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会斌
对于一些设备、技术底子薄,经济规模小,人员少,工作头绪多,流动性强,工程风险性大,施工人文环境复杂,自然条件差的企业,面临的市场变数也相对较大。基于此,在这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实事求是、重在实效、贵在创特四大基本原则和企业文化模式的多元化规律;确立“以精图强谋发展、以人为本促和谐”的治企理念,并逐步形成“学习决定未来”、“安全事关全局”、“管理重在细节”、“廉洁赢得人心”四种子文化理念定位的基本框架。
关于治企理念
例如最早走向市场、自负盈亏的袖珍型服务类施工企业——天久注浆勘探有限公司,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更多的是创业的艰辛与寂寞。曾经在长达近一年的日子里,找不到半点“活路”,不少职工云散四方,外出打工。公司也曾尝试经营饭店、超资质范围从事过地面建筑物拆除移迁工程,但均未取得满意的效果。还因施工质量和内部管理等问题,曾导致不少工程款无法从建设单位或承包人收回,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据此,考虑到公司的主导业务、工程质量要求、经营风险及经济规模、技术力量等方面的特殊性,把以精图强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天久公司员工的年度平均收入水平一直偏低,几乎处于煤炭企业和同行业员工平均收入的底端。员工的情绪波动极大,留不住人的问题尤其突出,员工与企业间的矛盾引发的上访问题也一度十分尖锐。从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长治久安的愿望出发,明确了以人为本这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以精图强”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业务上的精通,图工作质量之强。公司人少事杂,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机构设置特点十分突出,客观上要求机关、地面辅助及项目部管理岗位上的人员要通晓多项业务,以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益;注浆、勘探工作专业性和实践性强,施工质量和技术要求高,项目经营风险性大,而一线施工的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因此,对这两个工种操作岗位人员业务技能上的要求更高,也更为迫切。以装备和技术队伍上的精良,图工程质量之强。先进的装备和过硬的技术是施工质量的坚实支撑。尽管公司目前的装备还相对落后,但提高装备水平和加强人员培训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阶段可以通过小改小革和精心组织施工来弥补装备上的不足。尽管员工的基本技能和业务水平与企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我们可以通过发挥组织优势、团队协作精神和提高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质量,巩固和拓展市场。以管理上的精细,图经营效果之强。施工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多年来职工收入普遍偏低的现状,使全体员工养成了艰苦奋斗、精打细算的良好习惯,为实施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严格成本费用控制,狠抓工程款回收工作,杜绝无效消耗,杜绝一切形式的铺张浪费,能省尽省的经营观念在天久公司业已深入人心。以执行上的精准,图制度建设之强。制度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历来是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必要环节,但再好的制度,落而不实,便形同虚设。只有制度执行到位,才能事半功倍。
强调“以人为本”,是对决策层和执行层的起码要求,就是要让管理者时刻清醒地意识到,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赢得人、依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制定和落实制度、措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发展的现状、员工当前的承受能力以及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共赢,始终把人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于学习决定未来
非学无以立身。学习是一个人、一个团队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并走向兴旺发达的原动力。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决定自身价值的大小。
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的提高,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风气,成为常态化的制度,成为决定员工和企业价值再造手段并转化为一种良性循环的自觉行为,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
关于安全事关全局
近年来,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到各企业安全文化理念的生成,曾有不少阶段性的提法:“安全为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头等大事”、“安全是最大的福利”、“不安全不生产”、“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等。这些提法侧重点不同,但针对性很强,体现了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要求。“安全事关全局”的理念是基于企业经济规模、业务性质、岗位人员的职责分工等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是与以人为本促和谐的治企理念紧密相联的。某些作为可同时从事井下、地面施工的法人企业,公司管理者身上安全生产的担子并不轻松。这不仅因为国家对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标准要求很严很高,更因为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十分有限。换句话讲,发生哪怕是轻微伤的人身安全事故,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极易造成后续工作“瘫痪”,影响整体施工质量和进程。同样道理,公司若出现一起工程质量事故,很可能导致全年经营成果化为乌有。唯其如此,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决策者在安全问题上总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公司在重点抓好项目施工人员安全培训,严格执行施工企业安全操作规程、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考核办法、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各项制度措施的同时,还要制定机关办公场所安全保卫、车辆运输安全、工厂安全加工维修、财务票据资金安全等多项管理制度措施,并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使安全警钟时刻长鸣在企业各类人员的脑海中,营造人人关注安全、万事考虑安全、生产必须安全的浓厚氛围。员工普遍认为,安全意识树得越牢,安全工作才能做得过细,安全事故的机率就会变得越小。安全文化建设的真谛,就在于使这种认识和日常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于管理重在细节
大多数企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内部管控制度和运行机制也在逐步完善。但正如不少国有企业存在的“通病”一样,管理工作出现的漏洞每每发生在对制度或合同文本的理解上,发生在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上,发生在制度和程序之间的衔接上,发生在事前对可能的突发情况的研判上,发生在对一些苗头性问题未及时发现或发现后缺乏高度警觉上。这些“细节”问题常常会导致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和经济损失。细节上的失误,有管理体制的因素,有部门间职责分工的因素,也有人员责任划分及责任心不强的因素。这些因素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终究都是能够消除的。而最令人担心的是,由于少数人员政治素质或业务技能素质偏低,造成的所谓细节上的失误。这类失误人们一时难以发现,失误者本身也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久而久之,将会给企业各项工作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容易形成工作“后遗症”。毫无疑问,从管理对象的分类上讲,管理就是管人、管事、管财、管物,而最根本的是管人。管人最本质的是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其基本理念和方法在于,身教重于言教。
人是管理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所谓管理重在细节,强调的是管理者要高度关注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细节”问题,是对管理者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细节问题的落脚点是人而不是物。重视细节就是要重视对人的管理。
关于廉洁赢得人心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管理部门到企业各级党政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惩防并举的廉洁从政(业)的体制机制,廉洁教育深入人心,廉政风暴席卷全国,大案要案公之于众,反腐成果不容置疑。从法律制度建设层面上看,应该讲,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国家各个领域的廉洁(政)文化建设,在解决当权者不敢不廉洁的措施手段上已基本到位。但是,要在更深层次上解决不愿不廉洁、不能不廉洁的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教育和监督两个环节,涉及对象是管人、管财、管钱的实权部门的人员,重点要解决的是“三重一大”问题,依靠的主要力量企业广大员工。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公款吃喝、请客送礼、公车私用及利用作假账等不正当手段套取资金胡支滥花这些时下最易发生的违纪违规的经济问题。不要因为这方面的细小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声誉,造成职工对企业管理者的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职工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时时提醒各级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廉洁从业意识,从保护自身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绝不碰撞廉洁纪律这根“高压线”。公司在强化民主决策的同时,要完善物资比价采购、发放回收利用集体联签制度和公务接待、用车等多项办法,使责任分工与个人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挂钩,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廉洁文化建设重在对人心灵的洗礼。得人心者企业兴。在强化制度和监督的同时,尤其要把日常的廉洁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使廉洁从业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韩城矿务局天久注浆勘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