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四代
(武夷学院暨福建省统战文化研究基地,福建武夷山 354300)
民生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董四代
(武夷学院暨福建省统战文化研究基地,福建武夷山 354300)
孙中山以“执中鉴西”的理论风格,借鉴西方,创新传统,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民生主义,为中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民生主义不是民粹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它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判断西方资本主义,重新阐释传统理想,以“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的选择,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贯的思想遗产。
民生主义;社会主义;传统理想创新;现代化;中国特色
20世纪初期,孙中山站在时代前列,以三民主义为旗帜,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其中的民生主义表达了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选择。新中国建立后,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他的民生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也有一些偏颇和不准确之处。一个世纪过去了,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客观地评价这一伟大人物的思想,重新认识民生主义,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意义。
民生主义的性质和作用历来是学术界普遍关注又意见不一的问题。孙中山说过:“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1]593。如何评价这种社会主义是学术界认识不一的问题。李时岳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分析,认定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张海鹏也认为:“我们分析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逻辑,可以看出,他要在中国建设的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即资本主义。”[2]181其实,孙中山并没有把资本主义理想化,而是明确地提出反对资本主义,并不是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端,以保存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3]301。他明确提出: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4]261所以也就不能认为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有的学者根据列宁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对孙中山的评价,认为民生主义是民粹主义。卢钟峰在评价民生主义时说:“在20世纪初的历史条件下,这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它反映了孙中山关于近代中国发展道路这一构想的民粹主义性质。”[5]101其实,列宁对孙中山的评价也带有以俄国人的眼光认识中国的问题的局限。他在《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一文中曾经说过:“我们把民粹主义理解为一种观点体系,它包括以下三个特点:(1)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衰落,退步。 因此,便有‘遏止’、‘阻止’、‘制止’资本主义‘破坏’历代基石的意图和愿望以及诸如此类的反动狂叫。(2)认为整个俄国经济制度有独特性。特别是农民及其特征、劳动组合等等特殊性。……农民村社被看作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好的东西,因此便产生了对‘基石’的理想化。……(3)忽视‘知识分子’和全国各种政治制度与一定阶级的物质利益有联系。”[6]118孙中山主张以工业化取代自然经济;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以工商业发展使中国走向文明发达;并批判西方资产阶级垄断国家的政权,压迫广大劳动人民。因而,不能认为民生主义就是民粹主义。
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主观空想社会主义,甚至是为最大限度地发展资本主义加上了一件社会主义的外衣。魏晓文和季相林说:“事实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并非像他自己所一再重申的就是‘社会主义’。”恰恰“是主观社会主义”[7]82。 韩庆龙则认为:孙中山“所提出的民生社会主义仍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8]22把民生主义视为主观空想社会主义也是根据列宁对孙中山的评价提出的,即认为他把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当成了社会主义的纲领。这种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主观社会主义不是从历史必然性上认识社会主义,而是一种消灭一切剥削主观愿望。但是,毛泽东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孙中山先生在一九二四年所主张的三民主义的革命在基本上是一致的。”[9]611他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继续。这种革命不是最大限度地发展资本主义,而是限制资本主义,并在生产力充分发展后,建立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与历史发展是成反比的,毛泽东却说:“将来我们的力量越大,我们就越要孙中山,就越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 ”[10]322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只有从现代化的角度认识民生主义,才能发现它的深刻性。有些学者不再以传统方式对民生主义进行政治定性,而是从民生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联上分析它的意义。姚锡长说:“我们已经抛弃了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论断来判断社会主义实践的教条主义做法,在对待孙中山民生主义方面,我们更应当有勇气这样做。只有采取这种态度,我们才能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宝库里汲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价值的东西。”[11]85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以“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4]5表达了变革中国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愿望。后来,他又制定了气势恢宏的“实业计划”,提出要在中国修建铁路,开发自然资源,进行对外贸易,并且提出发展交通运输、统一货币、统一税制,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以使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特别是他把平均地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与发展工商业联系起来,把改变自然经济与实现工业化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任务。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幸福为宗旨的。他说:“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现社会主义。 ”[4]296到晚年,他又明确提出民生主义就是“要中国像英国、美国一样的富足;所得富足的利益,不归少数人,有穷人、富人的大分别,要归多数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12]447所有这些体现了他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选择,使民生主义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纲领。
董志国认为:“如果不从完整体系而只就某些基本要素及其发展趋势来看,民生主义的最后形态中已经显现出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的胚芽。”[13]53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物史观之上的,因此这种判断有失武断。孙中山在历史观上确实没有达到唯物主义的高度,他的民生主义是建立在进化论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相信人类社会进步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实现。因而他不反对科学社会主义,而是强调中国的国情与欧美不同,主张中国只能师马克思之意,不能用马克思之法。以科学与空想、进步与反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判断,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孙中山思想的丰富性;只有把对问题的研究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才能揭示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的社会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早期形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人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由表层逐步走向了深层,从历史命题与现实发展相统一的高度认识近代以来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就要重新审视和正确判断民生主义。孙中山以执中鉴西的思维方式,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以振兴中华为目标,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把中国社会变革与世界发展趋势联系起来,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规划中国未来发展道路。
首先,以民生判断资本主义,以社会主义为选择提出现代化的任务。在20世纪初期,西方文明以强势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而帝国主文与封建主义的勾结又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此,孙中山提出以民族主义反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压迫,以民权主义反对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剥削,以民生主义发展经济并防止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专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人民共同幸福。他制定了气势恢宏的“实业计划”,主张在中国建设铁路、发展交通、开采矿藏、建设海港、开展对外贸易,以使工商之业,待此而生。然而,他又认为现代文明的发展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就要坚持以民生为宗旨,采用民生主义。他说“民生主义者,即社会主义也。贫富不齐,豪强侵夺,自古有之,然不若欧美今日之甚也。欧美自政治革命而后,人人有自由平等,各得肆力于工商事业,经济进步,机器发明,而生产之力为之大增。得有土地及资本之优势者悉成暴富,而无土地及资本之人则转因之谋食日艰,由是富者愈富,贫者益贫,则贫富之阶级日分,而民生之问题起矣。”[4]619所以,中国既要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又要坚持以民生为宗旨的社会主义选择,防止资本主义导致的贫富分化。
其次,以社会主义为准则,对现代化进行规划。西方国家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成就,但西方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又使先进中国人不能认同资本主义。孙中山说:“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但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欧美各国,善果为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握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4]168-169他吸收资本主义的“善果”,并主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人民共享文明成果。在批判有些人认为中国发展水平低,资本主义还没发展起来,社会主义相去甚远时,他说:“为此言者,真浅见之徒,不足与言治也。 ”[1]103并且指出:“在我国之大资本家尚未发生,似可无庸言及社会革命。然而物质文明,正企业家纵横筹展之时,将来资本大家之富必有过了煤油﹑钢铁大王者。与其至于已成之势而思社会革命,何如防微杜渐而弭此贫富战争之祸于未然乎?”[4]348因此,中国应当实行民生主义,一则要实现经济发达,二则要使人民共同受益,所以“应以国利民福为前提并正确理解民生主义”[4]309。他不仅提出了气势恢宏的实业计划,而且提出了“耕者有其田”,并主张实行对外开放以引进西方现代文明,对外开放必须遵循的宗旨是“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1]290。
再次,从中国实际出发,寻求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民族文化根据。现代化不是传统与现代的断裂,而是必须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走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孙中山之所以以民生主义表达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就是因为他站在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立场,认为西方各种社会主义的主张均不能表达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他多次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并且说:“我国主张社会主义之学子,当如何斟酌国家社会之情况”[4]348,以认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可行性。他不仅高度评价传统大同思想,发挥传统民生思想,认为:“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1]635而且说:“考诸历史,我国固素主张社会主义者。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而累世同居,又共产主义乏嚆矢。足见我国人民之脑际久蕴蓄社会主义之精神,宜其进行之速,有一日千里之势也。”[4]345当然,这其中虽有对西方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的误读,但又反对照抄西方,主张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文化资源。他还强调:要“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上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1]4
简单的阶级定性并不利于充分发掘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丰富内涵,只有从长期历史发展的要求中认识其思想的价值,才能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对此,毛泽东给予了髙度评价,他说:“共产党员应该如像他们研究共产主义一样,好好研究三民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研究三民主义理论,研究如何使三民主义具体地见之实施。研究如何用正确的三民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大众,使之由了解而变为积极的行动。 ”[14]184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会见从台湾来大陆定居的马璧和范寿康,谈到现代中国发展时说:“台湾讲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有各种解释,真正实现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的是我们。”[15]243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美国学者阿里夫·徳里克说:“孙中山是中国的第一位政治领袖,他在1905年把社会主义列入了民族主义的政治纲领之中,他值得人们纪念不仅因为他是中国民族主义之父,而且因为他是中国社会主义之父。孙中山很早就不再把资本主义视为中国可行的发展选择,而是提出把社会主义作为更好的发展道路。孙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有限度的社会主义思想,我认为它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直存在着。孙中山坚信,竞争作为一种发展动力是有价值的,但是由于他从英国的经验中看到,自由竞争会产生阶级分化和冲突,因此他确信,社会主义是抑制资本主义不良后果所必须的。”[16]35如果德里克的说法是正确的,就必须认真分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孙中山把民生视为以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他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1]593把民生作为现代化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体现了强烈的民众关怀。现代化是在市场经济和理性主义驱动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西方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旗帜,批判传统政治和宗教蒙昧,使理性主义在社会转型中发挥了巨大的解放作用,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但理性主义又是在与市场原则的共谋中发展起来的,它自身并不包含对民生的诉求。它使人们在从传统社会解放出来以后,又把社会置于资本规律的统摄之下,资本主义的实际说明它并没有给全体人民带来普遍幸福,而是造成了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使民生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在与西方接触之初,孙中山就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现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4]157于是他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为中国现代化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目标。孙中山既坚持理性主义,又不同于在理性主义逻辑中进行思维的自由主义者;既坚持理想主义,又不同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他既以理性的态度追求中国现代化,又以理想主义精神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既借鉴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又寻求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国利民富”,这既体现了他在现代化追求中变革中国落后现实,实现中华振兴的愿望;又表达了他在理想主义追求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现代化追求和理想主义是近代以来关系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维度。从现代化的角度讲,必须重视理性主义和市场原则,但它所造成的悖论在其自身的逻辑中又是不能克服的;从理想主义的角度讲,它所体现出来的批判性和超越性使人们能够发现现实中的缺陷,纠正理性主义的悖论性后果,寻求更高的社会境界。这两个维度的动态平衡需要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实然与应然、效率与公平等多方面的关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是以理想目标复制现实的过程,而是在市场化和理性化过程中,以理想主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矫正现实,寻求二者的实践统一。这样,民生问题也就成为其中的核心命题。理性主义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变革,解决现代社会是什么的问题;理想主义以批判的超越精神形成更高目标,在实践中解决社会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就内在地包含了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追求和现实选择过程中的这一基本问题。
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障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没有扫除之前,民生主义不可能得到实施。但是,当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和制度选择确立以后,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从中汲取必要的理论资源,以从历史追求、现实选择和未来发展的统一上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放弃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创造精神,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从中国现代化历史追求和未来前景的统一上规划现实发展道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的外源与内源﹑公平与效率﹑理想与现实﹑经济增长与民生幸福等各方面的关系,仍然需要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选择,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把握人类文明的大趋势,又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既不放弃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又注重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既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又认识民生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构想和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选择,对民生主义的阐释和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命题的把握,以开放求发展的设想和以外国资本主义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思路,都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相应的理论资源。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走过的历程,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确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历史上各党派由于政治立场不同也出现过对它的误读和曲解,但却不能否认这一命题的深刻性。在现代化的潮流席卷中华大地,人们为振兴中华进行不懈探索和追求的时候,民生主义又成为海内外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精神财富。民生主义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它的生命力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生主义有内在的联系,是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对它的内涵的科学揭示和创造性发展。
[1]黄彦.孙文选集(上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2]沈谓滨.“民生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孙中山“民生主义”再探对之一[J].江海学刊,2007(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黄彦.孙文选集(中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5]卢钟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J].学术探索,2005(5).
[6]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魏哓文、季相林.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J].长白学刋,2003,(1).
[8]韩庆龙.孙中山民生主义探析[J].天府新论,2007(6).
[9]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0]毛泽东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姚锡长.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吸收及重新评价 [J].江汉大学学报,2005(6).
[12]黄彦.孙文选集(下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13]董志国.民生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化之嚆矢——论民生主义思维径向及其基本性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6).
[14]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15]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6](美)阿里夫·徳里克.后社会主义——反思“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尔东编译,苑洁.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吴兴国)
D61
:A
:1001-862X(2011)02-0053-05
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传统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08JA710032)子课题成果
董四代(1947-),男,河北蠡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