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加快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1-11-21 16:27:32
江淮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消费经济发展

于 勇

(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26)

扩大消费,加快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于 勇

(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26)

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等多种因素制约,我省扩大消费面临着能力不强、需求不旺、预期趋弱等困难和问题。为此,必须紧紧抓住当前的重大战略机遇,多措并举,通过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措施,努力扩大我省消费规模,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消费;转变发展方式;拉动经济增长

安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压力持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日益紧迫的问题凸显,加快发展和转型处于关键时期。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协调拉动,是安徽稳增长、转方式、惠民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形势下,千方百计地扩大消费需求,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着力点。

一、扩大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是就消费本身的作用来看。据测算,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1.05个百分点,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0.81个百分点,而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动GDP增长0.49个百分点,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要素作用由此可见。消费需求的数量增长和结构提升,在直接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并通过自身水平的提高,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推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进而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产业结构效益提高、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这本身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意。坚持扩大消费需求,将充分挖掘我省内需的巨大潜力,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空间,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局面加快形成。

二是就国家鼓励支持消费政策来看。正是充分认识到扩大消费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央对指导经济发展的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单纯注重经济总量增长转向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和生活质量改善并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突出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要素作用,是对我们过去主要注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忽视消费拉动作用的某些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的调整和纠正,也体现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目的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是就当前消费现状来看。长期以来,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占比一直过低且呈连年下降态势。2010年,我国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拉动GDP增长3.9%,较上年分别下降15.2和0.7个百分点,也分别低于资本形成54.8%的贡献率、5.6%的拉动增幅17.5和1.7个百分点。我省同样面临着消费与投资需求结构性矛盾,从1978年到2010年,我省的投资率稳步上升而同期最终消费率却一路下降。消费需求的扩大和结构优化、升级,主要落脚到服务业,包括文化、教育、旅游、餐饮、生活服务等行业。当前我省服务业发展不优、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加快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推动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二、现状研判:当前我省扩大消费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约,我省扩大消费还面临一些显在的和潜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且增长不够快,缺乏消费能力。从根本上说,人均收入水平决定其消费水平。影响我省消费的首要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赶不上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在2001—2010年的10年间,我省GDP增长3.05倍,年均增长11.9%,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6%,均低于GDP的增长。从纵向上看,这些年来居民收入有了快速增长,但从横向上看,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还在不断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差已由986.4元扩大到3321元,农村居民收入差由318.4元扩大到634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成为制约我省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

二是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抑制消费需求。2010年,我省城镇化率只有43%以上,大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多百分点。人口多且农业人口多,是我省突出的省情特点。虽然近几年,我省工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就地就近就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看,吸纳转移劳动力的能力远不及沿海发达地区,每年净增人数只在100多万。加上一些城镇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租购住房、户籍改革等问题方面,还没形成合力支持,仍然阻碍着农民进城落户,抑制了农民消费扩张。

三是预期支出不确定,削弱消费预期。医疗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养老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尚不彻底,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可能带来的巨大的不可确定性开销,使不少家庭和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有所顾虑,并尽可能多地增加预备性储蓄用于上述方面的支出,从而限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压制了消费动机。虽然这种情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对于一个欠发达省份来说,情况要严重得多。

四是物价尤其是食品类物价持续上涨,制约消费扩张。物价的上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消费的增长,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潜在消费动机,制约了消费档次的提升。总的表现是,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强,高收入群体消费意愿不够。价格上涨对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大,使不少中低收入家庭改变了消费方式,以节省家庭生活开支。

五是消费环境需要改善,影响消费增长。这些环境既包括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也包括软件社会管理方面。由于历史欠账和多样地形等原因,目前在我省,农村公路等级偏低、饮水设施损坏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农村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40%的行政村没有农家连锁店,甚至一些偏远乡村不通水、电。新型消费模式发展缓慢,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现代流通方式和信贷消费还没有在农村普及。市场流通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部分商品掺杂使假仍很严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售后服务不到位等,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和购买力的顺利实现。

三、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我省消费水平的持续增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居民消费正在进入向小康水平迈进的过程,消费水平拥有巨大的跃升空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的重大战略机遇,努力扩大我省消费规模,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是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使人们有钱消费。在城市,逐步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政府货币化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提高扶贫标准、低保标准、抚恤标准和养老金发放水平,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减小房价过快增长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在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增收能力;稳定农产品价格和生产,完善农业生产“直补”和社保补贴,增加农民经营性和转移性收入;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稳步提高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二是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强消费信心,使人们敢于消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支出,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拓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等,切实增强居民消费预期,解决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遏制房地产投机,实现“居者有其屋”,并以此带动装修和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三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消费增长,使人们愿意消费。加强小城镇建设规划,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引导农民进城,推动农村居民市民化,并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测算,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近4倍,目前我省城镇化率比全国低了4个百分点,如果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我省每年有68万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按照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平均0.7的消费边际倾向计算,每年将增加消费支出近70亿元,拉动全省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加快推进城镇化,对扩大消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是积极改善消费环境,挖掘消费潜力,使人们放心消费。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物流配送、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消费的有效供给。规范发展商贸流通、住宿餐饮、旅游观光、培训、咨询、保健、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挖掘城乡居民生活服务性消费潜能。尽快提高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乡市场流通网络,推进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创新,拓宽消费渠道。逐步完善社会信用机制,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强化执法监管,遏制各种违法违规现象,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欲望。

五是不断完善促消费政策,激发消费热情,使人们快乐消费。正在实施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家电以旧换新等以财政补贴为主要手段的促消费政策,在挖掘消费潜能、扩大短期消费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家用电器和家用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淘汰更新周期相对较长,上述政策到一定时期必然出现效应衰减迹象,并且对生产领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也将逐步显现。因而,有必要完善和改进促消费政策,应顺应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制定和出台促进理性、环保和科学消费的政策措施,如对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热水器、污水循坏净化设备、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和环保家具等消费品的开发、应用给予税收优惠和销售补贴等,鼓励消费者开拓新的消费领域,促进循环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同时,还应积极发挥政府基本金融服务职能,通过政策性消费信贷机构或依托现有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开办政策性消费信贷业务,鼓励城乡中低收入家庭信贷消费,提高生活水平。

六是研究建立扩大消费考核机制,营造消费氛围,使人们合理消费。针对近年来消费需求和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消费率持续走低、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等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逐级建立扩大消费考核机制,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率和劳动者报酬等确定未来一个时期应当达到的目标,并列为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约束性指标,充分提高各级、各界对深入实施扩大消费战略的重视程度,调动工作积极性,从机制上为促进消费增长营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端正价值导向,反对奢侈消费,倡导勤俭节约,提高消费质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

[2]国家统计局.2010 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安徽日报,2011-03-07(2).

[4]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0安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扩大安徽消费需求研究》课题组.扩大安徽消费需求研究[R].合肥:安徽省商务厅,安徽省商业经济学会,2009.

[6]《安徽省贸易统计历史资料》编委会.安徽省国内贸易统计资料汇编[G].合肥: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商务厅,2006.

F127.54

:A

:1001-862X(2011)02-0044-04

于勇(1960-),男,安徽涡阳人,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消费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