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林梅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国内当代爱尔兰诗歌研究综述
侯林梅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爱尔兰诗歌大放异彩。笔者以Google Scholar、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和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研究分析的方法,对1999年以来国内有关当代爱尔兰诗歌研究成果进行了搜集、梳理、分析。笔者希望研究结果能给国内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当代;爱尔兰;诗歌;国内;研究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在后现代、后殖民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长期身处边缘地带的爱尔兰诗人发出了他们强有力的声音,爱尔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1995年爱尔兰诗人谢黙斯·希尼获得诺贝尔奖的事实一方面证明了爱尔兰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爱尔兰诗人的创作热情。笔者以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和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研究分析的方法,对1999年以来国内有关当代爱尔兰诗歌的研究进行了搜集、梳理、分析,以了解近十年来国内当代爱尔兰诗歌的研究状况①由于数据库每日更新,本统计结果截止2011年1月10日。同时,由于收录时间的滞后性,2010年部分研究成果未能统计在内。。
近十年来,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数量、内容和方法上不断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内研究者都过分集中于诺贝尔奖得主谢黙斯·希尼,对其他诗人则研究甚少;同时,国内的研究还存在缺乏研究广度、深度和系统性的问题。这些不足给国内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指明了新的方向。
国内目前出版的研究当代爱尔兰诗歌的专著不多,只有李成坚博士用英文撰写的《爱尔兰—英国诗人谢默斯·希尼及其文化平衡策略》一书[1]。国内目前对于当代爱尔兰诗歌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译林》等杂志上。据不完全统计(由于2010年的部分数据无法统计),1999年1月至2010年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当代爱尔兰诗歌研究的学术论文共47篇。其中,综述文章3篇,希尼研究35篇,古诺尔研究4篇,朗利研究2篇,伯兰研究2篇,马尔登(又译莫顿)研究1篇,硕士论文4篇(见图1)。
图1 国内当代爱尔兰诗歌研究状况(学术论文)
近十年来发表的3篇综述文章中,董洪川撰写的《血与火铸成的诗行——当代爱尔兰诗歌特征简论》一文,通过分析多位当代爱尔兰诗人,如克拉克、希尼、马洪、蒙塔古、金塞拉、朗莱、伯兰等的诗作,对当代爱尔兰诗歌创作走势进行了简要勾勒,认为爱尔兰诗歌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而表现出关注现实、关注民族命运的特点;诗人们以诗歌为武器,抵抗暴力,寻求和平;同时又通过诗歌寻找文化身份,表现“爱尔兰品质”[2]。王虹撰写的《在时空错位中寻找“精神的家园”——北爱尔兰诗人的困惑与追求》解读了北爱尔兰著名诗人希尼和马洪诗作,认为他们的诗作从历史与神话中发掘表现北爱尔兰现实的意象,试图在时空错位中构建“精神的家园”,但对精神家园的向往与无家可归的状态也许是后现代诗人所无法摆脱的困惑与追求[3]。闫静、李成坚撰写的《爱尔兰诗歌研究述评》一文,认为中国目前爱尔兰诗歌研究的基本视角是将其置于历史语境下去考察,在研究的广度上,忽视了一些重要诗人,如路易斯·麦克尼斯、迈克·朗利、保罗·莫敦等;在研究对策深度上,应以诗歌为切入口,对爱尔兰的语言与民族身份、多元文化与差异认同、历史记忆与创伤弥合、全球趋同与民族性特征等问题进行研究[4]。这三篇文章都准确地从总体上把握住了当代爱尔兰、北爱尔兰诗歌及其研究的特点,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爱尔兰诗歌指明了方向和侧重点。
国内关于诺贝尔奖得主谢黙斯·希尼的研究由于丁振祺、吴德安、李成坚等学者的推动,这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论文35篇,硕士毕业论文4篇。这些研究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总论性文章。如吴德安的《希尼的诗歌艺术》一文,仔细、翔实地梳理了希尼的创作历程、诗歌特点[5],是一篇从整体上理解希尼诗歌艺术的难得之作。
第二类,身份问题研究。代表作有李成坚的论文《谢默斯·希尼:一个爱尔兰—英国诗人——从“身份问题”解读希尼诗歌与诗学》。文章从公民身份和文化身份的角度解析希尼在1983年的公开信中有关“爱尔兰诗人”的声称。然而对诗人双重身份的界定并非作者的本意,李是将其当成一个有效的视角阅读和理解诗人的诗歌及其诗学思想的形成轨迹,并最终考察诗人平衡策略的当代意义和现实性[6]。杜心源的文章《进入世界的词语——西默斯·希尼诗的语言形式与民族身份建构》,同样以研究希尼诗歌中的身份问题为切入点,将之置于现代爱尔兰文学与民族主义话语的纠结,以及爱尔兰作家摆脱文学语言的种族性和国家性的持续努力中进行考察,最后来论证爱尔兰诗歌在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论争中产生的创新活力[7]。这篇文章把身份问题和爱尔兰诗歌在复杂环境中的创新问题联系起来考虑,颇有新意和深度。
第三类,对具体诗集和系列诗歌的解读。如何宁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上的《论希尼的“沼泽”系列诗歌》。文章通过细读希尼的“沼泽”系列诗歌,认为希尼的诗歌通过融合历史和现实,来探索爱尔兰民族性和重建爱尔兰民族意识[8]。
第四类,希尼和文学传统。如董洪川撰写的《希尼与爱尔兰诗歌传统》一文,认真地梳理了希尼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广采博纳、兼收并蓄,将爱尔兰文学中两种截然不同的“乔伊斯式”和“叶芝式”传统结合到一起,做到了既忠实于乡土的实际经验,又能以美学距离创造出属于个人心灵的意象和保持诗歌的艺术性[9]。
第五类,主题性研究。如刘晓东撰写的《“不朽的暗示来自童年”——西默斯·希尼的诗与他的童年》。文章通过希尼诗歌对童年生活的挖掘、对童心的展现、以来自童年的“不朽的暗示”为诗歌源泉的论述,来论证童年和希尼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以及带给其诗歌的丰富内涵和魅力[10]。除此之外,两篇访谈录:吴德安的《“婴儿”的启迪——都柏林访谈世界著名诗人希尼》[11]和贝岭的《面对面的注视——与谢默斯·希尼对话》[12],分别记录了他们与希尼就中西诗歌发展走向、个人诗歌创作、诗歌主题和技巧方面进行的探讨,是国内学者研究希尼及其诗歌艺术的珍贵资料。对希尼诗歌采取研究新视角的有曹莉群的《自然与人:解读谢默斯·希尼诗歌的新视角》一文。该文主要是以希尼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集为基础,借助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系统地探析了希尼诗歌中自然与个人、自然与民族传统以及自然与民族神话之间的互动关系[13]。作者提供了从生态批评来解读希尼的新视角,进一步证明希尼诗歌的经典性。
除了对希尼的关注外,还有对新兴起的当代爱尔兰女性诗人努拉·尼·古诺尔的关注。在现有的4篇文章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建玫的《爱尔兰语诗人奴拉·尼·古诺的独特魅力》。作者认为这位在欧美影响甚广的爱尔兰女性诗人在创作内容、语言、视角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在创作内容上,她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创作视角上,她将男性置于被观察的客体地位。但她的作品同时流露出对男性阳刚之美的赞美之情,暗含了女性的自卑情结。在语言上,她坚持用爱尔兰语进行创作,意在复兴民族语言,这一切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魅力[14]。关于其他当代爱尔兰诗人的研究文章还有研究迈克·朗利的文章两篇。如夏延华撰写的《从迈克·朗利诗歌看互文写作与文学创新》一文,从互文性的理论源起和流变入手,以北爱尔兰诗人朗利的诗歌所蕴含的互文策略为主要研究对象,阐明了互文性对文学创新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对“作者之死”派学者所标榜的互文性使作者的创作主体地位彻底丧失殆尽的观点进行了反驳[15]。此外,还有吴伟华对北爱尔兰当代著名女诗人依婉·伯兰的一篇研究论文《寻求真实的声音——谈依婉·伯兰的创作思想》。文章通过分析伯兰三首以“郊区妇女”为主题的诗歌,认为她的创作思想不断深化,她通过挑战爱尔兰诗歌传统,确立自己独特的主题,寻找到了作为一位爱尔兰女诗人的真实声音[16]。李新德研究北爱尔兰诗人保罗·马尔登的文章《身处边缘:保罗·马尔登诗歌中的民族性》则是以马尔登诗歌的民族性主题为切入点,探讨了诗人诗歌中民族性的表现:七十年代——直接、强烈;八十年代——超然;九十年代以来——跳出了狭义的民族主义和语言樊篱,在更广阔视域里寻求自我的身份与民族的前途命运[17]。这些文章尽管数量不多,但其研究视角各异,可以给研究者以启发,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目前对于当代爱尔兰诗歌的研究在论文整体数量上呈上升趋势,但具体来看,研究还很薄弱:研究对象也只是集中在诺贝尔奖得主谢黙斯·希尼身上,对其他爱尔兰诗人的研究文章则很少;研究面和范围较窄,深度也不够。所以,对当代爱尔兰诗歌的研究还有广阔的领域等待研究者去开垦。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拓宽视野,将更多的爱尔兰优秀作家和作品纳入研究范围之内;要进行多方位、有深度、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要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动态;要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应加强研究的反思性、争鸣性和本土视角。随着国内外研究资料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和成熟,相信以后国内对于当代爱尔兰诗歌研究的前景一定更加广阔。
[1]Li,Chengjian.Irish-British poet Seamus Heaney and his balancing cultural strategy[M].Chengdu: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6.
[2]董洪川.血与火铸成的诗行当代爱尔兰诗歌特征简论[J].当代外国文学,2001,(4).
[3]王虹.在时空错位中寻找“精神的家园”——北爱尔兰诗人的困惑与追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2).
[4]闫静,李成坚.爱尔兰诗歌研究述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5]吴德安.希尼的诗歌艺术[J].外国文学,2000,(4).
[6]李成坚.谢默斯·希尼:一个爱尔兰—英国诗人从“身份问题”解读希尼诗歌与诗学[J].当代外国文学,2005,(1).
[7]杜心源.进入世界的词语——西默斯·希尼诗的语言形式与民族身份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07,(2).
[8]何宁.论希尼的“沼泽”系列诗歌[J].当代外国文学,2006,(2).
[9]董洪川.希尼与爱尔兰诗歌传统[J].当代外国文学,1999,(4).
[10]刘晓东.“不朽的暗示来自童年”西默斯·希尼的诗与他的童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2).
[11]吴德安.婴儿的启迪——都柏林访谈世界著名诗人希尼[J].外国文学,2000,(4).
[12]贝岭.面对面的注视——与谢默斯·希尼对话[J].读书,2001,(4).
[13]曹莉群.自然与人:解读谢默斯·希尼诗歌的新视角[J].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4]杨建玫.爱尔兰语诗人奴拉·尼·古诺的独特魅力[J].当代外国文学,2003,(2).
[15]夏延华.从迈克·朗利诗歌看互文写作与文学创新[J].当代外国文学,2009,(2).
[16]吴伟华.寻求真实的声音——谈依婉·伯兰的创作思想[J].新学术,2008,(5).
[17]李新德.身处边缘:保罗·马尔登诗歌中的民族性[J].名作欣赏,2007,(10).
Domestic Critical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Irish Poetry
HOU Lin-me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Henan Normal Unirersity,Xinxiang 453002,China)
Since 1950s,the Irish Poetry entered a golden age.Based on the statistic data from Google Scholar and CNKI,the writer has made a survey of domestic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Irish poetry in the last decade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The writer hopes that the founding can be useful to the related studies.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Irish poetry;Domestic studies;Critical studies
I109.5
A
1008—4444(2011)02—0092—03
2011-02-17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英国诗人群体研究”(07FWX-010)阶段性成果
侯林梅(1979—),女,河南林州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责任编辑:王菊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