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民
职业教育与重点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2009年,全行业总产值6.63万亿元,占全国l2.1%,总利润4800亿元,占全国16%,20多种大宗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江苏省石化产业占全国12%,占全省工业13%。伴随着产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据化工教育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开设化工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由少数几所增加到5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由100多所增加到700多所,总招生规模年均增长15%以上。就江苏而言,截至2010年,全省职业学校近600所,其中高职79所,化工技术类专业数量及在校生同样大幅度增加。
“十一五”石化行业进入产业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化工行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仍然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化工职业教育存在的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一、专业布局无序发展。石化产业发展是走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的道路,而为之服务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却存在村落化、小型化,结果是布局分散、资源浪费、人才质量下降。如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50%的专业点在校生规模在100人以下。
二、职业院校办学趋同。化工职业院校与其他类型学校从专业到课程趋同,没有明确的行业定位,甚至中高职专业、课程、教材趋同,失去了职业教育职业化特色优势,难以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
三、教学过程调整滞后。化工技术类、机械类专业教学跟不上产业的发展,甚至有些属于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要求淘汰的生产工艺、机械设备,依然存在于一些职业院校的教材和课程教学中。
四、实践教学处于两难境地。化工职业教育对实训条件有着特殊的要求,当前建设一套具备现代化工实训装置至少在千万元以上。有些学校低价购买企业淘汰设备仪器,好一些的建模拟装置,而少数示范骨干高职院实训条件较好,但利用率低。
五、教学评估游离于行业。基本上限于教育系统内的循环,少有主要服务对象行业企业的参与。
石化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提出迫切的要求
今年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二五”期间,石化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将在10%以上,到2015年将达15万亿元,石化行业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化工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目标要实现化工行业人才数量的稳步增长。未来5年,化工大省江苏将重点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其中石油化工将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重点改造提升盐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和农用化学品,建设大型乙烯生产基地,打造大石化产业链。作为四大产业之一的石油化工产业,南京在“十二五”期间将按照“绿色化工”要求,加快石化产业治理整顿和转型升级,建设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新型化工。依托南京化学工业园,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生命科学三大特色产业。到2015年,南京化工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4000亿元。
石化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化工教育的有力支撑。按照石化行业发展需求,“十二五”期间每年需要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35万人,高、中职在校生规模从现有的45万增长到65万。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需求,这为化工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职业院校只有紧贴行业发展的脉搏,适应产业、企业和职业的发展,才能在服务企业社会的同时不断推进自身发展。这就需要化工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理念、多层次统筹规划、教学机制、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多方面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体现石化特色、提高质量、提升竞争力,为重点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储备,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互助共赢、和谐协调、水涨船高的利益共同体。
石化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战略的主要方面
一、人才培养定位差异化——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向促进各类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系统衔接和协调发展转变。就石化职业教育而言,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企业要求,加快建立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中等职业学校是基础,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是引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中高职协调发展方面,把握各自发展特征,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建立中、高职教学接口和能力与岗位接口。同时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甚至于高端技能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二、教育教学机制差异化——吸引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是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基础和保证。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职业教育需要围绕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需要鼓励和吸引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专业方向设置差异化——实现职业岗位对接。一是跟踪评估产业对人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化,引领职业和专业的发展。要积极开发石化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如化工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开发并优化专业设置。二是对应石化产业结构调整中产生的新职业,专业设置同步跟进。三是健全传统专业与现有产业需求对接机制。如根据麦可思基于对2007-2009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数据,石化产业电气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高分子材料等专业需求旺盛,而一些专业出现供大于求,需要做科学调整,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四是更新专业设置理念,石化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具有40多个子行业,生产6万多种产品,涉及岗位繁多,随着石化产业大进一步发展,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不断变化升级。1999年国家规定的1119个岗位有165个对应化工,拿到一个简单工序的高级工证书和技师证书,很难说是高技能人才,个别产品、个别过程的专业学习很难满足产业需要。需要探索实践大专业多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设置,规定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针对不同职业岗位设置相应的专门方向,使学生既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又能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自主选择某一专门化方向,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四、课程开发差异化——做到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产业企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人才。以石化产业为例,基本的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会操作和维护化工生产常用设备、会控制化工生产单元、会使用现场化工仪表、会识图与制图、会使用安全设施、会使用环保设施等方面。课程是培育职业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推进专业课程开发差异化、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是与重点产业协调的保证。需要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和实际,依托行业企业开发课程,体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重点产业的紧密对接。
五、教学模式差异化——实践做学教一体化。职业教育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教学模式。这就需要紧贴岗位生产过程,研究、完善和推进“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做为主,做是学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基础和目的。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做事,并把事情做成。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实践中,“做学教”是一体化化的边做边学边教边创新的一个整体。首先把产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并进行单元设计,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让课堂与工作现场对接。
六、教学资源建设差异化——实行行业企业共建。“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环境和设备,即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建设实训基地。基于化工职业教育对实训条件的特殊要求,实训基地建设要适应产业需要,必须鼓励和吸引行业企业共建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并努力提高实训基地、工艺装置、仪器设备、教学装备、网络资料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满足职业院校实践教学需求的同时,面向社会、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紧密联系学校、企业、行业,使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本文为2010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重点项目《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与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研究》(项目编号ZLZ08)的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