语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当前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可靠保障。加强信息素养有助于外语教师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更有利于促进自身职业的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领导和决策作用,帮助西部高校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做出长期的决策性规划。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把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必要的投入,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合校情的实施方案,不断探索提升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修改、完善和发展。外语教师本人也要积极努力,更新观念、大胆实践、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外语教学和科研水平,做一名适应于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师,从而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

Bruce C.S.2008.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Catalyst for Educational Change: A Background Paper [OL].[2010: 08-10] http:∥eprints.qut.edu.au/ar-chive/00004977/01/4977_1.pdf.

CAUL.2008.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s [OL].[2010: 08-11] http:∥www.caul.eduu/caul-DOC/InfoLitStands2001.doc.

Doyle, C.1992.Outcome measur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with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J].FinalReporttotheNationalForumonInformationLiteracySummaryofFindings14:22-26.

Usluel, Y.K.2007.Can ICT usage make a difference on the student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J].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Research29: 92-102.

Zurkowski, P.G.1974.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 [J].NationalCommissiononLibrariesandInformationSciences21: 49-53.

郭强.2004.论信息时代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0):52-56.

郭亚莉、黄会健.2008.论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现代远距离教育(2):47-49.

韩苏.2004.论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与加强[J].黑龙江高教研究(9):74-76.

全辉霞、粟裕云.2009.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63-66.

卫丽君.2006.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6(8):235-236.

赵卫博.2009.网络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甘肃科技25(17):174-175.

邹艳春.200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J].外国教育研究29(5):27-33.

猜你喜欢
外语信息技术素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