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韵
中国的现代化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变革,而文化自觉正是成功融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根源。文化自觉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民族文化的自觉。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将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面对近代以来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这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迟到者,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踏上了发展的高速列车,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即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有识之士们越来越深刻地发现:文化上的觉醒是一个大国崛起不可或缺的要素,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尺。改革3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变革,而文化自觉正是成功融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根源。所谓文化自觉,“即在中国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理性自觉为核心的现代化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主变革、选择、创新的主体精神。”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
在毛泽东时代,理性自觉意识在战争的状态下就已初现端倪。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了《论十大关系》,开始反思苏联模式。但遗憾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激进的革命风暴阻止了这一进程。
接力棒交到邓小平手上以后,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了中国人文化觉醒的主线。每一次思想上的解放,都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现代化建设找到了新的坐标和前进方向,也为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无穷的动力。经济活动和政治现代化的重大进步,与思想解放运动息息相关。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在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两个凡是”的神话,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拉开了序幕。这次解放运动主要是突破“左”倾思想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束缚,打破个人崇拜,纠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战略和前进方向。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以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为标志,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是在经济领域里的突破,它试图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打破的是对计划经济的崇拜,以生产发展为中心,赋予市场经济以合法的地位。1997年以来正在形成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围绕“公”与“私”的束缚,打破所有制问题上的公有制崇拜,是第二次思想解放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索。思想解放运动都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解,是经济和政治现代化在文化层面的反映。
除了意识形态的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外,文化自觉还反映在基层农民的生活中。小岗村农民首先私下签订“生死契”,实行分田到户的做法被认可并推而广之在全国实行包产到户。邓小平也谈到,“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了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在自下而上的变革过程中,由百姓的生存本能驱使的行为促使高层达成共识,促进了体制改革。上层与下层互动,相互促进,加快了体制改革的步伐。这是中国社会主体意识的普遍生成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文化自觉、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文化的现代化是指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迁。一般地说,文化现代化强调理性主义、个性自由、进取精神、效率至上等观念。因此,文化现代化通常是从迷信向科学、从神圣化向世俗化、从蒙昧主义向理性主义的变迁过程。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是把人丛传统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倡导人的解放、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自觉,说到底还是要有具有现代意识的人。因此,文化自觉、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中,文化现代化是基本的动力。文化现代化对于文化自觉和人的现代化作用颇大:
第一,文化现代化能够培养人具有开放的精神。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地理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人们之间的生活因为同处在一个共同体之下而表现为大量的相互交易行为,各种要素发生碰撞,最后带来文化的融合。
第二,文化现代化能够塑造人的政治认同感。高水平的政治认同感不仅是政治现代化而且是现代化的重要优势,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政治分裂,维持全国的团结和稳定。特别是在危机时刻,能有效地维护政治制度的衰败,降低其被替代的危险。
总之,文化的现代化有利于塑造具有现代精神的人,这是一个民族文化自觉的前提。
唤起文化自觉意识,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
文化自觉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动力既有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也有历史和现代的因素。关键问题在于,文化自觉反映的是什么样的社会需求?文化自觉如何去反映社会需求?文化自觉既是人的自觉行动,但也是人类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如果人们能够在一个代表先进文化的政治组织的领导下,文化的自觉将会塑造更加适应社会前进的现代性人群,文化自觉将会创造出无限的智慧潜能,从理论上来把握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文化促进现代化的过程,离不开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认识,但是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科学定位中华民族的自我复兴。中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揭示了文化的巨大作用,这又有赖于一个先进的政党来释放它的潜能。因此,中国的文化自觉更多地表现为,由中国共产党来引导人们进行文化上的自我反省,这种反省反映了现代化的精神需求。这也是中国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模式的必然逻辑。
另一方面,文化自觉也是民族文化的自觉,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觉醒。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文化的觉醒就会被自然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亚历克斯•英格尔斯曾说过,“我们并不怀疑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否认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重要性。我们要坚决否定的,只是那种忽略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人,不去关心和探讨他们的心理是否能与现代化经济发展节奏相吻合的观点。”英格尔斯在谈到一些正在进行现代化尝试的国家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能使他们跻身于先进的发达国家之列,而结果收获的是失败的教训时,特别强调,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制度以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将大大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