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传法(国)是谁人?——读“豆腐趣话”有感

2011-11-22 09:24:26诚/文
烹调知识 2011年19期
关键词:趣话豆制品法国人

上 海 相 诚/文

豆腐传法(国)是谁人?
——读“豆腐趣话”有感

上 海 相 诚/文

据“豆腐趣话”一文述:“早在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时,将此法(制作豆腐之法)带到日本”,说明我国豆腐,早在唐代时已传入日本。

1920年至1924年,周恩来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曾创办豆腐店,他用自己的烹调技术,做出美味可口的豆腐菜肴,这既满足了外国人爱吃中国豆腐的愿望,又赚钱维持生活与求学,精神可赞。这又说明周恩来同志在19世纪20年代将豆腐传到法国。此一传说,仅传说而已,而豆腐传入法国,不是民国之时,早在清代就已传入。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末年有一位大实业家,名叫李石曾,将我国传统的美食——豆腐,传到了法国,并加以改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李石曾,名煜瀛,清代直隶高阳人,其父亲李鸿藻为清代咸丰年间进士,历任兵部、史部、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他还是清代同治皇帝的老师。这位李鸿藻并非安徽合肥人李鸿章的兄长,却是与李鸿章等洋务派相反的守旧人士。不过,作为李鸿藻的三公子,长期生活在保守派家庭中的李石曾,却是位“冷眼向外看世界”的“叛逆者”。他在1902年依靠其父亲显赫地位得有机会以驻法公使宝琦随员身份赴法,进入法国蒙塔尔蒙城农业实业学校。1906年毕业后,复入法国巴黎的巴斯德学院深造,进入生物化学专业。1907年,李石曾和夏仲坚一起成立了“远东生物化学学会”,设实验室于中华印书局。李石曾首次用化学方法分析了大豆的营养成分,发现其营养价值与牛奶相仿,他就用法文撰写了《大豆》一书,详细叙述了大豆的生长过程和营养成分,这一专著问世后,立即引起法国的生物界和烹调界极大关注,喝过李石曾制作的豆浆的法国人,都称之为“中国奶”。为了让更多的法国人品尝“中国奶”的美味,也为了让豆制品打开欧洲市场,李石曾于1909年成立了“豆腐公司”,并在法国巴黎市郊哥伦布村开设了一家豆腐工厂。工厂有工人百余,多是李石曾从家乡招募来的。工厂中的豆子去皮分瓣及榨磨等机器都是李石曾亲手设计的。工厂产品很多,除豆腐、豆浆外,还有豆面、豆粉、豆皮等等,并且为了适合于欧洲人的口味,又生产出豆咖啡、豆可可,以及用豆面制成的各类糕点。工厂内设有研究所,研究豆制品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工厂创办伊始并不景气,因为法国人对豆制品的豆腥味不习惯,李石曾用化学方法去掉腥味,并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牛奶短缺、价格坚挺的良机,积极宣传豆浆的营养价值和价廉物美,因此,豆浆很快成为法国人的时尚饮料。

不仅如此,李石曾还利用“名人效应”来扩大影响。当时,时任法国总理班乐卫原是李石曾的同学。于是李石曾邀请班乐卫来厂参观,并品尝精美的豆制品。班乐卫参观、品尝后赞不绝口,称赞李石曾为法国人的餐桌增添了美味的佳肴,并在法国各大报刊大肆宣扬,刮起一阵风潮。不久,中国豆制品传到欧洲许多国家,使中国这一独具特色的食品打开了销路、誉满全欧。李石曾的豆腐厂收益倍增,当时每天纯利达到3 000法郎,成为华人在法开办的最大企业。

李石曾先生一直活到1973年,享年92岁。他将中国传统美食——豆腐传到法国,并根据法国人的国情加以改进,日臻完善,以至于法国人提到“豆腐”这一单词时,都模仿汉语的发音。如今,中国的豆腐在法国迅速发展,甜的、咸的、冷的、热的都有,可可豆腐、咖啡豆腐、豆腐汉堡……无所不有。

豆腐传法国这一史实,可不能忘了李石曾的功劳。

猜你喜欢
趣话豆制品法国人
趣话“虎”汉字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豆制品食用指南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环球时报(2018-12-10)2018-12-10 04:10:43
九月趣话九数
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 01:02:10
出门打工 不如在家做豆腐 新兴豆制品机械 效率高 赚钱快
出门打工 不如在家做豆腐 新兴豆制品机械 效率高 赚钱快
出门打工 不如在家做豆腐 新兴豆制品机械 效率高 赚钱快
Joke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