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 杨洁 张挺
环境分析
一、金融风暴对美国汽车业的影响。从2006年春天逐步显现的金融危机,是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而由于美国汽车业因为能源的日益稀缺等问题,近年来一直处于逆境之中,三大巨头从04年开始就一直亏损,疯狂袭来的金融风波更让美国汽车业雪上加霜。
其中的代表就是福特公司,2006年福特汽车的亏损高达127亿美元,创下了该公司诞生百年来亏损额的最高纪录。而到了07年,福特第一季度销售额再将20%,福特无奈之下,计划重组,根据计划,公司将关闭16家工厂,裁员近4.5万人。到了08年底,福特成为首家第二次开口恳求政府提供救命钱的美国汽车制造商。该公司已于周二向美国国会提交了在2011年前扭亏为盈的计划,希望美国政府能够为其提供90亿美元的联邦贷款。此时的以福特为代表的美国汽车业处于极为艰难的时期,他们已无力再去经营那些大马力高油耗的汽车品牌,而其中,沃尔沃就是极具典型的代表之一。
二、金融风暴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首先,由于国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导致汽车出口数量下降。其次,由于大的经济环境不好,导致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汽车制造的成本升高。而中国市场的广大与相对的稳定,吸引了国际各大汽车品牌加快了在华的发展速度,都争相抢占中国市场,对本土品牌无疑会造成冲击。
但这些影响都是有限的。首先,我国的汽车企业普遍不依赖出口;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并不是单对中国制造商而言,外国制造商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更大;再有,面对国外品牌的竞争,国有汽车有本土作战的优势。
三、吉利有了乘机收购沃尔沃的机会。早在5年之前,吉利就有了收购沃尔沃之心,只是那时吉利自身也没有这么迫切的收购意愿,福特也还没有遇到这么大的危机,并无意将沃尔沃这么个大品牌出让。
而到了09年,随着经济危机导致汽车业原材料费用的急剧上涨,一直以“做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为标榜的吉利,这时所主打的低价位车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小。
而在我国国内来看,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每年都以10左右的GDP增速发展。人们对于车的要求早已超越了从前仅仅是代步工具的要求,已经在追求安全,环保,高质的各种享受。所以,由于成本所限导致各方面性能都不太令人满意的低端车,其市场需求量也在迅速减少。
并且随着国内很多汽车企业在近几年中,都全力猛攻低端车市场,导致市场上5玩人民币以下的国产车比比皆是,比吉利价位更低的车早已出现,这就使得吉利以无法以价格占领市场。还要看到国外驰名的品牌也在逐步往低端车走,大众,别克等国际汽车巨头也推出了很多10以下的车,各方面都无法与别人的车抗衡,并且价格差距并不大,无疑又会将吉利针对的客户群分走一大部分。
这都预示着,吉利现在主要涉足的低端车部分市场在萎缩,利润在减少,若是吉利再靠压缩成本,以价格低廉为核心竞争力,吉利还将面临众多同行们的强烈竞争。企业的转型成为了吉利必须选择的路。而福特面临的困境,决定着福特将沃尔沃出售也是其没有办法的选择,而早就耐心等待并以迫不及待拿下沃尔沃的吉利这时面对着一个空前的良好时机。
收购过程
一、聘请洛希尔等公司对收购沃尔沃进行评估,克服重重困难。李书福早在2002年底就预判福特可能会出现问题,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觊觎沃尔沃这块“肥肉”。那时,吉利集团的业务发展刚步入正轨。所以吉利虽然在正式收购前都比较低调,但对于收购沃尔沃的评估早就在暗暗进行。为了更细致的做好前期准备,吉利汽车公司已经聘请了英国著名投资银行洛希尔公司(NM Rothschild)担任其顾问,以负责可能发生的竞购活动的运作。
吉利通过合作三年之久的全球并购顾问洛希尔公司出面,找到了全球顶尖的律师事务所富尔德、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著名汽车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以及著名企业并购公关公司博然思维作为合作伙伴,组建了多达几百人的团队,对沃尔沃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尽可能快地击退了竞争对手,以取得双方的互信并推动谈判的进程。
“收购沃尔沃的谈判艰苦而漫长,不亚于一场战役。”
自从福特方面宣布出售沃尔沃轿车公司后,吉利方面立刻组建了谈判团队赴欧谈判。在谈判初期,有着上述两项重组并购谈判经验的吉利集团副总裁张芃和首席财务官尹大庆领衔吉利的谈判团队。吉利竞购沃尔沃谈判团队分工非常明确,尹大庆负责财务方面的谈判,吉利集团副总裁赵福全负责技术方面的评估,张芃作为项目负责人来往于福特、沃尔沃和吉利总部之间,负责后方指挥的李书福经常在关键时刻出面斡旋,同福特汽车公司高层、瑞典政府以及沃尔沃工会代表进行多次接触以寻求对方的认可。吉利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使福特一方消除了很多的顾虑。
取得工会的认可,是吉利并购沃尔沃能否成功的最大考验,裁员问题和员工薪酬待遇方面的分歧曾让许多试图并购西方企业的中国企业不得不无奈放弃。
“工会在国外的企业中确实非常强势,掌握很大的话语权以保护员工的薪酬待遇和相关利益,但是吉利靠诚意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沃尔沃工会方面的担忧。”
二、举债收购沃尔沃。由于吉利收购沃尔沃客观上来说,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国内的银行对此都不能对吉利报以十足的信心。在一次吉利同三家银行进行贷款谈判时,银行提出的条件极为苛刻,并要求吉利把几乎全部的资源都捆绑进去以降低银行的风险。
而吉利却并没像银行低头,尹当即对银行方面表示,吉利将放弃通过国内银行融资,因为已经有多家跨国大银行向吉利抛出了橄榄枝。尹的强硬姿态和据理力争当即让银行放弃了此前苛刻的条件,并表态愿意同吉利方面合作。
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3月28日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至此,吉利收购沃尔沃“终成正果”。
收购沃尔沃给吉利带来的影响
一、产能增加。产能反映着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产能是否能够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战略决定于发展,需求旺盛时,必须增加产能,以满足需求的增长。而具体联系在我国的汽车业正在迅速发展,我国汽车业发展迅猛,以北京为例,据商务部调查显示,2009年北京日均新车上千辆,并且这样的增速仍然以10%左右的速度上升,企业的产能对现阶段汽车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沃尔沃作为世界前20的汽车大品牌,在全球都有着生产工厂,09年的产能达到了60万辆。而2009年,吉利整个公司包括旗下的吉利,帝豪,自由舰等所有品牌的产能总计刚刚越过100万大关,也就是说,收购沃尔沃后,沃尔沃给吉利增加超过原有一半的产能。而吉利产能达到100万辆的规模是从1997年吉利涉足汽车业至今,是花费了12年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如今相当于一口气就达到了大约5年时间才能完成目标,使吉利的规模立即变得空前的壮大。
二、掌握了核心技术。在任何行业中,掌握行业的核心技术都是极为重要的。从公司内部来说,好的技术,可以为公司节省成本,树立企业核心竞争力。针对市场来说,产品的特点是基于企业的核心技术来塑造的,在竞争激烈,消费者要求升高的今天,没有鲜明特点的产品就没有卖点,当然也就没有竞争力。
而对当今汽车业来说,也是如此。由于我国汽车市场需求旺盛,导致我国汽车市场成为了国外汽车企业争相占据的庞大市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们现在对车的要求已经更多的是强调安全,舒适等良好的体验。而面对众多国际著名品牌的挑战,以吉利为代表的本土汽车制造商,绝大多数都是以低价作为自己的卖点,造出来的汽车质量也是实在不敢恭维,更不用再提给予客户更良好的乘坐体验了。
沃尔沃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在汽车安全和节能环保方面,有许多独家研发的先进技术和专利,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全新沃尔沃XC60感受出这点。它集中了沃尔沃80多年来积累的全部有关安全性的知识,最突出的是城市安全系统,这个系统在车速每小时30公里以下时启动。如果前车突然刹车,城市安全系统判断有发生碰撞的危险时便会对驾驶员发出警示并对制动器进行预加压。如果驾驶员仍未采取任何行动,XC60就会自动刹车。像城市安全系统这样的核心技术,是沃尔沃独有的,领先与全世界的汽车品牌。
三、乘机开阔国际市场。吉利多年来一直都在试图走向国际,因为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再有毕竟中国市场虽然大,但与整个国际的市场相比,仍然很小。但受制于自身的各种因素,一直不顺利,09年出口总计不到2万辆,与100万的产能相比实在太少,相当于每造出50辆车,只能向国外卖出2辆不到。
而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吉利自身品牌不够响亮,很大外国人在此之前,想必都没听说过吉利。而在现在,情况有了巨大的转变,吉利从美国汽车大鳄福特手中成功收购沃尔沃使得吉利瞬间变成家喻户晓的汽车品牌,国外消费者的关注度大大提高。这无形之中,就为吉利对海外市场做了个很好的广告,特别是在欧洲,因为沃尔沃一直以来是瑞士的骄傲,可以说吉利车在当地也能够获得很多消费者对于本土的爱戴吉利正好能够乘着大家都在关注自己的时候赶快向海外进军。
很多人说吉利能“抱得美人归”沃尔沃回是运气,是刚好碰到时候了,这些观点都是忽视了吉利的雄心的浅见。在大多数人严厉,吉利可能还是那个“造老百姓都买得起的车”的工厂,但李书福的志向绝非仅而已。吉利注视沃尔沃早已长达八年之久,早就希望转入高端市场的吉利,他们在此之前正需要沃尔沃这块跳板。吉利已经在走向高端产品的路上卖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沃尔沃作为世界汽车三大品牌,给吉利带来的不仅仅是产能与技术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一个机会,一个窗口。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的品牌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能带动吉利旗下其他品牌的转型,并拥有了一个走向国际的机会。若能运营好沃尔沃,这些假设就都能很好的实现,开创中国汽车业真正“走出去”的历史。
(第一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二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第三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