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ust看中国大学生说英语的决断口气

2011-12-05 06:50张淑玲何安平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本族语情态语料库

张淑玲 何安平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0631)

1. 研究背景

立场标记语(stance marker)指的是说话人或写作者对自己所陈述的知识和信息的肯定程度、价值判断及情感态度的语言表述,由不同形式的语法和词汇手段表示出来(Biberet.al. 1999;Biber 2006)。情态动词(modal verb)是最常见的用来表示立场的一种语法手段,Biber等研究者(1999)的研究发现,在四种不同的语域即会话、小说、新闻和学术文章中,用情态动词表明立场的现象在会话中最为普遍。情态动词常用作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动作或状态的看法,或表示主观设想”(章振邦1986:319),具体分为认识情态和义务情态两大类型(Biberet.al. 1999;Sweetser 1990),前者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判断和态度,如can,could,may,might等,后者则表达发话人对受话人做事的态度如允许和需要,如must,should,have to,ought to,need等。

情态动词因其在句法上的特殊性以及语用意义的多样性一直受到中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不断兴起,有学者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情态动词的使用上存在差异:前者过多使用义务情态动词,而过少使用认识情态动词,这些研究人员(Hinkel 1995;郑晓圆1999;刘华2004;王清杰2005)从迁移(包括母语迁移、文化迁移)以及情态动词的语义角度等分析其原因。梁茂成(2008)的研究则从情态动词使用的语法序列入手,分析了中国大学生使用情态动词的倾向性,并得出情态序列的使用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有关的结论。

上述研究多基于中国大学生在笔头作文中情态动词的频率统计,这些情态动词包括can,could,may,might,must,should,have to,ought to,need共九个。Biber等人(1999)的研究发现情态动词普遍出现于会话当中,同时他们也发现情态动词must在会话中多用于表示逻辑必然性,而很少用于表示个人义务,并推断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must有很强的指令性。据此,本文通过调查两类口语语料库中must的语法序列及语义和语用功能,力图从语用的视角寻求中国大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must表达立场的差异,从而对高校英语教学进行反思。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定量分析和语用学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一步是确定考察的语料库。本文选用LINDSEI-Chin和SECCL两个口语语料库来考察中国大学生使用must的情况,合称中国大学生口语语料库。它收入了中国大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和话题情况下产出的真实自然的英语口语,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语现状。本文同时还选用了COLT作为参照语料库,具体词次计算如下①:中国大学生口语语料库LINDSEI-Chin(14万词次)+SECCL(100万词次)=114万词次;英语本族语者口语语料库COLT(共50万词次);合计164万词次。

第二步是构建must的语用、语义、语法三者的对应关系。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人说话就在实施一个行为,即以言行事。查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2002:972)可知说话人可通过must话语实施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命令行为、建议行为和推测行为。如以下三例:

(1) The childrenmustbe back by 4 o’clock.

(2) You simplymustsee that film.

(3) Hemustbe the wanted man: he’s exactly like his picture.

must的三个语用功能与其语义有对应关系。上述词典(2002:971)列举must的三种基本语义表示必要、表示劝告或建议和做出逻辑推断就分别对应于以上三种话语功能。也有研究(如Biber,et.al. 1999;Sweetser 1990等)把must的语义分为义务和认识两大类。因此也可以将实施命令行为和建议行为的must归为义务类情态动词,而推测行为则归于认识类情态动词。在语法形式方面,国内有学者(梁茂成2008)研究发现,上述两大类情态动词的语义与其使用的句式也存在强烈的对应关系。其中“情态动词+动态动词”和“有灵主语+情态动词”为典型的义务情态句法序列,而“情态动词+静态动词/动词完成体/动词进行体”和“there+情态动词+be”则为典型的认识情态序列。上述词典(2002:1904)也明确表示句子示例是表明语法模式的重要方法,据此笔者建立起情态动词must的语用、语义、语法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must的语用、语义、语法三者对应关系

第三步是基于以上句法形式与语义和语用的对应关系,借助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 3.2.0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must使用做调查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提取两个语料库中must的全部语例,然后用该软件的Collocates功能提取must右一的搭配词并通过观察作must的语义判断。结果发现语义为义务情态类的must,其语法范式通常为:

(1) must+动态动词(如表1第一栏的两个示例)。

而语义为认识情态类的must其语法范式则通常有三:

(1) 无灵主语+must+非被动语态的动态动词,如:His earmustfeel unpleasant.

(2) 有灵主语+must+have+动词完成时态,如:The people in the radio stationmusthave laughed at me.

(3) must+be+名词,如I think youmustbe a freshman now?②

第二,对所有分出义务情态和认识情态两大类型之后的must语例进行话语行为的语用分类。Searle(1969:64-67)曾指出对每种言语行为的识别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即:命题内容条件(propositional content)、准备条件(preparatory conditions),真诚条件(sincerity conditions)和基本条件(essential conditions)。尽管实施命令行为和建议行为的must都隶属于义务情态,而且其命题内容条件均为“受话人会实施一行为”;但两者的其他三个条件却有所不同:命令行为的准备条件是说话人比受话人更具权威;其真诚条件是说话人要求命令的行为得到执行;其基本条件是说话人企图通过话语让受话人实施该行为。而建议行为的准备条件是说话人有某种理由相信其言语行为对听话人有利,但不清楚受话人是否会实施该行为;其真诚条件是说话人相信其言语行为将对听话人有利;其基本条件是实施了该行为结果对听话人极为有利。笔者将参照此论述对大学生的must语例的语用功能进行判断和分类。

第三,对you+must的个案研究。由于提取两个语料库中must左一的搭配词时都发现频数位居榜首的是第二人称代词you,而所以有必要廓清双方使用you must时所表达的具体语用功能。根据前面步骤一的剔除方法,先把推测行为的you must语例剔除。剩余的根据更大的语境来判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例如must周边有无类似advice,suggestion等表述建议的语词,等等。

3.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must时有很大的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

3.1 must的总体使用情况比较

以下表2显示中国大学生使用must的标准频数是英语本族语者的7倍多(27.13:4.08)。而且在表述的语义和语用功能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

表2 中、英使用must的语义和语用分类对比

中国大学生主要用must来表示义务情态,无论从原始频数(2799∶293)还是从标准频数(24.55∶2.58)上看都很清楚。这与前人的研究相吻合(刘华2004;王清杰2005;梁茂成2008)。而英语本族语者的must则主要用来表示认识情态或逻辑判断(147∶57,2.94∶1.14)。在语用功能方面,中国大学生用must实施命令行为占主导,建议行为次之,推测行为最少(15.3∶9.25∶2.58),而英语本族语者则主要用must表现推测与判断,较少实施命令行为,且基本不用来实施建议行为。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看中国大学生如何使用must来实施命令和建议行为。

3.2 使用must实施命令行为

根据上述的Searle观点,用must话语行使命令行为时,说话人认为自己或他人有义务必须去做某项事情。中国大学生使用此语用功能的频率是英语本族语者的13倍多(5.3∶1.14),图1所示语例就表明说话人在强调自身的义务。

图1 中国大学生强调自身义务的语例

看来中国大学生经常会用“必须”来约束自己,要自己牢记各种责任和义务。他们将自己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带入英语交际中来(Hinkel 1995;郑晓圆1999)。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忠孝、敬祖,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家庭和睦,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都是共享的价值观念。但是,如果对他人强调有义务去做某项事情,就要考虑对方的身份。不少国外学者指出,英语情态动词must的使用通常与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即“权威”(authority)有关,反映了说话者要求对方行事的一种期望(Lyons 1977;Palmer 1986,转引自Hinkel 1995:326)。命令行为的准备条件要求说话人比受话人更具权威(Searle 1969)。例如以下这例学生话语的must就显得不太合乎说话者的身份。

(1) while...so the teachers...the teachersmusttold them...um...three times or maybe five times. If the teacher have no patience...

(99-08-24.txt③SECCL)

这是两位学生在谈论老师上游泳课的情况,其中一人认为老师必须三番五次告诉学生一些要领。但是在此例中学生显然不应比老师更具权威。倘若用Brown和Levinson(1978)所指出三种社会因素来评价这位学生的礼貌策略使用,即: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势,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以及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强加级别,就会发现学生对老师表示如此强硬的态度实在不够礼貌且很不合适。类似这种对他人强调有义务的例子在中国大学生口语语料库中还出现得比较多,如图2所示部分语例。

图2 中国大学生强调他人义务的语例

这些例子显示中国大学生在认为地位高于自己或与自己地位相当的他人有必要做某事时,他们习惯直接在must前指明施事者,语气有失委婉。如果使用被动语态,或者使用“...had better...”,也许就可以避免直接指明谁必须行使某项行为,从而使语气得以缓和。

3.3 使用must实施建议行为

表2还显示中国大学生频繁地使用you+must来行使建议行为,它的频数是9.25/万,这也许和谈论的话题有一定的关系。在SECCL中有四年(1997、1999、2000和2001)的角色扮演这项任务题(任务三)都涉及到向人寻求建议,故建议性的话语出现较多。但是要得体地提出建议应视具体的语境,如同前面所引用的“must”通常与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即“权威”有关的论述,提建议者也必须注意说话的场景,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地位同等或低于听话人,那么直接使用“you+must”就显得过分强制,如下例。

(2) A: ...I feel worried. Eh..., so can you tell me why?

B: Of course, I can. Um, I think first, you must realized in college you are not forced to learn as you in middle school.

A: Yes, I see.

(00-11-17.txt,SECCL)

例中学生A和B在谈论学校的学习生活,B向A提建议的口气俨然象个“专家”。首先他话语中的“of course,I can.”语气显得非常断然。接着,他就以“长辈”般的口吻建议A第一要怎么做,第二要怎么做,表达非常直接且未给听话人留有余地。尽管建议行为结果对听话人有利,但是正如Brown & Levinson(1978)所说,建议性行为本身就是威胁面子的行为,即破坏受话人自主选择、行动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干预的权利。此例的建议性行为就威胁了受话人的面子。即便说话者是出于好意,但客观的效果可能是使对方感到倍受干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参见图3。

图3 中国大学生使用“you+must”实施建议行为部分语例

这些语例显示中国大学生在用“you+must”向对方(同辈之间)提建议,然而对COLT调查却发现英国青少年对同辈人使用建议性的话语基本不用you+must(见表2),取而代之的是以下表达方式。

(1) Why was here, what about, er let’s try it the other way, erm, South American guys, he doesn’t know.

(2) Come now, come on we better go.

(3) I really think you should wash your hair because there’s all lice running along the table.

(4) Well can’t you just talk cos it’s not long, just a couple of minutes just talk before you revise for a little while?

以上语例显示了英语本族语者在同辈之间使用的建议性话语时常使用的情态词语是let,better,should,can,need,而不是must这个过分强制的字眼。与此同时他们还使用了某些话语使得建议语气更加委婉。如例(1)和(2)用了包括谈话双方的人称代词“我们”(us,we);使得听话人感觉该言语行为不是直指他(她)而减缓了面子威胁。又如例(3)和(4)使用了“I really think”和“well”等立场标记语来缓解建议性言语行为的施为力。同时还对所提建议给予某些理由解释,让听话人感觉建议提得很真诚、有道理并对自己有利。例5先是用了swear和needs这种较强硬语气词,但随之就予以否定,从而让语气缓和下来。

4. 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与本族语者明显不同,他们使用情态动词must来实施命令和建议行为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显得过于主观和武断。其原因可能有二。第一个是中国学生对must的使用场合即其语用功能一知半解。“许多外国的学习者被英语中用来表义务的情态动词(must,ought,should,have to,etc.)所疑惑,无论在任何语境中,他们经常从中选用一个就是must”(Thomas 1983:103)。第二个原因跟英语教学的顺序有关。“中国学生在大多数教材中最早接触的英语情态动词must多是表‘义务’和‘必须’的意义,对表示义务类的意义更熟悉,用起来比较有把握,结果就多使用义务类的must”(梁茂成2008:54)。

综述以上的情形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中国大学生对must的语法形式把握基本无误,但是在使用中却出现了语义和语用的偏离,从而导致说话语气过于决断决然。Martin认为立场的表达不仅仅代表说话人的主观性,它还是一种人际交往,反映了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相对地位和个人形象(转引自Precht 2003:240)。本研究的发现提示我们在高级英语教学阶段对情态动词等立场标记语应予以关注。根据现代语法教学的三个维度,即形式、意义和用法(Larsen-Freeman 2007),我们再不能只限于教语法结构的形式或字面意思,还得教用法,教何时用?对谁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用?对于情态动词教学尤其如此,我们必须把对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教学纳入日常教学的重要部分,即要在语用的视角下教授语法。教师首先要有这样一种语言敏感意识,即表达一种语义通常有多种形式可以选择,选择是基于话语的前提、焦点、重心等心理变量以及礼貌、态度、地位、语域等社会变量而决定。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授must等情态动词时,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改变说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创设不同的社会场景来引导学习者关注这些情态动词使用的细微变化。

另外,英语教材作为学习者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更要尽可能地体现语言在真实情景中的使用情况。must在本族语者的会话中多用于表示逻辑必然性,而少用于表示个人义务(Biberetal., 1999),也就是说must在口语中多用于认识情态,而少用于义务情态。最新的研究表明,must在各种语域中作为其原本意义(即作为义务情态)的使用呈现下降趋势(Smith 2003)。因此,英语教材在呈现情态动词must时是先介绍义务类还是认识类,在什么阶段凸现哪一种语义功能以及如何用真实、自然语料来导入这类情态语的使用区别等等,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附注:

① 三个语料库分别为;1)LINDSEI-Chin国际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LINDSEI)的中国子语料,由华南师范大学何安平主持建立,内含51名大学英语本科三年级以上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或高级英语教师的英语会话和独白。2)SECCL是SWECCL(中国大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中的子库,它收集了我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从1996-2002年的录音语料。内容包括复述故事、即席讲话和角色扮演对话(详见文秋芳等2005)。3)COLT来自挪威卑尔根大学1999年出版的ICAME Collec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Corpora,内含50万词次的伦敦青少年口语语料,详见icame@hit.uib.no。

② 有部分must+be/have的语例经扩展语境分析会划入义务情态语义范畴,如:Youmustbecareful.和Theymusthavethree courses.

③ SECCL口语语料库由采用三级编号的语音文件(年份-组别-序号)组成,99-08-24.txt表示1999年第8组,第24号考生的语料。

Biber, D. et al. 1999.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iber, D. 2006.UniversityLanguag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rown, P. & S. Levinson. 1978.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A]. In Esther N. Goody (ed.).QuestionsandPoliteness:StrategiesinSocialInterac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6-311.

Hinkel, Eli. 1995. The use of modal verbs as a reflection of cultural values [J].TESOLQuarterly29(2): 325-341.

Hornby. A. S. 200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Z].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Larsen-Freeman, Diane. 2007.TeachingLanguage:FromGrammarToGrammaring[M]. Beij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Precht, Kristen. 2003. Stance moods in spoken English: Evidentiality and affect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conversation [J].Text23(2): 239-257.

Searle, John R. 1969.SpeechActs:AnEssay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N. 2003. Changes in the modals and semi-modals of strong obligation and epistemic necessity in recent British English [A]. In R. Facchiretti, M. Krug & F. Palmer (eds.).ModalityinContemporaryEnglish[C].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41-266.

Thomas, J.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J].AppliedLinguistics(4): 91-112.

梁茂成.2008.中国大学生笔语中的情态序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40(1):51-58.

刘华.2004.我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情态动词用法[J].宁波大学学报26(5):121-125.

王清杰.2005.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语料库使用调查[J].哈尔滨学院学报26(6):132-134.

文秋芳、王立非、梁茂成.2005.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章振邦.1986.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郑晓圆.1999.东方文化价值观对英语情态动词使用的影响[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1(1):43-49.

猜你喜欢
本族语情态语料库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科技写作中的词块:语料库方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述评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英汉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音感知及言语理解度的对比研究
最容易发的音与最难发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