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雪峰,徐伟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中介使用研究
牛雪峰,徐伟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通过发放问卷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来研究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市场中介使用上的一些特征以及劳动市场中介的使用对就业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这一群体最青睐的劳动市场中介是公共信息网站和校园招聘会。在这一群体之内,入学前的户口性质和毕业时的学历程度与大学生通过哪种劳动市场中介成功找到工作是显著相关的。通过不同劳动市场中介就业的人可能会进入不同性质的单位、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职位,但工资水平未必会受到影响。
大学毕业生;劳动市场中介;就业
劳动市场中介是存在于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并代理其劳动关系的第三方组织和机构[1]。中国劳动市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日益发育并趋向成熟。作为连接劳动市场供需双方的劳动市场中介也在迅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适龄人口通过各种劳动中介进入劳动市场获得就业。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003年至2009年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8万、611万[2]。在这些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经历从学校到就业转变的过程中,日益发展的劳动市场中介在连接大学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之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市场中介的使用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引导市场中介为之提供所需的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劳动市场中介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重点是对弱势群体、不确定性就业群体和移民的劳动中介使用的研究。相对而言,有关劳动市场中介研究的中文文献则是比较少的。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劳动市场中介的使用研究则更少了,但也并非完全空白。在《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一书中有一篇“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关系网络使用状况调查研究”的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了在大学生就业中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情况和形成社会关系网络使用差异的一些因素。社会关系网络属于广义的劳动市场中介的范畴,也是劳动市场中介众多存在形式中的一种,所以这篇文章属于特定类型中介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研究。
由此可见,有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劳动中介的使用研究是相对缺乏的。笔者试图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把应届大学毕业生使用过的各种劳动市场中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劳动市场中介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中的使用特征。
为了研究应届毕业生的特征、毕业生的劳动中介使用以及就业情况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于2010年6月23日至26日分别在华东师大、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共做了100份有关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收集是由笔者自己完成的,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问卷是针对今年的应届毕业生设计的,共收集了三个方面的信息:毕业生的个体特征、劳动市场中介的使用情况和就业情况。毕业生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来源地、进入本校前的户口性质、学历程度、所在学校;劳动市场中介的使用包括为找工作使用过的所有中介、通过哪种中介才成功地找到了工作以及对自己使用过的劳动中介的主观感受;就业情况包括就业单位的性质、进入的行业、在单位的职位以及工资和福利情况。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 13.0来完成的。根据分析的目的和样本数据的特征,我们使用SPSS的交叉频数分析、卡方检验、似然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过程来完成对数据的整理分析。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描述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劳动中介使用的总体特征。一是大学生对不同劳动中介的使用频次;二是各种劳动中介的使用成功率。
我们的调查问卷列出了十几种中介形式,既有正式的中介机构,也有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但应届大学毕业生所选择使用的劳动中介总共只有8种,即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单位网站直接联系、就业中介网站、商业网站、公共信息网站、个人关系网络和猎头。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登录公共信息网站和校园招聘会,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曾经参加过校园招聘会并登陆过公共信息网站,最低的是猎头和就业中介的网站。除去使用频率极低的猎头,其余的7种搜寻渠道实际上可以分为3类:校园招聘会和社会招聘会可以划归招聘会一类;通过单位网站直接联系、登录就业中介的网站、商业网站、公共信息网站都属于网络招聘的类型;剩下的一类就是个人关系网络。由此可见,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中所使用的搜寻渠道主要就是招聘会、网络招聘和个人关系网络这三种类型。而在我们调查问卷表中列出的其他的工作搜寻渠道,比如职业介绍所、报纸杂志招聘广告等则无人问津。
在应届毕业生使用过的各种工作搜寻渠道中,成功率最高的是个人关系网络,绝大部分学生只要动用了个人关系网络一般都能成功地找到工作,但能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帮忙只有一小部分人,所以,要么是没有得力的关系可用,要么是用了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就业中介网站和猎头的使用成功率为0,商业招聘网站和社会招聘会在毕业生中有一定的使用,但成功率也是非常低的;通过用人单位网站直接联系、使用公共信息网站和参加校园招聘会的成功率各自在30%上下。
我们分析这个群体在劳动中介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主要考察不同性别、户口性质、学历、学校的毕业生在实现就业时所使用的劳动中介是否也存在差异。为此,分别对性别与劳动中介使用、户口性质与劳动中介使用、毕业时的学历与劳动中介使用、毕业学校与劳动中介使用进行交叉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交叉分析的结果如表1。
表1 毕业生特征与劳动中介使用的交叉分析表
由表1可以看出,男性使用最多的是校园招聘会,女性使用最多的是公共信息网站;本市户口的毕业生使用最多的是个人关系网络,外地农业户口的毕业生使用最多的是校园招聘会,外地非农户口的毕业生使用最多的是公共信息网站;本科生使用最多的是公共信息网站,硕士生对公共信息网站、校园招聘会、个人关系网络这三种找工作中介的使用程度相当,博士生最常使用的是登录用人单位的网站直接与其联系。
将性别、户口性质、学历、毕业学校与劳动中介使用分别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下:性别与劳动中介使用的卡方检验的P值为0.191,P>α(=0.05);户口性质检验的P值为0.000,P<α;学历检验的P值为0.000,P<α;毕业学校检验的P值为0.457,P>α。由此可知,在上述4个特征中,性别和毕业学校与劳动中介的使用不相关,而入学前的户口性质和毕业时的学历与劳动中介的使用则显著相关,即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之内,入学前户口性质不同的人和毕业时学历不同的人会通过不同的劳动中介来实现其就业目的。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四个方面来描述:进入单位的性质、进入的行业、职位类别和工资,其中把工资作为就业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我们先对中介的使用与毕业生进入单位的性质、进入的行业、进入的职位进行交叉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再对中介的使用与工资进行方差分析。
表2是劳动中介使用分别与进入单位性质、行业和职位类别的交叉分析结果,他们的卡方检验的概率P值均为0.000,P<α(=0.05),说明劳动中介的使用与就业的单位性质、行业和职位是显著相关的,通过不同中介形式实现就业的人会进入不同性质的单位、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职位。如,通过单位网站直接联系的人大多数进入了事业单位,进入的行业是文化、教育、科研,就业的职位是教师;通过公共信息网站实现就业的人进入最多的是国有企业(含控股),进入最多的行业是金融证券,就业的职位大多是一般办公人员。
表2 劳动中介使用与就业情况的交叉分析表
中介使用与工资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值为0.160,P>α,说明通过哪种中介形式就业并不影响就业后的工资高低。但劳动中介使用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行业、职位类别有显著的相关性,如果毕业生的单位性质、行业、职位类别能够显著地影响其工资水平,则可以认为劳动中介的使用间接地影响了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我们将单位性质和行业与工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回归模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单位性质和行业的回归系数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且调整的R2值只有0.011,也就是说模型仅能解释1.1%的工资差异,这些都说明就业的单位性质和行业对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内部的工资差异的影响是很小的。再结合上面分析得出的劳动中介使用与工资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的结果可知,虽然不同特征的毕业生会使用不同的中介形式来实现就业,不同的劳动中介使用也能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某些情况如单位性质、行业、职位类别,但中介使用的差异对工资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即大学毕业生的劳动中介使用只能影响其是否实现就业,不会对就业后的工资水平产生明显的影响。
表3 单位性质、行业与工资的回归结果
笔者研究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市场中介使用的总体情况和内部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中介使用对其就业情况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毕业生在劳动市场中介的使用上总体呈现出集中性的特点,即集中地使用某几种劳动中介。频繁使用的就是个人关系网络、招聘会和网络招聘这三种中介形式。使用成功率最高的是个人关系网络,在80%以上,但能有关系网络帮助就业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其使用频率并不高,只有29次。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公共信息网站和校园招聘会,都在90次以上,公共信息网站主要包括本校的就业网、应届生网、公务员报考信息网和教师招聘网等,校园招聘会也包括校园宣讲会。但这两种方式的成功率并不高,在30%上下。毕业生群体内部劳动中介使用的差异性表现在,入学前的户口性质和毕业时学历不同的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中介来实现就业。通过不同劳动中介形式就业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进入不同性质的单位、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职位,劳动中介的使用在毕业生从学生到就业的转变过程中起作用,但对就业后的工资差异基本上不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是非常初步和粗浅的,只能算是对大学生中介使用正式研究进行之前的预调查和探索性的分析。因为样本量比较小,也许随机因素会起很大的干扰作用,而且我们的调查问卷设计中也有一些疏漏。完善问卷的设计,并在大范围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毕业生劳动中介使用进行深入研究是我们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David H.Labor Market Intermediation:What it is,Why it is Growing,and Where it is Going?[R].NBER Reporter Fall,2004.
[2]蒋嵘涛,吴梅.大学生就业难的三维分析[J].理论学习,2010,(3).
Research of the Use of Labor Market Intermediaries in University Graduates
NIU Xue-feng,XU Wei
(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Through a sample survey of graduates and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e,the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e of the labor market intermediaries in the group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mediaries and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popular intermediaries among the group of graduates is the public information web site and campus recruitment.With this group,the account of the nature before entering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c degree are related to intermediaries use.The graduates who realize employment through different labor market intermediaries may enter different units,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different jobs.But wage level may not be affected.
University graduates;Labor market intermediaries;Employment
G640
A
1008—4444(2011)02—0136—04
2011-01-25
牛雪峰(1978—),女,河南南阳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博士生;徐伟(1959—),男,加拿大籍华人,加拿大莱斯桥大学地理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城市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宋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