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畅
随着内部控制在国际经济领域地位的提升,企业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审计师在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时候,分外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很多企业为了应对审计师的检查,将企业文化逐渐文字化、手册化、标语化、制度化。
其实,企业文化是否使用文字载体,并不影响其实用性。因为文化本身是精神领域的产物,并非枯燥刻板的规定、响亮空洞的口号,它是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它的产生有更深层次的基础,如信仰、哲学、宗教,这些深层次的基础衍生出道德与礼仪;道德与礼仪又直接表现为人的行为。能够影响到行为的文化,才是活生生的、实用的文化。
规范与准则只是从表面约束人行为的条文。它可能与人的价值观存在异同。因此,会存在不被遵守的情况。不遵守规范的人,会受到罚则的制裁,但制裁也只是触及到表面的利益,这些并不能从内心改变人的价值观,因而也不能形成真正的文化氛围。
那么,企业要如何培育自己的文化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企业文化不是创建起来的,而是培育出来的。制度可以创建,规范可以创建,但文化是用时间孕育培养起来的。因为文化源于人的价值观,人的价值观源于人的受教育程度、经验与经历、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每一个员工加入企业时,都不是呱呱坠地的婴儿,他们已经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有过不同的经验与经历、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因此都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价值观。要使这种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协调一致,只有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培养,身体力行的引导示范来完成。
其次,企业文化的培育方式很多,可以通过长期而有目标的培训、有益书籍与影视作品的推广等进行文化教育;也可以通过创造一个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工作氛围、学习氛围、生活氛围来吸引稳定员工;还可以通过领导层的率先垂范来影响鼓励员工。
用制度与手册去约束员工、用标语口号去强迫员工、用思想汇报来束缚员工,都不是最奏效的方式。文化既然是精神领域的事物,就不能用条条框框来衡量,唯一检验的标准,就是文化下的行为。
第三,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一个具备良好文化氛围的社会,会培育出良好素质的人。这些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会将自身具备的良好的素质表现出来,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社会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家族文化、校园文化等等,而家长与教师都是文化的主要责任人。同时,社会的统治者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他们应成为正确文化的倡导者与指引者。只有当每一方面都负上自己的责任,良好的文化才容易被培育出来。只有社会文化是优良的,人的素质才是优良的,那么企业文化才会真正地优良。
企业在培育自己的文化时,常常会陷入以下一些误区:
第一,认为文化是行为的保障。企业文化有很多种,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生发行为的土壤,是行为的内在指引,却不是行为的保障。例如,企业文化倡导不断超越,导致经营风格激进,同时配以股权激励政策。在这种文化倡导下,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容易导致财务欺诈行为的发生。因此良好企业文化,就像稳固的地基,可以在上面建立坚固的大厦;而有缺陷的企业文化,却会为企业带来潜在的危机。
第二,认为只要培训,就会有利于文化建设。不可否认,企业文化需要培训与教育。但是让文化生长起来的,不是培训本身,而是培训的内容。因此培育企业文化,像养育一个孩子,是需要用心计划、按步骤进行的,并非所有的食品都有益于孩子的生长,同样,也并非所有的培训,都有益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今社会,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同内容与课题的培训也层出不穷。但是究竟哪些培训是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是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只有对培训的内容进行了解与甄别,才能为我所用,不然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三,认为文化与经营是无关的两回事。文化要深植人心,必须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一个员工从早上踏入公司的第一秒钟起,就应该享受到企业文化的关怀。从考勤制度开始,到工作的要求、领导的态度、同事的关系,以及企业对员工个人生活的关怀等等方面,文化都应该贯穿始终。如果企业一面强调企业文化建设,一面执行与企业文化相违背的行为,这样的文化是不能真正存活的。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价值观的产物,制度、规范、标语、口号、手册都不等于企业文化。只有用教育来孕育培养它,用行为来示范指引它,它才能逐渐生长,逐渐成熟,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最深厚的精神基础。
(作者单位: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