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求关系视野下的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研究

2011-11-23 07:18徐亮亮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1年14期
关键词:科学管理阶段理论

徐亮亮

作为人们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形成的自觉产物,企业管理思想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管理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其过程。从内部来说,管理思想经过了一些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在指引一些朝着目标前进的系统解决所碰到的问题时,有的侧重于人的方面,有的侧重于组织和方法方面。从外部来说,管理思想一直受到技术进步,人性假设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和政治价值动力的影响。”当下企业管理思想的研究也主要强调从管理哲学、人性假设等内部因素以及科技进步等外部因素对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外部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进步等源生性因素方面,供求关系这一派生性因素对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研究则明显不足。

企业管理思想是企业根据自身在市场中的实际境况对所采取的相应策略的总结与升华。在一定程度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成为企业管理思想取舍的决定因素。企业管理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

企业管理思想发展与供求关系变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管理理论丛林、文化管理这五大阶段。经验管理阶段是管理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与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管理思想具有不同的性质。从科学管理开始,各种管理理论都遵循共同的市场逻辑,开始自觉地用理性来研究企业的管理活动。

在科学管理阶段,管理是科学而不是一种以经验法则为基础的个人处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工作的科学分析,可以建立一种完成任务的最好方法,并使之标准化。然后选择出适宜的工人,对其加以训练以掌握这种有效的工作方法,确保一切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最终实现高效率。管理的任务也就是在探索尽可能接近“最优化”的管理途径。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是以“霍桑试验”为标志,其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等。“这个阶段的理论研究重视人和社会的因素,侧重于研究人际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行为科学阶段,管理理论以人为研究重点,还原人的社会性的特征。强调从人的心理和社会角度来解释人的行为,从不同的层次来满足人的不同需求、从而实现人实现调动或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虽然不追寻“最优化”的管理方法,但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管理任务也是在探究令人“满意”的管理方式,也是为了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在科学管理时代已经得到初步的形成。虽然后来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都对科学管理进行了批判,但是其自身的发展也只不过是对科学管理理论的修正与延伸。更重要的是,“它同科学管理理论一样,不关心顾客、竞争、市场以及企业以外的任何其他事情。它们把企业看成一个封闭系统,因而对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在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并不断受其冲击的条件下,如何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问题不予关注。”只不过在科学管理阶段,管理是在探索客观存在的最优管理方式,用机器的角度来看待人。到了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管理则是以“社会人”的视角来探索令人满意的管理方式。但两者实质上都在探索一种客观存在的“术”一种不考虑供求关系只追求于有助于实现企业产出的最大化的“术”。可以说二者都是“供不应求”管理阶段的企业管理思想的产物。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企业管理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化管理阶段。“在文化管理模式中,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在文化管理阶段,对人的定位已经由一个“执行者”转变成为了一个“创造者”。企业管理的任务不再是去寻求各种刺激管理对象尽可能按照管理者意图完成工作任务的因素,而是尊重人,开发人的潜能,将一种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授之于管理对象,给管理对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来激发管理对象的创造力与创新力。文化管理这种由“授之鱼”向“授之渔”的转变,对人的观念由“成本”向“资源”的转变是对先前的企业管理理念的颠覆与突破。文化管理与之前的管理理论相比,企业管理思想的重心与思维路径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可以说文化管理是“供过于求”管理阶段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典型。

之所以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称之为由“供不应求”管理阶段向“供过于求”管理阶段的过渡阶段,是因为从管理丛林理论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管理思想从内向性、控制性向外向性、服务型演变的轨迹。管理丛林理论阶段是1961年,孔茨发表《管理理论丛林》的著名论文为标志,管理丛林理论也是孔茨针对当时众多的管理理论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在管理丛林理论中以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数学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为代表的管理思想坚持和完善了管理的科学化、实证化、定量化、技术化方向,是对泰勒以来科学管理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内向性与控制性的特点依然相当明显。以系统学派、权变学派以及“协同论”为代表的企业管理思想,则明显地体现出企业开始关注外部环境,根据市场的情况的变化来及时地改变自己的管理策略,企业管理思想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敏感度开始加强,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相当程度地体现在供求关系的变化上。管理理论丛林中这两种不同的管理范式体现出了企业管理思想由“供不应求”管理阶段向“供过于求”管理阶段的过渡的趋势。

原因分析

企业管理思想这种转变其实有着深刻的供求关系变化的背景。企业管理思想发展所依附的生产方式可以大体分为大批量流水线方式——柔性生产方式——市场导向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企业管理思想都有各自的特点。企业管理思想由内向性、控制性向外向性、服务型的转变与全球市场中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的来说,从第一场工业革命以来,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得到极大地丰富而可供选择的种类也都有了极大的增加,在市场经济的正常条件下,同一种类的商品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商品提供者。由于前两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极大地解放以及全球市场的初步形成,在全球范围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实际上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以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为标志,企业管理理论诞生在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如火如荼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企业不担心产品的销路,只要能保证足够的商品供应就能够盈利。直到二战结束,尽管在全球范围内也爆发了多次的经济危机,全球范围内依然维持着供不应求的状态。企业将管理的重心发在了企业的内部,对市场以及顾客的关注较少,内部性的色彩依然浓重。同时,在二战后的管理丛林理论阶段依然有许多管理学者追寻管理的科学化,寻找客观存在的最佳的管理之道。企业管理思想控制性的属性没有得到明显地改观。

经过二战后50、60年代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随着生物科学、材料物理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替代材料不断出现,使得原本已接近饱和的市场出现了更丰富的产品、更多的选择机会。企业间的竞争不仅局限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也波及到了与替代商品生产者之间。商品供过于求,买方市场的特征更加明显。“市场/顾客需求是管理的根本目的所在。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创造市场”经验管理学派的创始人彼得•德鲁克的这一观点成为在供过于求的宏观背景下企业管理思想发展外向性的例证。市场或者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企业考虑的重点。而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企业需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试图发现并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自觉主动地去引导消费者的需求。这两件事中的哪一件,在传统的内向性控制性的管理方式下都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完成这两件事需要创造力,需要很强的自主性,而这些要求最终都要归结到人的层面。管理对象不再简简单单地被视为是一种成本,更重要地是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资源。这种背景下企业管理者所要做的一是需要给管理对象一种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去激发管理对象的创造力;二是,尽可能地为管理对象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便于其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服务性特征成为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的一个主色调。

基于供求关系视野下的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研究并不是对其他因素的排斥。但是,作为一个派生性的因素,供求关系对企业管理思想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更为直接。没有现代化的市场制度,不可能产生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思想。而供求关系是沟通市场与企业管理思想的桥梁。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猜你喜欢
科学管理阶段理论
科学管理幼兔
种植苦瓜 如何科学管理
坚持理论创新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科学管理创奇迹 流翔高钙显神威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