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这个故事不是出自于故事的主人公——陕西省咸阳市的前任馆长梁澄清,是由他人讲述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有谁比本人更能清楚而准确讲述那段难忘的职业生涯呢?
梁馆长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对这个命运多舛的图书馆的守护,三次风浪都让他给挡回去了,为此差点丢了馆长这顶“乌纱帽”。这个一波三折的命运,其实就是中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命运的一个缩影,让人感概万分。
梁馆长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亲自示范做保洁工,一个市级图书馆,因为经费捉襟见肘,请不起保洁人员,只好让馆员来兼任。这件事情怎么说都不容易,梁馆长为了发动他的馆员,身先示范,选择了最脏最累的活儿——打扫厕所、整理草坪。我们不从“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角度去理解,我们从中理解一个馆长的艰难与无奈,理解一个馆长的品格与风范。
梁馆长最让人喜欢的是他对年轻人的栽培,鼓励在职学习,手把手教写论文,这件事的意义有世俗的一面,比如能够让年轻的馆员尽快上升职称以提升待遇,但也有不世俗的一面,即让这个图书馆对员工产生一种凝聚力,让年轻的馆员对这个职业有归属感,这个,真的很重要。
梁馆长十年的职业生涯,给咸阳图书馆留下了一份丰厚的财产。
李超平
在基层公共图书馆中,馆长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所谓“举足轻重”,不是指他们的权利有多大、职位有多显赫,而是指他们对于一个图书馆的事业兴衰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双重定位,所以虽是馆长,他们却往往要承担很多高校和大型公共图书馆馆长不可能承担的责任和工作,扮演着除馆长之外的其他许多角色,陕西省咸阳图书馆前任馆长梁澄清,就是这样的一位馆长。
1995年,时任咸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的梁澄清被调至刚刚建立的咸阳图书馆,担任第一任馆长兼党支部书记。用他的话说,确实是上级要给这儿找一个能干点下苦事的所谓文化人,命运就圈点了他,使他年届五旬又到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来证明自己。对于他,这儿确实是一个一切从零起步的新环境。馆新:刚刚交付使用,空空如也;人新:除了他,全部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刚刚从图书馆技校毕业,没有一点社会工作经历;事新:虽然他有30年的业务工作经历,却主要在艺术馆工作,是第一次接触图书馆事业。梁馆长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奠基的事业”,责任重大。在与职工的第一次见面会上,他便坦陈:“我只是一个过渡性人物,未来的图书馆属于你们,你们是内行,我是外行。”但他表示一定尽力当好第一任馆长,尽力做几件于馆于职工有益的好事,给图书馆开一个好头,打一个好的基础。
梁馆长面对年轻的职工,首先给每人发放了一份问卷表,要求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图书馆发展的思路和建言。接着又和大家一同制订了“树立图书馆第一代创业者的使命感;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责任感;树立为振兴全市图书馆事业的紧迫感”的建馆思想和“培养每一位职工成为学者型的现代图书馆管理人才”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鼓励职工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和长处,在各个方面寻求发展机会。面对业务工作的许多问题和困难,他鼓励职工们积极向专家求教并大胆进行探索。他常给职工们说:“只要大方向正确,你们就大胆地去做,不要害怕出错,错了我给你们揽后腰。”正是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年轻的职工们积极发挥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先后制定了馆里一系列的业务制度,并和有关机构联系使得图书馆于1996年正式开馆时,成为陕西省首家实现计算机局域联网的图书馆。他还鼓励职工们用图书馆的照片,到省级和北京等有关单位去宣传,陈述图书馆的现状,争取理解和支持,扩大图书藏量。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获得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香港石景宜先生等机构和个人赠书近5万册。
梁馆长鼓励年轻职工打破畏惧心理,学会写论文。为此,他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给职工上课,让职工打消对论文的神秘感。对于职工写的材料和文稿,他都逐字逐句进行修改,包括错别字和文法常识,并将其中好的论文和文艺作品通过自己的人脉推荐给有关媒体予以发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馆内先后有20多位职工在省市甚至国家级刊物发表过论文或通讯报道,形成了一股良好的学习氛围,直至今日,职工们每有作品问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梁馆长先看看,然后再予以公开。与此同时,他还培养年轻职工参加在职学习,并和省图书馆等单位协商,争取将图书管理电大班办到馆里,方便职工就近上学。在他任职的10年期间,先后有30多人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占职工总人数的75%以上。此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全馆职工的凝聚力,他还和职工们一起完成了馆徽、馆旗和馆歌的创意和制作。在图书馆的各个窗口和展板上,都有馆徽标记;每天上班和重要集会,图书馆人都会唱着自己的馆歌;馆旗更是一年四季都高高飘扬在图书馆草坪的旗杆上。馆歌中唱道:“我们图书馆,正当年轻,早晨的太阳升起在天空”、“我们友爱似姐妹,我们团结如弟兄。爱馆爱书爱读者,是我们共同的心声,知今知古知明天,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在建馆一周年之际,他和职工们又结合实际,制订了“高起点、大事业、多功能”的业务方针,使得图书馆的形象不但在职工的心中具体化、审美化,而且在社会上也变得个性鲜明和具体了。
对于初建的图书馆来说,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搞好宣传,既要向各级主管部门和同行宣传图书馆的发展思路和面临的困境;又要向广大市民宣传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吸引更多读者利用图书馆。而要做好宣传起码要有一个好的美工,来制作各种宣传版面及材料,可当时本馆职工中无一人胜任。委托他人制作或请专业人才又没有这项经费开支。无奈之下,梁馆长利用在群艺馆多年积累的经验,自己当起了美工。刚开始,常常是他和几个职工一起先起草文稿并对其错漏逐一订正,然后教职工们裱糊宣传版面、上底色、设计图案、画表格,由职工们将宣传文字用铅笔抄在表格里,最后他再用毛笔逐字写在版面上。对于图书馆的宣传材料和编印的报纸,他更是不敢掉以轻心,最初从文字的起草、版面设计、文字校对都由他一手完成。后来,他便逐步将一些事情交由职工来做,每期资料他都要认真把关后才拿去发给别人。他经常给职工讲,图书馆是一块纯粹的文化场所,文字出错是不应该的,社会影响会很坏。在他任职的10年当中,所有的宣传材料和版面几乎都是这么弄出来的。不但没花钱,还给馆里培养出好几个业余美工,图书馆至今没有一个专职美工,但每年的宣传活动总是搞得有声有色,文图摄影档案资料保存得细致而完整。
咸阳图书馆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市里能花钱建起一个建筑面积8000多平米的图书馆,在上世纪80年代的西部地区已属不易,对后期的运作投入,市里的财政就不那么大度了。因此,图书馆经费常常捉襟见肘,尤其是行政开支这块,每年连水电费都难以应付。馆舍面积庞大,但馆里却没有专职环卫人员,财政拨款中也没这项开支。为此,梁馆长便发动馆职工进行分片包干,实行卫生工作责任制。地面卫生还好说,但是像厕所和草坪,年轻的职工谁也不愿意去承包,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在侮辱他们的人格。面对这种情况,梁馆长首先向职工们表明自己没有侮辱个人的意思,只是想在节约的原则下搞好馆内卫生,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他经常说:厕所是衡量一个单位文明程度的标志,假使一个单位的厕所都臭烘烘的,那它的管理也一定好不到哪里去。为此,他提出馆里厕所卫生由他和几个部室主任承包,大家轮流打扫。对于草坪的管理,他更是率先垂范,职工们每次下班回家,几乎都能看见他蹲在草坪里拔草的身影,大家看到和自己父母年龄相同的梁馆长都能屈尊拔草,抵触情绪也就烟消云散了。后来,在他的带领下,职工们利用工余时间对4块草坪的土壤重新整翻,并栽植了新的草种。从此,全馆职工每周一、三、五全面打扫卫生,日常维护卫生和草坪成为惯例。
大的卫生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梁馆长发现在馆里的大厅和楼梯上,经常可以见到有些读者随意吐的口香糖和丢弃的烟头,虽然馆里经常清理,但总是不能绝迹。于是,他和职工们将从地上铲起已经变黑的口香糖和烟头集中起来,搞了一个“非文明展览”。凡走进图书馆一楼大厅的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到大厅正中有一个玻璃橱柜,橱柜内陈列了两样东西,一是众多的烟头,一是变黑的口香糖。橱内有这样的文字:“先生,这烟头不会是您扔下的吧?”、“小姐,这口香糖不会是您吐在地上的吧?”,并注明:“展品采自图书馆大厅水磨石地面”。“非文明展览”之后,过去乱吐乱扔的现象有了明显改善。图书馆的领导和职工,时常当着读者的面,弯下腰拾他们扔下的纸屑、垃圾袋,对读者教育很大,培养了大家的文明意识。
梁馆长常说:图书馆说到底是靠图书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没有好的藏书,你的服务再好也是空谈。可他面对的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只有区区30万元,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他常常带着图书采访人员到西安各大书店去挑选读者最需要的书。为了买到好的图书,他们经常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地找,书店那些店员最初都因为他们太挑剔而不愿意搭理,但当他们得知那位白发老者竟然是一位图书馆馆长时,无不投来敬意的目光。
咸阳图书馆由于是新建馆,缺少藏书积累,梁馆长很重视这方面的缺陷。有一次,西安举办大型书市,他发现有很多质量不错的出版社寄存旧书,就带上职工和人家讨价还价,最终以平时三分之一的价格买下那批图书。他经常告诫职工要选购精品图书,要培养精品意识,就此还写了随笔《选书余墨》。
为了丰富地方文献藏书,梁馆长经常利用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向本地的一些作家、学者推销图书馆理念,号召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捐给图书馆。在他的宣传努力下,市内的许多作家都形成了凡出新书,先给图书馆送几本的共识。咸阳籍在外地的专家、学者、作家也纷纷把自己的作品寄赠图书馆,梁馆长专门为他们建立了收藏专柜。此外,他还和工作人员经常去旧书摊淘一些地方作家的著作。有一次,为了收集本地已故著名作家邹志安的作品,他一连跑了几个书摊才发现,看着这好不容易得来的东西,喜出望外的他便读了起来,等到要给摊主交钱拿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钱包早已不知去向。
2000年,全国图书馆界进行馆藏家谱普查,梁馆长认识到家谱收藏工作对于地方文化建设和地域文化研究都至关重要,应当列入地方文献藏书范围之列。虽然当时馆内收藏的家谱只有5种,但他了解到在民间有大量散存开展家谱,这是一个重要的文献资源。于是,他决定以这次普查工作为契机,在全市开展家谱普查与征集。为此,他不但和职工们一起起草征集宣传告示、印制调查表格,发动辖区县区图书馆同志一起参加,还多次带领馆内职工深入乡村开展工作。有一次,在旬邑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一大早就到各村的农户中去查看各种谱牒。当他们听说一个农户家中藏有一部精美家谱的时候,却遭到了这家主人、一位老者的拒绝。该老者以各种借口推脱不见,甚至躲到山沟里。梁馆长始终呆在他家门口不愿意离开并反复向其家人讲解国家对于家谱的最新界定与评价,希望他们给予支持。就这样,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等待之后,那位老者终于打消了顾虑,将他们请进了家中,并让他们将家谱拿回馆里进行复印保存。正是在梁馆长这种工作态度的感召下,有许多人将他们珍藏的家谱交由咸阳图书馆复印保存,有的人还将原件无偿捐给图书馆,丰富了咸阳图书馆的馆藏,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在梁馆长及其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咸阳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工作在全省公共图书馆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逐步形成了方志、民俗文化、家谱、地方作家作品四大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
梁馆长2005年已经退休,谈起图书馆工作,自认为在他担任馆长期间,所做的最大、最有价值的事,就是三次化解了上级对咸阳图书馆的肢解,保住了这块文化阵地。第一次发生在1995年,他通过多方努力,更改了市政府1992年既定的办公会决议,让正在装修的市档案馆退出了图书馆;第二次发生在1999年,市政府办公会议已经形成决议,将图书馆的一部分场地划归其他单位作为办公场所。市文化局局长都噤若寒蝉,但当在外地的梁馆长听到这一消息后,便迅速赶回咸阳,提出异议。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再次说服、化解了让其它单位进驻图书馆的政府工作方案;第三次从2002年到2003年,当上级领导决定把咸阳图书馆交由某理科大学代管时,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或推波助澜,或噤声无语,只有梁馆长据理力争,坚决反对。为此,上级已通知要撤销其馆长职务,但他仍不予妥协。这一切皆实实在在,至今令人感叹!
一个从零起步的市级公共图书馆,在梁馆长的领导下,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全国读者喜爱的图书馆”等荣誉,他自己也获得“全国文化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梁馆长也时常谈起他任期内的两大遗憾:一是在自己的任期内,未能调入一个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所需的计算机专业人员;二是未能为读者盖起总体规划中被甩项的学术报告厅建设。但是,凭心而论,这两件事情,哪里是仅凭他个人之力就能解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