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轩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使用新的信息媒体,在领导干部使用新媒体和网民沟通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沟通的效果,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危及到社会稳定和政府的执政地位,所以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化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这是对国民、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信息知识、应用能力、信息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信息素养是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属于文化素质的范畴。
一、领导干部应具备五方面的素质。
一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品质等各方面的基本条件。二是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相关工作内容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清楚有关业务数据,有处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手段。三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其工作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个性,领导干部应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豁达的心胸。四是身体素质,领导干部应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能适应大负荷的工作量。五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的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领导干部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并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总之,领导干部一定是复合型的人才。
二、领导干部可以通过博雅教育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博雅教育的特点是把语言、修辞、艺术、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做人的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知晓做人道理的过程。所以博雅教育的合格学生是德才兼备的理想人才,而博雅教育是提高公务员素养的必然途径。领导干部也要通过博雅教育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三、现代文化素质的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 文化素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在不同时代,人们对文化素质的理解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在人类文明早期,能读书写字就算有文化素养,主要是文字能力,之后加入了艺术成分。在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们需要了解现代科学知识,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中又添加了科学素养成分。随着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对人的文化素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信息素养,即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四、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推进,领导干部的决策更多地依赖网络信息,而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提高执政能力的时代要求,执政的过程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依赖于适时、准确的信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科学、民主、高效、公正、透明日益成为信息时代执政的最基本要求。领导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只有提高信息素养,不断探索信息时代领导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领导方式,才能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科学发展。而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也成为信息网络时代考察领导干部素质的新视角。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评价标准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素养正在引起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导入各种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信息及其价值进行感知、识别、获取、利用、管理, 以及创造性加工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
二、信息素养的八方面能力。信息素养按照应用途径及方式可分为八个方面: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如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手机;获取信息的能力,如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文字的录入编辑、复制粘贴、文件格式的转换等;创新信息的能力,如通过学习总结撰写论文等;表达信息的能力,如在网上发表博客、发表评论等;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如通过网络浏览获取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会某种技能等;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如加入讨论组共同就某问题进行讨论总结、给出相应意见或指导建议等;信息免疫能力,如病毒的预防查杀,防黄防沉迷等。
三、信息素养评价的九标准。信息素养评价的九标准是:能否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否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否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否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否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否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否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否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道德的行为;能否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领导干部应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领导干部不同于普通民众,在信息网络中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大的作用,领导干部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一、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信息的能力。
21世纪将是一个以信息制胜的世纪,是一个把知识和信息作为资源,用知识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凭借敏锐的信息洞察力捕捉到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信息。
二、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制定出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起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的渠道。这样才能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自己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强调要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而互联网则是其中越来越重要的渠道。
三、利用网络与网民互动的能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在网络上与广大民众或特定机构群体之间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互动,一些观点、建议和意见受到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其中一些有关民生的问题得到迅速解决,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了政府的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领导干部的网络互动能力必须加强。
在与网民进行互动中应注意:一要转换角色,融入网络。领导干部在网络交流中如果缺少平等心态,满口套话、官话,那么在互动中就会遭到网民的抛弃。二要搭建桥梁,直面群众。领导干部上网,是在信息时代直接面向群众、联系群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开辟了新的与群众沟通的渠道。为此,领导干部应搭建起与网民互动的桥梁,如设置自己公开的电子信箱或者开通微博;经常上网与网民沟通。三要转化互动,推动实践。上网是为了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还得靠实践。领导干部上网,一方面是整合信息资源,听民意、聚民智,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通过理性思考、科学决策,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把科学的决策转化为具体实践,推进问题的解决。
四、提高对互联网的明鉴力、包容力、引导力。
领导干部要提高互联网的明鉴力、包容力、引导力。一要认清互联网的主流,主流是健康的、有益的,网友反映的都是一种爱国、期盼祖国繁荣昌盛的豪情,一种疾恶如仇、憎恨丑恶腐败现象的正气,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情怀,但也存在着一些过激言论。领导干部应正确看待这一问题,不能因此而动摇对互联网主流的认识。二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上的过激言论。对过激言论要进行辩证分析,究其原因,这是某种社会心理的反映,与当下社会结构分化转型以及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调整有关,人们因此造成的心理冲突、心理不满需要有发泄的渠道与机会,互联网客观上就承担起了这种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缓冲阀、调节器的作用。领导干部要有更大的包容性。三要积极参与,正确引导。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服务者和管理者,要以平等的姿态主动走进网络。通过与网民的网上交流互动,及时了解网民的思想,激发和鼓励他们积极地创造出健康的、富有特色的网络语言,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五、接受网络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
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既具有传统舆论监督共同的特征,又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如及时便捷、透明开放、自由互动等。它的监督方式、监督力量、监督影响、监督效果,是传统的舆论监督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互联网的信息公开,正在使各级领导干部接受最广泛的监督。为此,就要开辟更多更为通畅的网络监督渠道。周久耕案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反腐案件,网民通过网络挖掘,充分暴露了腐败分子的种种行径,使腐败分子受到了应有的处罚。在这样的环境下,领导干部要有接受网络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自身的点点滴滴言行中约束自己,不要说不负责任的话,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
总之,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需要不断提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执政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改革开放的进行,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事业。
(作者单位:中共洛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