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达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00)
在京农民工手机使用现状研究*
许 达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00)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对在京农民工使用手机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根据对500余位受访者的调查,发现手机在农民工群体中的保有率相当高,但是对于手机的用途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依然停留在通话等方面。同时他们对于手机的用途的需求又是多元的。基于此,对这一系列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农民工;手机;北京
本文在调查阶段选择了在北京市进行务工的五百名农民工样本。对他们的基本情况以及手机使用情况及对手机使用的期待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了解农民工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以便于提供更加合理的方案来提高手机的使用效率。
在本次的样本中,男性占39.5%,女性占60.5%,年龄以19-30岁最多,占总数的77.9%。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占总数的64.9%。样本中既包含了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包含了私企的员工,这样的数据基本反映了在京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手机作为新媒体的载体之一,其功能是多样的,开发潜力也是很大的,此外,手机在农民工中的保有率也是极高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京农民工的手机保有率为97.9%,因此如何利用手机提高农民工群体的业余生活,成为了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调查中有87.1%的受访者表示使用手机最主要的用途为打电话发短信,一方面说明手机是人们用于沟通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显示手机的巨大潜能依然有待开发。结合年龄分析,我们发现,在30岁以下人群中,用手机上网与使用手机QQ等工具交友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对于现阶段手机使用的满意度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工中认为手机的功能已经足够的仅占8.6%,也就意味着有九成的人认为手机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更是有18.3%的人明确表示手机现在所提供的帮助不够或者非常不够。对于这部分期待我们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寻找到他们的需求点。
结合年龄分析,我们从数据中能轻易得到这样的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手机现在功能的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例如,41岁以上的受访者中几乎全部认为手机现在的功能基本够使,与之相反的是在4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有两成的人认为手机的功能不够。
除了对功能有所期待外,农民工更关注手机资费能否更加贴近他们的收入水平。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每月在手机上面的开销超过了50元,有两成的受访者每月开销超过了100元。这样一个数字,虽然有86%的人认为手机开销较高,但有超过九成的人都表示可以接受。
结合年龄分析数据,不难发现与满意度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机的开销成下降趋势,例如在41岁以上的受访者中,手机开销在50元以下的占该年龄段人数的57.1%,而在19-25岁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只有15.5%。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50元以下的柱状图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100元以上的柱状图,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对于年轻人来说,手机的使用频率更高,对手机的消费需求也更高。
图1 年龄与手机月开销关联表
虽然在调查中有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为手机开销可以接受,但是对于收入不高的受访者来说即使可以接受也是一笔较大的负担,因此很多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的方式以达到节流的效果。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北京花费相对偏高的情况下。
对于手机使用的期待在调查中也做了深入采访,受访者认为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他们也非常希望进行尝试,并且他们中的一部分年轻人已经使用了手机的新功能,例如手机电视、手机QQ、手机网络等。除了利用手机获取资讯外,在调查中也有受访者表示希望通过手机能完成一些维权的咨询信息上报。因为手机已经逐渐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如果将维权等与他们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与手机这一平台相结合,将为他们提供极大的便利。当然,受访者依然强调手机开销的问题,认为这是阻碍其使用手机多功能的主要原因。
对于手机资费的期待,有超过九成的人希望能控制在50元/月之内(见表1)。我们也希望能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工争取到最大的优惠,毕竟手机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沟通工具。当然,我们也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的情况下尽可能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利益。
表1 手机花销期待值
综上所述,手机作为普及率极高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帮助提高农民工业余生活水平,这与农民工对于手机的期待也是相吻合的,当然,这其中还会遇到一些阻力,我们希望能通过所提出的建议来促进农民工群体手机使用状况的提升。
首先,手机在农民工群体中的普及率远远超过预期。手机、网络都是新媒体视野下的新兴产物,但是手机却已率先成为了大众传播的主流载体。调查显示,手机保有率在外来务工群体中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且这种现状不受条件因素的制约。也即是,该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类别农民工群体。这就为手机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保障,因此如何利用手机这一媒介载体来帮助农民工提高业余生活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第二,农民工对于手机功能的多样化有很大的兴趣。一直以来,农民工群体总是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很难成为通讯商的宠儿。普遍情况下,运营商对于农民工使用手机往往持有偏见即农民工用手机只是用来打电话的,最多用来发短信。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例来说,最近一份调查显示农民工是中国手机报忠诚度最高的用户。手机报用户的ARPU①值在50-200之间。据介绍,这是因为低于50的用户手机功能就是通话和短信;而高于200的用户往往忙于工作,没有闲暇尝试并非急需的新业务,而且他们在各个消费领域属于VIP一族,习惯于被赠送某项新服务[1]。而ARPU值在50-200之间的人中农民工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可以说明农民工也并非只接受基本功能,他们对于手机的各种新的功能用途也是非常期待的。
第三,农民工对于降低手机资费的期待与其对于手机用途多样化的期待所产生的矛盾性。从调查分析中不难看出,农民工群体对于资费的期待是越低越好,这与普通用户的期待是相符的,与之对应的是他们对于手机功能的期待确是越多越好。因此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作为研究者我们有义务提出可行性方案来维护农民工群体(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第三居民群体,除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外)的义务,但是我们不能将损失转嫁于任何一方,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另一方面要为农民工争取利益。
首先,根据在京农民工手机普及率高这一现状,我们建议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通信商都可以利用这一信息进行进一步的部署,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手机报或者群发短信功能建立农民工维权机制或者信息提供机制,通过手机的传播功能帮助农民工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用人单位则可以通过手机的传播功能向农民工提供职位信息,工作信息等。通过手机进行宣传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其他传播媒介。通信商则相对直接可以通过资费套餐等业务进一步扩大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利润率。总之,在京农民工手机的高普及率为进一步的举措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各个部门、单位有了更加多种的选择。
其二,针对农民工对于手机功能多样化的期待,我们建议运营商或者政府及用人单位可以利用农民工对于手机功能的期待开发更多的功能,一方面提高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手机传达信息。总之,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呼吁运营商、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摒弃对于农民工使用手机的偏见,我们要正视农民工也是手机多功能用户的坚实支持者。当然我们也建议运营商要适当降低资费,薄利多销也未尝不可。
第三,针对农民工对于手机资费的期待与其对于用途的期待的矛盾性,本文认为可以采取一种多方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用人单位、农民工、运营商四方合作的方式将农民工自己承担的资费水平降到最低,例如政府可以出台减税措施引导运营商降低对于农民工群体的资费标准,同时通过鼓励政策引导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提供一定金额的补贴,而农民工只需要承担剩下的部分即可。通过多方合作的方式一方面为农民工提供手机多用途,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资费。这样就可以将手机的使用效率升到最高。
农民工群体为社会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我们却在大多数的时候忽视了他们的利益。例如手机作为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传播工具,但是我们现在并未将手机产品的客户群定位在农民工这一群体,也许就是因为我们长期将农民工定义为“劳动-休息”的二点模式人群,这种偏见是有历史的因素,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城乡人口分割。我们在有所行动的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原先的看法,不要再把农民工当作外来人口,而要把他们当作城市中的一份子,这一点在国务院下发的文件中也有所提及。本文提出的设想都是初步的,希望我们的报告能够得到重视,我们也会对我们的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规划,以便于社会能够更好地为每一个做出贡献的人服务。
后记:我们的研究不会只停留在了解农民工使用手机现状这一方面,我们一定会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继续我们的调查,我们所希望的就是通过我们的调查能提高手机的使用效率,让农民工群体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压力。我们的研究还会继续希望能帮助他们成为城市的一份子而不是匆匆过客。
调查显示,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者处于相对低的社会阶层,他们的业余生活比较匮乏,精神压力舒缓的渠道较少,本课题也是希望借由研究、借助手机媒体和新媒体相关理论,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性思考和可能路径。
注释:
① ARPU(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即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注重的是一个时间段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利润。目前用于衡量电信运营商业务收入利润的指标。
[1]陈芳,张垒.调研:手机报忠诚度最高用户是农民工[EB/OL].[2008.6.16].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08 - 06/16/content_8379185.htm.
2011-06-21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G2009031)
许达(1990-),男,北京人,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