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战苦旅线始末

2011-11-21 18:07:42鲍志华
图书与情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文澜四库全书抗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对文澜阁《四库全书》觊觎已久,虎视眈眈。浙江省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先生预感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面临被掠夺的危险,四处奔走呼吁,多方争取协调,紧急策划,果断决定采取转移的办法来保护《四库全书》。

1 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战大转移始末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肆意践踏,随后,沪凇战争打响。社会上传言,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将沈阳文溯阁《四库全书》已运往东京,北京宫内的文渊阁和圆明园的文源阁《四库全书》也快要被日本侵略者抢走了。不日,上海、杭州屡遭敌机轰炸,杭州城危在旦夕,文澜阁《四库全书》随时有被毁或被掠夺的危险。

时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先生(图七),意识到文澜阁《四库全书》面临被略夺的危险境地。乾隆年间缮抄的七部库书,南三阁中只剩文澜阁一部,他深感保护库书责任之重大。陈训慈一面向教育厅报告情况,要求调拨库书迁移经费,一面动员全体馆员赶制木箱,准备将库书装箱转移。

1937年8月1日至3日,浙江图书馆全馆职工集聚孤山分馆,抢装书籍共计228箱,其中库书140箱、善本88箱。8月4日凌晨,库书离馆运往江干码头装船,沿钱塘江逆行。8月5日午时许,抵达富阳渔山江边码头,雇工卸船,肩挑背扛至临江十五里的石马头村密藏(图三、图十一),且将要紧的几部藏入村口山上的墓穴里(图八)。浙江图书馆毛春翔、叶守荣、夏定域三人留守,负保管之职。

密藏4个月后,日本侵略者轰炸杭州的炮火越来越烈,富阳渔山可闻炮声,渔山安全顿成问题。1948年编修的《富春渔山赵氏家谱》中记载道:“由总务主任史君美诚向当地赵君坤良及夏君定域恳商,借得运费二百数十元……雇工租船,将库书运至富春江边装船运往桐庐。船至半途,因船重又加上逆向,被搁浅。后向浙江大学借得几辆卡车,卸船装车,化了三天时间才运抵建德北乡松阳坞暂存。”最后运抵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浙江省龙泉县。

抗战形势日趋紧张,库书在龙泉同样不能久留。1938年3月27日,遵照当时教育部的要求,文澜阁库书从龙泉向西转移。几大客车库书转辗迂回在江西武夷山和仙霞岭之间,遇到困难与险情不计其数。从浙江龙泉到福建浦城,又折回到浙江江山,仅这段路程,就经历了新岭、王坊、八都、木岱口、供村、花桥、山路、富岭、沙婆桥、十八里、仙阳、杉坊、达坞、力牧、枫岭关、二十八都、保安、峡口、茅坂、石后、淤头、清湖等20多个镇。

折回江山途中,车过江山峡口时,因车轮爆裂,一车书侧翻壑涧中,有11箱摔入江中,夏定域、毛春翔等护送人员急从水中打捞,借用江山县城城隍庙,在天井中晾晒。后因日本侵略者的炮火经常落在江山县城上空,库书只能一边转移一边保持车箱通风,防止霉变。库书从江山上浙赣铁路过江西,到湖南长沙,从湘北到湘南,直奔贵州贵阳,至4月底运抵贵阳,存西郊张家祠堂。

1938年9月下旬,日本侵略者对贵阳进行轰炸,库书又被迫转移。1939年2月,文澜阁《四库全书》再次转移至贵阳城10里之外的金鳌山山腰的地母洞内(封面图)。此洞四周一片荒凉,人烟罕至,较为安全。洞深漏水,阴暗潮湿,保管员夏定域、李洁非、史美诚等视库书为己命,为使库书减轻损坏程度,他们设法找来石灰,撒于四周,垫于书箱底下;找来工具将地母洞外边开挖沟道,以利卸水;不顾劳累,经常搬动书箱位置;每年晾晒一次改每年晾晒二次。他们恪尽职守,历时六年。

1944年,日本侵略者从广西北犯贵州,11月贵州全面告急,12月8日至23日,文澜阁库书被迫再度转移,长途西迁至四川重庆青木关。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取得胜利。重庆方面成立了以陈训慈等人为常务委员会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1946年5月15日,在保管会的筹划安排下,库书取道川南入黔,经湘赣重回浙江,7月5日抵达杭州。从1937年8月4日《四库全书》装箱离馆,到1946年7月5日重回杭州西湖孤山文澜阁,经历了长达8年又11个月的“抗战苦旅”。

2 见证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战大转移的几位当事人

陈训慈(1901—1991),字叔谅,慈溪官桥村人。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译、中央大学史学讲师、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1932年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10年任职中,推行普及社会教育与提高学术研究相兼顾的办馆方针,实行通年全日开放制度,先后创办《文澜学报》、《浙江图书馆馆刊》、《图书展望》、《读书周报》等。“七·七”事变后,联络浙江大学、浙江博物馆等单位,创办《抗敌导报》,呼吁抗日。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顾问、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90岁寿辰时捐献《丁丑日记》手稿及148封各界名人信札给浙江图书馆。工古文词,尤精历史,著有《五三惨史》、《世界大战史》、《晚近浙江文献述概》等。

抗日战争爆发,为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及时转移,陈训慈在多次求助教育厅只领到300元转移经费后,以个人名义四处举债。他在日记中记述:“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为运输款,已向张君晓峰借二百金,自垫二百金,今悉馨。无应挑工的工资,乃往访振公仅借得六十金,应付颇不易。”[1]

1940年10月,陈训慈应兄长陈布雷邀请,辞去兼职到重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二处秘书。这期间,他利用一切机会,多次向蒋介石、陈立夫汇报文澜阁《四库全书》转移密藏贵阳的详细情况及困境,使重庆国民政府更为关注文澜阁库书安危。1943年春,蒋介石电逾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嘱“地母洞潮湿,藏书恐霉烂,应另觅安全处所迁藏。”

夏定域(1902—1979),字朴山,浙江富阳里山镇古溪坞人。1923年入扬州扬子淮盐总栈公立初级中学任教,后任广州中山大学助教。1932年任教杭州之江大学,次年任浙江省立图书馆编纂,参与《浙江图书馆馆刊》和《文澜学报》编辑事宜。

抗日战争爆发,文澜阁《四库全书》及浙江图书馆特藏书籍急需转移。馆长陈训慈召集全馆会议,商议库书转移路线与方案。夏定域急馆长之急,马上赶往老家富阳寻觅勘察藏书之地,后选定在渔山石马头村赵坤良家老屋。笔者在其小儿子夏锡元家里,见到一本长方形的略显古朴的发黄的笔记本,其中记载了1937年《四库全书》从杭州迁移家乡渔山的经过。夏定域在日记(图二)里写道,七·七事变后,省图书馆馆长陈叔谅为转移文澜阁库书着急,他作为图书馆的一员就为这事动脑子,后来想到在东南日报工作的乡友赵坤良:“他家有余屋,不住人,不起烟火,距江岸10多里,系山里。在该处库书移好后,即沪战八一三开始,杭州速遭轰炸。”

渔山与夏定域老家里山相距不过三四里路,自库书到达渔山石马头村密藏,夏定域与省图书馆毛春翔、叶守荣受命负保管之职。从8月5日抵达渔山至12月3日离开,在渔山停留120天期间,夏定域没顾得上回家一趟。直到要随库书转移那天,他方回家一次,向家人提出带上长子即11岁的夏锡楚。夏定域此举是想给这次未知的长途碾转一个精神的寄托,也想给儿子一次历练成长的机会。

1937年12月3日,夏定域带上长子踏上了保护国宝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征程。8年里,夏定域与家人断了给养和通信。长子夏锡楚,由于跟随父亲一路颠沛流离,正长身体的他缺少应有的营养,患上了骨伤病病变为骨癌,17岁那年离开亲人永远地去了。为此,夏定域受到家人深深的责备,他悲怆地流下内疚的泪水,在日记中写道:“原拟将楚儿托四弟从金华带回家乡,但因交通问题,才顾自己带往后方,不愿竟铸成大错也!”

赵坤良,字敬濂,富阳渔山乡五爱村石马头自然村人,家境富裕。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新闻学专修科专业。抗战前服务教学界,历任上海市立敬业中学教员、浙江省立杭州民众教育馆教导干事等职。抗战后从政,历任金华、富阳等县政府秘书,金华县动员委员会民众动员指导组副主任兼战时服务团主任等职。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在金华东南日报、丽水东南日报、杭州东南日报工作。

夏定域为富阳里山人,赵坤良为富阳渔山人,里山和渔山为邻乡,加上夏定域、赵坤良都有一定文化背景,在外工作,二人既是老乡又是朋友,相互间熟悉情况。夏定域遇上省图书馆重要馆藏库书急需转移之大事,首先想到了乡友赵坤良。经联系,赵坤良满口答应。笔者在《富春渔山赵氏家谱》(图九)中,发现浙江图书馆馆员叶守荣撰写的题为《文澜阁库书战时初迁渔山记》文章:“赵君坤良昆仲富有资产,待人和善,号召力强,一声令出,数百挑夫立至,故搬运书箱毫不费力。赵君坤良合家居住新厦,其旧宅弃置未用,阁书即藏其中。余偕工友居楼下。楼下正屋一间原作厨房,供宅前店伙用,自阁书迁入,赵君即命拆灶。余与工友饮食由新厦供应,其照应周到如此。至待余至厚,更非楮墨所能罄。”

张水木(图五),富阳市渔山乡石马头村人,当年亲历文澜阁库书转移的搬运者。2008年1月22日,笔者前往渔山乡石马头村,采访91岁高龄的张水木老先生。一提起搬运文澜阁库书书箱的事,老人兴奋地回忆道:“船上书箱有二百多箱,搬运书箱的人很多,重的一箱二个人抬,轻的一人挑二箱。从渔山江码头到石马头村有10多里路,来回一趟需走二个多小时,力气大的一肩挑到村里,快的跑二趟,慢的跑了一趟,将船上运来的书箱全部搬运到赵坤良家老屋天已黑下来了,每人工钱是二毛五分钱,后因战事吃紧,把要紧的几箱库书密藏到村口王家山上的墓穴里。”[5]

3 开发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战苦旅线的意义

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日大转移的成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我们建议沿途择点修葺曾经庋藏过、密藏过《四库全书》的老房子,择点新造几座标志性建筑物,重建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2000公里抗战苦旅线,以示纪念。

3.1 重建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2000公里抗战苦旅线,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和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国之宝”。《四库全书》共缮写七部,北四阁中,文源阁本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火焚,文渊阁本20世纪40年代移至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从承德移藏于北京图书馆,文溯阁于上世纪60年代从沈阳故宫移藏甘肃省图书馆。南三阁中,文宗、文汇阁本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被毁,文澜阁本几经磨难才保存下来。抗战爆发,日本侵略者对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虎视眈眈,所以,对文澜阁库书抗日大转移获得成功,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加以宣传,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

3.2 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2000公里抗战苦旅线,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1937年,中华民族处于十分危难的关头,每一个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都以满腔热血及愤怒,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地投入抗战。浙江图书馆职工在文澜阁库书面临被毁、被掠夺的境况下,以馆长为首,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投入到保护《四库全书》的战斗当中,特别是毛春翔、叶守荣、夏定域等馆员,历经千难万险,跋山涉水2000多公里,经受了8年又11个月磨难,保护国宝文澜阁《四库全书》,这是一曲悲壮的史诗。

文澜阁库书抗战苦旅处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发生在中华民族万分危难的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代图书馆人无私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而且已经上升到爱国情怀,上升到民族精神。

3.3 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2000公里抗战苦旅线,是爱国主义教育难得的好教材

沿文澜阁库书转移路线,选择相关曾经庋藏过、密藏过《四库全书》的房子,民宅或祠堂庙宇(图一、图四、图十二),加以修葺,并新建几处标志性建筑,如首站富阳渔山——建德北乡松阳坞——龙泉——福建浦城——浙江江山城隍庙——江西——湖南长沙——贵州贵阳张家祠堂——地母洞——四川重庆青木关等当年文澜阁《四库全书》落过脚的地方。

沿途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当年组织、参与《四库全书》大转移的图书馆人的事迹,以及沿途对文澜阁《四库全书》予以帮助的普通百姓及社会名士的事迹编写成故事,用碑文的形式予以展示;并为《四库全书》大转移的有功之臣塑像、立碑,置于沿途。还可以组织图书馆人重走《四库全书》西迁之路,也可以组织广大青少年重走《四库全书》的西迁之路,从而激发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及爱国情怀。

[1]吕洪年.陈训慈与文澜阁库书的抗日大转移[J].文澜,2007,(1).

猜你喜欢
文澜四库全书抗战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2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天一阁文丛(2019年0期)2019-11-25 01:31:58
我们家的抗战
湘潮(2018年8期)2018-12-04 18:08:12
Reflections on American Society
“文澜杯”全国诗词大奖赛获奖作品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2
文澜情
忆·抗战
连环画报(2015年10期)2015-12-24 08:52:04
抗战音画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27:31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齐鲁周刊(2015年31期)2015-08-19 09: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