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适宜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

2011-12-01 06:14李启宪
红豆 2011年9期
关键词:人居南宁市南宁

李启宪

南宁,“南方安宁之城”。

南宁,这座邕江哺育的边陲重镇和现代化都市,与中原大地许多名城、古都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翻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东晋大兴元年(318年)设郡治算起至今,南宁,已经历了1680多个春秋……

在唐贞观六年(632年)南宁因邕江得名,始称邕州,简称邕。辞源上说:“邕,城廓四方有水。”

从古到今,水是南宁之血脉,有水才有生命的绿色,绿色是这座千年古城的魂魄。

11000年前壮族的祖先骆越人,就在南宁这片热土上从事农耕稻作,繁衍生息,到了33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南宁市武鸣县马头镇为中心的强盛古骆越王国。

壮族先民参与了世界上最早的农耕稻作,他们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稻作文化,农耕稻作民族一年四季恋家守土,秉性淳朴,追求和谐安宁,他们把绿色和水视为生命。

往事越千年。

新世纪,中国绿城,艳阳蕙风!

新十年,千年水邑,人和政通!

2007年10月。正是丹桂飘香时。

世界再次记录了“南宁”这个名字。

在继2000年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荣誉后,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南宁市又获得了2007年“联合国人居奖”这一全球入居领域的至尊桂冠。

2007年10月5日,万里之遥的北美文明古国墨西哥名城蒙特雷。

这一天,在蒙特雷市举行了隆重的“2007年世界人居日庆典暨联合国人居奖颁奖仪式”。

这是世界人居领域一次规模最大、规模最高的盛典。

上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不少国家的领导人甚至元首出席了这次会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来了贺信。

由南宁市市长陈向群带队,南宁代表团远赴重洋出席此次盛典。

为了这一天,南宁市已走过了整整的七年的申报历程;

为了这一天,南宁市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地改善人居环境的努力,横跨了两个世纪的两个年代……

“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与我们的城市,和大家一样对人居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一份责任,我们也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我们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南宁打造成一座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之城,一座有着良好秩序、公正、平安的和谐之城,一座整洁干净的卫生之城,使南宁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颁奖仪式上,陈市长热情洋溢的演讲赢得了多次热烈的掌声!

骄傲啊南宁人!

1990年来,全国获此项奖项的只有8个城市,有“绿城”之誉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名列其中,是整个中西部省区唯一享此殊荣的省会城市!

成功获得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标志着南宁市在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是一枚恰逢其时的奖牌。为南宁积极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型工业企业的办公区、生活区及观光休闲的“后花园”,形成总部基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南宁市实施创建“中国绿城”战略目标,为建设生态宜居、有凝聚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和谐城市找到了强有力的载体。

持之以恒

十三载争创征程

“联合国人居奖”,是南宁市期待已久的最高荣誉。

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日益城市化。

城市化的加速,带来了诸多挑战,也引起联合国人居署对诸多问题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贫民窟的出现、气候变暖引发的种种威胁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作为联合国框架下主管城市发展的部门,联合国人居署自1978年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改善全球各地的城市居民的生活。

在联合国人居署看来,要在城市中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有赖于两个方面:满足市民基本生活需求,如水、卫生设施和住房;更多则是在精神方面使市民得到充实和愉悦,尤其是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相关领域。在人们心中培养一种地方情结、归属感和共同的思维,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让人人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

联合国人居奖,是全球人居领域内规格最高的奖项,人称人居奖中的“奥斯卡”。

该奖自1989年创立以来,每年颁发一次,目的在于鼓励和表彰世界各国为人类住区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我国从1990年开始组织申报联合国人居奖,截至目前,我国共获“联合国人居奖”15次。

为了这个最高荣誉,南宁走过了13年艰苦而漫长的奋斗之路。

13年来,南宁人创建最佳人居城市的信心从来未曾动摇。

“南宁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绝非偶然,而是实力的体现。”不论是政府部门负责人还是市民都这样表示。见证了这一争创历程的市建委常务副主任、市人居办常务副主任黄定坚感慨地用“持之以恒”、“水到渠成”这两个成语来概括。

在这个奖项的背后,凝聚着全体南宁市民和历届政府为了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1995年,南宁市政府提出了以争创“创三城”(即全国卫生城、全国双拥城、全国文明城)这一阶段性目标,由此拉开了城市管理综合整治的序幕。

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观。1995年年底喜讯双传:南宁一举夺得“全国卫生城”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

南宁开始令人刮目相看了!洁净和文明之风在城市大街小巷也在广大市民的心头荡漾。

南宁由此乘势而起。

2001年,南宁市确立了创建“中国绿城”的战略目标,争创“联合国人居奖”,致力建设生态宜居、有凝聚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和谐城市,让广大老百姓真正成为人居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

2002年起,一个被表述为“136”工程的城市建设和整治活动全面拉开帷幕,通过政府主导、多层面合作、发动全体市民参与等方式,开始对城市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改造,系统地改善广大市民的居住条件。6年来,南宁坚持突出“绿色”和生态特点,高起点、高质量地规划城市布局,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不遗余力地进行环境改造: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市中心区一批重污染企业被搬迁、改造、关停,高标准、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起来了……

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南宁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定位和新的战略:南宁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

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要求,南宁市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包括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应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原有的基础上奋力向前推进,把南宁城市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同年9月起,一场声势浩大、力度空前的开展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治理“五乱”的大行动在南宁市层层推动。

持之以恒的努力,南宁市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发现,邕城的街道变干净了,水更清天更蓝了,南宁变得生机盎然变得更有魅力了。

从“创三城”到“治五乱”,从争创“中国人居环

境奖”到争创“联合国人居奖”,从追求干净卫生,到注重城市整体功能的提高,到可持续发展,到在改善环境中注重“以人为本”,南宁市在不断与国内外先进理念的碰撞中丰富和完善城市发展的理念。

从“九五”规划起,南宁市“创城夺牌”成果不断:

1996年摘取“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1997年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同一批仅有4个城市赢得此誉,而南宁是当时京广线以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1998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999年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0年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2002年,捧回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这一中国人居领域最高奖项,在全国首批获得此项综合奖的5个城市中,南宁是整个中西部省区唯一享此殊荣的省会城市;

2006年,南宁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城市”称号,这是继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后再次获得人居领域的国家级奖项。

在不断闯关的过程中,南宁人的城市建设理念日渐明晰。可以说,南宁前期的“创三城”,后来相继实施的“城市建设136工程”、“城乡清洁工程”,都为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示了南宁城市总体素质的提升。

南宁这个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何以能从众多申请城市中脱颖而出,向世界递上这样一张亮丽的“名片”?

答案,就体现在南宁市“一年一座城”、加快城市建设、积极创新城市管理理念的不凡纪录中。

南宁力捧“联合国人居奖”,可谓水到渠成。

两度申报南宁誓夺人居奖

中共南宁市第九、第十次党代会连续两次明确了争创“联合国人居奖”的目标,同时,从2000年起,南宁市连续三次将这个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01年,捧回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后,南宁市把争创“联合国人居奖”作为推动“中国绿城”建设的重要载体,动员全市人民积极投身到改善人居环境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中共南宁市第九、第十次党代会连续两次明确了争创“联合国人居奖”的目标。同时,从2000年起,南宁市连续三次将这个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向社会公布,体现了政府争创“联合国人居奖”的决心、自信,体现了南宁市人民的持之以恒,努力进取!

2004年起,南宁市设立了“南宁市争创‘联合国人居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联合国人居奖”争创组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一直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

申报机遇很快来到南宁人身边。2005年11月,城市可持续发展南宁国际会议及人居展在南宁隆重成功举办,“中国绿城”城市形象和影响在国内外更加广泛,这大大增强了南宁人争创“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绿城”的信心。南宁市分别两次表达了申报意愿并得到了国家建设部的大力支持。

2006年,南宁市以《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系统改善城市弱势群体居住环境的行动》为题首次申报“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国家建设部的推荐,与2005年曾被推荐而未获奖的扬州市同时参加角逐,遗憾的是,南宁市申报的项目在进入联合国人居署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程序后被淘汰。

虽然扬州最终获奖,但在扬州眼中,南宁的确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首战失利,但南宁人并未气馁。

2006年9月19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马飚在中共南宁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南宁市要继续争创“联合国人居奖”。这是继第九次党代会后南宁市第二次明确提出这个目标。

重整旗鼓,南宁市再次向“联合国人居奖”发起新一轮冲击。

南宁对2006年申报工作情况、失利的原因,2007年申报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反思、总结与分析。很快,一份新的详细的申报实施方案呈至马飚书记、陈向群市长的案头。

新的申报实施方案获得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自治区建设厅的大力支持。2007年7月,国家建设部再次推荐南宁市申报“联合国人居奖”。

市领导对申报工作十分重视。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马飚,市长陈向群,原市长林国强,市委副书记覃孟征,副市长钱学明等多次对我市争创“联合国人居奖”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

市领导还带队组团多次远赴内罗毕,见缝插针争取机会推介南宁,使^居署及相关国际评委会成员能有更多机会更直接地了解南宁、认同南宁。

精益求精申报材料几易稿

准备如此充分,南宁市冲击“联合国人居奖”依然面临许多不利因素:从全球而言,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联合国人居奖”,申报的城市越来越多;--从国内而言,各申报城市也是想尽办法来开展争创工作,竞争相当激烈。

“联合国人居奖”评审没有实地考察程序,除“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建设部推荐两个硬件外,整个申报过程,重中之重而且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是制作申报材料。而且,根据“联合国人居奖”对申报材料的要求,翻译后提交的文字材料打印出来不能超过十页,表达必须言简意赅。

南宁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黄定坚一语道破:“十页纸的申报材料中能不能抓住评委们的心,完全要看南宁市选定了什么样的主题,展示了什么亮点。”在仔细研究了往年获奖城市的申报经验以及今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后,南宁市对申报材料进行了细节调整,充分挖掘南宁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特点,同时结合区域民族、历史、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找准申报材料的特色和亮点。

最终,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南宁市的申报主题:《南宁,平安和谐的绿色家园——以应急联动系统保障南宁城市安全的行动》,展现我市应急救助、非应急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预防相结合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实现快速有效地打击暴力犯罪,减少人为事故与自然灾害的威胁,满足公众对安全的需求,保障社会的安全、公正、和谐的人居环境。

南宁最后提交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中英文对照)、光盘、画册、附件(各级媒体对南宁城市建设等的报道)。为制作这份材料,市人居办全体工作人员在市领导的带领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全力参与,密切配合,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准备材料期间,每晚结束工作较早也在凌晨两三点钟,通宵达旦简直是家常便饭。

文字材料翻译也是一件非常劳神费力的事情,中文要表达的意思,翻译成英文,要考虑国外的习惯,每一个单词都要反复推敲。为了让文意能够表达得准确清楚,市人居办的工作人员上门求教于在邕生活的美国朋友,甚至把文字材料带到北京,请高等院校的教授一字一句地斟酌。文字材料最终敲定经过了前后几十次撰写、删改。

南宁市申报的文字材料、专题片、画册等资料,无论是申报效率、申报形式,还是申报材料的质量都得到了国家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的充分肯定,为最终获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至名归大奖花落南宁城

要让市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要创建一个平安和谐的绿色家园。

南宁市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建设安全、公正、和谐的人居环境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要求政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及其产品,更大程度地关注和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这个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猛,为利用高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技术基础。为此,南宁市人民政府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决定建设“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工程”,将政府各个独立的应急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先进、科学、可靠的高科技手段管理城市,提高南宁市城市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2000年年底,投资约3000万美元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引入南宁市。

作为中国第一套集应急救助、非应急公共服务、公共安全预防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安全保障和服务系统,南宁市利用集成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全国率先将110报警服务台、119火警台、120急救中心、122交通事故报警台、12345市长公开电话、防洪、防震、防空以及水、电、气等公共事业应急救助纳入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构建全国首创的“统一接警、统一处警”的应急联动体制和应急联动机制,通过互连互通,应急联动,共享各种救助资源,实现跨部门、跨警区以及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协调,向公众提供紧急救助服务。市民只要拨打110、119、120、122这4个特服号码中的任何一个,就能得到他所需要的准确、快捷、高效的紧急救助服务。

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立之前,4个警种的接警处警能力相当低,每天接听报警求助电话不到1000个;电话难拨打,群众所需的救助无法及时获得。

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后,该系统具有中国最快的接警响应时间,仅为2秒,不超过3秒,大大优于中国现行10~15秒的行业标准。其次系统可通过地理信息子系统,对全市100多万门固定电话及中国移动手机进行报警地点自动锁定,配备了各类应急救助资源数据库,实现全市应急资源共享,确保全市各警种和部门在系统的统一指挥调度下的高度协同配合,调动离事发地最近的应急力量进行处置,缩短了出警时间,较系统建立前的应急处理能力提高6倍。

应急联动指挥系统运行9年来(统计至2010年5月1日)累计接听报警求助电话2000万多个,月平均接听15万多个,共处理各类有效事件为200万多件。平均每天接听报警求助电话已由原来的800多个增加为4000多个,最多时达7000多个,处理有效事件400多件。地理信息系统覆盖面积达22080平方公里,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报警求助和政府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的需要。

系统强大的应急救助、非应急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预防功能,使城市应急处理能力提高了6倍,指挥信号覆盖面积扩大了120倍,有效救助率提高了1.7倍。

12345市长公开电话开通后,不少市民通过这一便捷渠道,向政府提出了希望在职业培训、就业保障、治安管理等方面得到更好服务的要求。

政府通过提供高效、优质的非应急公共服务,为市民排忧解难,及时化解矛盾,凝聚了民心,增进了社会和谐。其中的青少年维权、法律援助、劳动保障等功能,特别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

应急联动系统的建成,在快速处置安全生产事故、保障社会稳定,提高公众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建设人人和谐局面等方面带来的良好推动力。

这是南宁市改善安全生产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的重要举措,也是体现南宁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该系统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一系列在国际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的会议与活动,大大增加南宁市的品牌效应与无形价值,从而间接带动城市各个方面社会效益的改善。

更重要的是,该项目的建设为国家城市公共安全技术标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标准,(“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现正向国家申报为国家标准),为中国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综合服务领域构造了一个新的框架,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完善的服务功能,彰显着政府关注弱势群体,让全体市民能平等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的执政理念,得到市民的拥护和支持。南宁市的经验也为国内众多城市以及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在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同时,南宁市还致力于保障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市政服务。2007年6月,“南宁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与指挥系统”正式投入试运行,这标志着南宁市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安全管理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南宁市的人居环境将由此得到更大的改善。

南宁市城市管理工作的实际和取得的成绩,正好切中当年“联合国人居奖”的申报主题:“安全的城市,公正的城市”,

主题中的“安全”,不仅仅是指城市治安状况,还包括居住条件保障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防御,应急救助的及时有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强调的是社会的公正、和谐。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有效运用与联合国人居署倡导的“安全、公正、平等”的城市管理理念不谋而合,为创建一个公正包容、平安和谐、舒适宜居、充满希望的人居环境提供了基础和保证,这是南宁市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一个亮点。这同时也说明,南宁市政府的城市管理理念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较早地在国际上众多城市关注的问题中开展了行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

南宁市因此突出成绩一举摘取了2007年度的“联合国人居奖”。联合国人居署发出获奖通知称:“它是一个突出的、可借鉴的系统并作为人居署推行‘更安全亚洲城市计划的范例。”

改善人居只为人民得实惠

“创城夺牌”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和载体,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城市品位,为了服务人民。

作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城市,在前10年里的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南宁市非常关注弱势群体居住条件、生活状况,对弱势群体有机会平等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这一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南宁从“创三城”到正式确立创建“中国绿城”,争创“联合国人居奖”的发展目标,始终贯穿着一根主线:城市最广大市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城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体现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必须着眼于人民得实惠。

南宁市领导多次通过相关方式阐释近年“创城夺牌”的宗旨:“创城夺牌”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和载体,这样做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城市,为了服务人民。

从1995年起,南宁市共投入13.65亿美元,实施了“系统改善城市弱势群体居住环境的行动”: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及其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

措施,实施不同的项目,通过东沟岭“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建设、新阳造纸厂开发解困、全市小街小巷整治与改造、邕江两岸“堤路园”工程建设、朝阳溪及其他城市内河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分别解决诸如城市边缘棚户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户、低收入者、残障人士、受洪涝威胁的沿江居民等人群面临的实际问题,受益人数超过80万人。

政府的举措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增强了全体市民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提升了城市的凝聚力,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

改善人居,第一目标是让居者有其屋。在南宁,买得起住房的不只是高收入家庭。为圆百姓住房梦,多年来南宁市着力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经济适用房建设被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方式,投入近20亿元为18000多户中低收入家庭、无房户和拆迁户解决了住房困难;政府出资建设廉租房和残疾人安居房,解决困难市民和残疾人群住房问题,从改善人居环境出发,推动旧城改造,东沟岭片区改造开发项目获得建设部颁发的“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当年荒凉的土地上,景观大道建成通车,休闲广场绿草如茵,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新建成的生活区绿树迎风招展。

2005年11月10日上午,10万市民列队整齐地集中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场上,涌跃参加“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谐家园”签名活动启动暨经济适用房购房证和发钥匙仪式。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卡琼穆罗·蒂贝琼卡博士、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监控与研究局执行主任顿·奥科帕拉博士、中国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政府部分领导等出席了仪式,由南宁市常务副市长陈瑞贤主持。参加签名活动启动仪式的还有南宁市各系统干部职工、志愿者、学生代表及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市民代表、各新闻媒体记者共2000多人。

南宁市市长林国强在会上致辞中说道,要加大宣传、发动全市广大市民,进一步关注及投身改善人居环境的各项工作,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残疾人购房代表林女士坐着轮椅被志愿者推上前台,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博士亲自把钥匙交到林女士手中并亲切地拥抱了她,引来台下市民热烈的掌声!

林女士激动万分地接过钥匙,说今生难忘亲切的安娜博士。

安娜博士说,希望所有的市民都能像林女士一样地幸运,都能拿到合适的住房。

林女士一家6口原来一直是住出租房。平日里厨房与卫生间都是公用的,生活极为不便。如今在政府的关怀下申请到了南宁市富宁新兴苑69平米的经济适用房,解决了一家6口紧迫的住房问题。

会上,市民代表方穗宁先生宣读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谐家园”倡议书。

“现在我宣布,南宁市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谐家园10万市民签名活动仪式正式启动”!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张文学副主席的宣布,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博士和南宁市委书记马飚共同在专门为此次活动制作的青铜纪念铜鼓上签名。

中国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与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监控与研究局执行主任顿·奥科帕拉博士等相继在青铜纪念铜鼓上签名。签名结束后,南宁市政府将这面具有特殊意义并代表广西壮族历史文化的铜鼓及证书赠与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永久保存。

参加此次活动的南宁市各系统干部职工、志愿者、学生代表及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市民代表们,纷纷在广场上放置的12个铜鼓上签名,表达了市民对“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精神的大力支持和认同。

改善人居环境行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南宁市开展的“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谐家园”群众性活动,充分体现了联合国倡导的“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表明了南宁市委、市政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定决心。

南宁市人民政府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特别是在改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人居环境工作上所作出的努力,给抵邕参加'2005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的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障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要在城市中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有赖于“物质”,如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更有赖于“精神”,在人们心中培养一种地方情结、归属感和共同思维,共同促进城市进步。

正是有了“为民着想、以民为本”的城建立足点,南宁在横跨两个世纪的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实践中,赢得了市民最广泛的理解、拥戴、支持和参与,因而形成众志成城、一呼百应的喜人局面。

这些年,南宁每提出一个新的“创城”目标,总能顺利实现甚至提前实现,其全部“奥秘”,就在于“政府把人民装在脑里,人民就把政府放在心头”。

环境好了,被南宁的环境所吸引而前来投资兴业的外商越来越多。从市招商促进局获得的数字显示,仅从1997年至2007年5月,南宁累计批准外资企业520家,实际利用外资119141万美元,目前已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南宁投资。

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大潮涌动,南宁市委、市政府决心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牢牢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南宁市实施向南发展战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联合国人居奖”花落南宁,对把南宁市建设成为最适宜人居的城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总部基地,以及大型工业企业的宿舍生活区及观光休闲的“后花园”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年又一年,遵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着城市建设和发展,今天的南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对南宁而言,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不是城市建设工作的最终点,却是一个新的起点,南宁市将认真总结争创“联合国人居奖”经验,让环境确确实实变成生产力和动力,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南宁市朝着“中国绿城”的目标,朝着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努力奋进!

2010年4月27日,自治区主席马飚在荔园山庄会见了获得“南宁市荣誉市民”称号的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卡朱穆罗·蒂贝琼卡博士。

马飚对安娜博士获得“南宁市荣誉市民”称号表示由衷的祝贺。他说,安娜博士是广西和南宁市的老朋友,长期以来对广西和南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居环境的改善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在推动联合国人居署与广西和南宁市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在2007年南宁市申报联合国人居奖过程中,安娜博士积极推动和指导,使南宁市最终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极大推动了南宁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文明程度的提升、城市品位的提高。

马飚说,近年来,广西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进一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希望安娜博士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广西发展、热心宣传和推介广西,特别是在借助南宁市为门户,开展面向东南亚各国的联合国开发项目建设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使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和拓展。

安娜对马飚的热情欢迎和南宁市授予她“荣誉市民”称号表示感谢。她表示非常珍惜“南宁市荣誉市民”这个称号,认为这是她个人的最高荣誉,她将竭尽全力在相关领域宣传南宁,介绍南宁市在人居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让更多的人来到南宁感受绿城的魅力。

如果说,我们曾经走过那个田园牧歌式的时代:“两江会流抱邕管,暮冬气候三春暖。家家榕树青不凋,桃李乱开野花满。”

那么,我们现在却身处一个开拓奋进的火红的年代:改革,开放,发展,和谐。

邕城,曾经深深触动过唐代大家柳宗元的情怀——

815年,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其兄柳宽亦任职邕州。柳宽在邕州北郊马退山(又称四厦岭)上构建了一座颇为精巧的茅亭,柳宗元兴致勃勃地为其撰写《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继而咏叹登亭所见:“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纃错。”还详细描述“每风止云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的乐趣。情景交融,文采飞扬,睹文思景,格外美妙。于是,描写南宁胜景风物的《马退山茅亭记》历千余载而永存,成为柳宗元的传世名篇。

文中更有感慨: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兰亭的出名,完全是因为王羲之王右军,是因为他在此地举办的那次文人雅集活动。而今日中国绿城南宁名美国际,却是670万12爪民族的南宁人把握历史赋予的大好机遇、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猜你喜欢
人居南宁市南宁
最美城市“绿化带”
眷恋南宁
浅谈中国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秋姑娘来了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相敬如宾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南宁博物馆开馆啦
南宁市举办首届中小学古诗词大赛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